魏徵,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而被后世譽為“諍臣名相”。據(jù)史書記載,他一生進諫二百多次,數(shù)十萬言,皆以言辭鑿鑿,切中時弊,被唐太宗虛懷納諫,轉化為治國理政的良策箴言,推動了政治清明,經(jīng)濟復蘇,文化繁榮。以史為鑒,察古觀今。審計人員應從中汲取經(jīng)驗與智慧,善謀良策,智諫巧諫,在推動依法治國、社會進步、完善民主監(jiān)督與公司治理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魏徵一生廉潔儉樸,無私無畏。魏徵曾言“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魏徵60歲,唐太宗為其祝壽,派人送禮被其婉拒,魏徵言:保唐扶李丹心忠,魏徵最怕念前功。盡忠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魏徵家的房子十分破舊,唐太宗派人去修繕,也被魏徵夫人拒絕。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故,唐太宗傷心至極,準備為其厚葬。但魏徵的夫人遵照丈夫遺愿,勸說唐太宗:素主節(jié)儉,厚葬非其本意。唐太宗聞言,沉默良久。最后,只以白木車子、白衣車帷為其送葬,以示對這位宰相一身清廉、終生素白的敬重之意。唐太宗哽咽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
魏徵不僅一生清廉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擔當。玄武門事變之后,出于全國政治穩(wěn)定考慮,唐太宗曾詔令全國對前太子李建成舊屬不再追究罪責。然而,一些地方官吏為討好皇上以示忠心,仍大肆追捕李建成舊屬并嚴刑拷問。此時,曾為李建成舊屬的魏徵,既擔心皇上疑心自己不忠又顧慮皇上的敕令不能得到有效執(zhí)行。兩難處境之下,他毅然選擇了對國家有利的做法,下令將前太子舊屬當場釋放。此消息傳到長安,唐太宗不但沒有心生嫌隙,相反還贊賞了魏徵的做法。魏徵這樣做是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同時也冒著很大的政治風險。他能夠將個人榮辱得失、進退安危置之度外,堅持原則,以國為重正是現(xiàn)在常說的擔當精神。
魏徵一生坎坷,曾為叛臣。然而,被唐太宗起用之后仍深受器重最后還升遷至光祿大夫,這與其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不齒朋黨、不奢親疏、敢于擔當?shù)木衿犯袷敲懿豢煞值摹U怯捎谒倪@種精神品格才深深贏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并對他的奏疏格外重視。唐太宗曾對魏徵說:“自得公疏,反復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朝夕瞻仰,又錄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由此,形成了大臣敢于直諫,皇上從諫如流,君賢臣直,君臣致治的互動局面,推動了國家治理的良性發(fā)展。
撫今追昔。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前進道路上充滿了機遇,面臨著許多復雜問題和艱難抉擇。作為履行監(jiān)督職責的審計干部需要律人先律己,正身先正心。要在嚴以修身、嚴于律己、嚴以用權上下功夫,嚴格遵守廉政紀律和審計紀律,帶頭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不為得失所困,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欲所惑,不為人情所擾。做到堅持原則,一塵不染,把“忠誠、干凈、盡責、擔當”作為工作和修身的“四維”標尺,心存敬畏,言不逾矩,行不脫軌,廉潔從審。唯有此,才能贏得各級黨委、領導及管理層的信任與支持,才能肩負重任,律己律人,將各項審計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下去,發(fā)揮好審計的反腐“利劍”作用,當好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助推器”,深化改革的“催化劑”,念好權力運行的“緊箍咒”。
隋朝末年,隋煬帝對外連年窮兵黷武,對內大興土木、窮奢極欲,重賦繁役,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隋朝滅亡。慘痛的歷史教訓,使得二十七歲登基的唐太宗認識到“民依于國,國依于民,載舟覆舟”的道理。他時常躬身自省,引以為戒,囑咐群臣勿懼君不悅而止諫,力求君臣共濟致治。然而,“歷史周期律”加之人性的弱點就連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難以逃脫。從開國創(chuàng)業(yè)之始“血的教訓”到天下初定,沾沾自喜的唯我獨尊,對群臣的態(tài)度也經(jīng)歷了“求諫-納諫-拒諫-罪諫”的過程。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大唐開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也日漸膨脹,受多數(shù)大臣鼓噪,決定要去泰山“封禪”?;实邸胺舛U”看似祭祀天地實為自己歌功頌德,以傳后世。魏徵諫言勸阻,唐太宗詰問魏徵自己“六德”不夠嗎?魏徵不慌不忙地說,陛下的“六德”是天下人共知的,去封禪一點問題也沒有。不過,此去泰山路途遙遠,沿途雖經(jīng)陛下治理民生有所恢復,但因隋煬帝荒淫無道、橫征暴斂以及連年戰(zhàn)事,仍是村莊寥落、千里荒蕪??!陛下如去封禪,各國隨行使臣看到此景后會做何感想呢?此話一語中的,切中要害,讓唐太宗打消了“封禪”的念頭。魏徵諫言之所以成功,與其胸懷全局,體恤民情,深入調查研究并掌握第一手詳實資料是分不開的。
讀史明鑒??缛胄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新時代賦予審計新使命,新征程需要譜寫新篇章。審計人員要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基礎上,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十四項”基本方略,緊扣當前改革發(fā)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以“三嚴三實”的精神,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客觀公正地反映問題,揭示風險,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多提真知灼見,多獻務實良策,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據(jù)《貞觀政要》記載,魏徵曾向唐太宗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唐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shù)十余萬言”。其次數(shù)之多,言辭之激切,態(tài)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無法比擬的。然而,無論是犯顏直諫、面折廷諍還是字斟句酌奏疏諫上都能獲得成功,這中間除了唐太宗開明賢達、虛心納諫之外,與魏徵進諫的藝術性也是密不可分。
諫言不是目的,目的是讓皇帝采信。如果大臣諫言不講究方式、方法的話,忤逆龍顏,肯定會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是誅滅九族,所以歷代諫官的下場都很悲涼。然而縱觀魏徵一生,除了極個別諫言激怒了唐太宗(但在長孫皇后的幫助下也能化險為夷),一般情況下都能使唐太宗心平氣和地接納自己的建議。概言之,魏徵的諫言往往是在委婉中秉要執(zhí)本,談言微中,在迂回中鞭辟入里,深中肯綮,既肯定成績也指出不足,既講清了道理也留足了面子,寓貶于褒,研機析理,使唐太宗心悅誠服,欣然接納,不僅不加罪責,而且每次諫言后都能獲得唐太宗的嘉賞和贊許,唐太宗曾評價魏徵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舊唐書,魏徵傳》)。
以史為鑒。審計人員提出建議,尤其是向領導或管理層提出審計意見或建議時,也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情緒控制。一要注重客觀實際,換位思考。很多情況下,問題和風險的累積形成是在外部客觀環(huán)境不利和管理疏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為審計人員在剖析問題、提出建議時不能僅僅揪住主觀因素不放,妄自夸大管理失誤和人為原因,而要充分考慮當時客觀歷史背景、市場環(huán)境和具體行業(yè)政策趨勢,通過換位思考、客觀公正地做出審計結論。二要心平氣和,態(tài)度懇切。提出建議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領導或管理層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建議并將審計成果轉化為實際治理舉措。因此,審計人員一定要態(tài)度懇切,語氣謙和,遇到矛盾焦點要善于控制情緒,不呈口舌之利,不作意氣之爭,不炫審計技能。不良情緒不僅不利于問題解決,相反可能導致雙方對立、矛盾激化進而影響交流與溝通,也就更談不上審計成果的及時轉化和有效利用了。三要方式得當,時機成熟。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對立、辯證統(tǒng)一中向前發(fā)展。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往往針對事物的過去和現(xiàn)狀發(fā)表意見,而領導或管理層有時還著眼于事物的未來發(fā)展。對問題和風險的著眼點不同,就可能導致不同觀點和意見的博弈碰撞。此時,就需要審計人員注重方式,提出審計意見要留有余地,審計評價語言表達不能過于絕對。在時機不成熟、缺乏職業(yè)判斷基礎數(shù)據(jù)和充分依據(jù)的情況下,審計人員不可能準確預知、預判未來,如果僅靠主觀臆斷提出超前的審計建議,不僅別人聽不進去反而會被認為是夸夸其談、危言聳聽。
魏徵一生作品較多,其言論多記載于《貞觀政要》,其中,尤以《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文章最具代表性。如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徵見唐太宗近年來好奢縱欲,恐其不能善始善終、克己求儉,故上《十漸不克終疏》直諫,對比指出唐太宗十個方面的缺點,希望他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繼續(xù)保持貞觀之初的優(yōu)良作風。文章開篇即以古代先賢帝王的優(yōu)秀品德作為治理國家、布政天下的標桿,采用褒揚手法肯定了唐太宗開業(yè)之初抑損嗜欲,躬行節(jié)儉,內外康寧,遂臻至治。接著,筆鋒一轉,比興引喻地歸納出唐太宗漸不克終的十條錯誤表現(xiàn):求馬市珍、濫用人力、縱欲拒諫、遠君子近小人、縱情奢靡、輕為臧否、嗜好田獵、脫離百姓、樂極志滿、勞擾天下。通過十個方面的歸納對比,告誡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善終。文章立意高遠,條分縷析、語義懇摯,直陳要害,起到了讓唐太宗“紅紅臉、出出汗”的作用。唐太宗看完奏疏,慨然接納說,朕今聞過矣,愿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
以古喻今。可以看到很多審計報告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現(xiàn)象羅列、數(shù)字堆砌。缺少對審計問題的歸納梳理、深度剖析和精準提煉,缺少見微知著、管中窺豹、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層次不清,重點不明,立意平平,形式呆板,很難提出讓領導和管理層為之一振的審計建議。二是以偏概全,結論偏頗。在審計抽樣不具代表性的情況下,不顧審計風險、抽樣風險的具體情況,罔顧事實,臆斷推測,以偏概全地對審計對象做出結論性的審計意見,很難讓審計對象心悅誠服地接受。三是審計建議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審計建議原則化、籠統(tǒng)化,動輒健全機制體制,完善制度辦法,但如何健全完善,卻沒有可行的建議讓人信服。此外,有些問題與當前市場環(huán)境、行業(yè)政策以及整體機制體制的弊端相關,單憑審計對象自身無法予以根本性改變。未根據(jù)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使審計對象無法有效落實。四是詞不達意,歧義叢生。審計報告是嚴肅的行政公文,用詞含糊不清,結語模棱兩可,都容易引起歧義,讓審計對象無所適從。好的審計報告應該定性準確,事實清楚,條理清晰,文字平實,語言流暢,描述嚴謹,不留漏洞,不生歧義。
綜上,審計報告其實就是向領導和管理層“進諫”的過程,審計建議如何讓領導“聽得進、改得了”,將審計成果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力,進一步發(fā)揮審計價值的增值作用才是審計工作的真正目的。讀史鑒今,重述歷史故事能夠讓我們汲取更多的經(jīng)驗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