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海
摘要:以本科非英語專業(yè)一個教學班為研究對象,實踐兩個學期的“SPOC+面授課程+移動微學習”的中國文化翻譯課程模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鑒賞水平,促進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關鍵詞:SPOC 中國文化翻譯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003-02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教學不平衡,重視西方文化忽略中國文化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2000年,從叢提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認為“中國文化英語表達之教學,無疑應成為我國各層次英語教學共同擔負的重要任務”[1]。《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是指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國家文件,其中指出:“鼓勵教師建設和使用微課、慕課,利用網上優(yōu)質教育資源改造和拓展教學內容,實施基于課堂和在線網上課程的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fā)展?!庇纱丝梢姡瑢⑿畔⒓夹g與中國文化翻譯教學深度融合,能為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理念、內容、方法、手段、模式等全方位創(chuàng)新提供強大支撐。
本研究聚焦大學英語教學,通過整合新興在線課程類型SPOC,結合網絡課堂、課堂教學與移動微學習,設計研究基于SPOC的大學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并通過教學實驗檢驗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SPOC的內涵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2]教授率先提出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概念,意為“小型限制性在線課程”。其學生規(guī)模小,一般在幾十人至幾百人之間,有助于提升學習參與度、互動性及完成率;對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SPOC課程,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祝智庭教授將SPOC譯為“私播課”。[3]
采用SPOC教學模式,將網絡課程與傳統課程相結合,是高等院校課程改革過程中值得借鑒的一種途徑。但是,SPOC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剛剛起步,作者通過中國知網以SPOC和英語作為關鍵詞,查詢到相關文章42篇。在這些僅有的SPOC文章中,大部分是理論研究,關于英語SPOC平臺課程建設及翻譯教學實踐的文章1篇。因此,本研究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能夠針對“低頭族”現象提出一些解決辦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及問題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信息學院A級班54名本科生,其中男生32名,女生22名。學生使用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和《新世紀大學英語聽說教程》不斷改版,但是隨著學生對英語知識內容需求的不斷更新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新題型的推出,仍然避免不了教科書內容比較陳舊、更新難的問題。
針對非英語專業(yè)翻譯課時少,教材缺乏中國文化內容等現象,本研究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課堂翻譯教學的有效性;②建設“SPOC+課堂教學+移動微學習”的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翻譯教學模式。
(二)研究方法及內容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包括調查問卷,定性研究為訪談。即聚焦問題(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翻譯教學模式優(yōu)化)——提出方案(將SPOC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實施方案(構建有效的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翻譯教學模式)——評價成效(找出合理的干預措施)。具體工具為:教學、調查、訪談等。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SPOC+課堂教學+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實踐
建設“網絡自主學習”“網絡協作學習”“課堂教學”和“移動微學習”四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網絡自主學習”與“網絡協作學習”是學生課前獲取語言知識的預習環(huán)節(jié),是支撐“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熬W絡自主學習”是學生在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兩個學期分別完成《大學英語:中國文化英語詞匯匯編》《大學英語:中國文化閱讀與翻譯賞析》兩門課程,前者主要內容是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八個模塊的詞匯學習及翻譯知識講解,后者是前者內容的閱讀延伸與翻譯賞析。兩門課程均包含與內容相關的選擇題、填空題、英漢互譯等練習或測試。課前教師利用泛雅網絡平臺發(fā)布本周講授的翻譯素材,學生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了解熟悉素材,就其中的要點、難點做課前筆記。網絡自主學習因材施教,使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觀看課程視頻,完成課程練習、測試和作業(yè)。網絡自主學習幫助教師轉變角色,讓學生成為外語課堂的主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網絡協作學習”主要是利用泛雅網絡學習平臺的“討論”功能,為學生自主學習答疑解惑。學生可以就任何問題隨時在討論區(qū)發(fā)帖求助,既可以向教師提問,也可以等待同伴的解答,并分享學習資源,如學習網址、視頻、圖書等。
“課堂教學”主要指大學英語翻譯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語言知識內化、翻譯技能提升的時空。主要內容包括:綜合教學(小組展示、討論等)、布置任務和知識內化(重點難點解析)。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上用5分鐘時間就網絡平臺上自主學習的翻譯素材進行自由討論,之后展示其討論結果,教師點評;教師介紹翻譯知識,講授翻譯作品的欣賞角度和評判標準;課堂以學生欣賞和評判為主,教師點評為輔。
依托移動學習終端的微型學習使隨時隨地的學習成為可能,并能夠滿足成人學習者短小、松散、實用的學習目的,是一種可以滿足終身學習需求的非正式學習方式。[4]“移動微學習”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推出“ABCandMe工大英語”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學生推送與“網絡自主學習”和“網絡協作學習”以及“課堂教學”高度相關的英語學習微資源、課程文化點津、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等。學生利用校園網絡學習平臺或微信公眾平臺等進行作品賞析,學生可以進行“碎片化學習”,并能通過微信平臺給予反饋。通過其反饋,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同時,學生也參與微信平臺“中國文化版塊”內容的查找、編輯、上傳,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
2.調查問卷與訪談
本研究數據均由本文研究者搜集,問卷調查和訪談在2017年6月進行。參加SPOC課程者54人、參加問卷調查者54人、參與訪談者8人。研究步驟如下:
本文研究者利用課間在泛雅網絡平臺SPOC課程上發(fā)放調查問卷共54份,收回54份,其中有效試卷54份。問卷調查后用QQ隨機邀請其中8位學生參與訪談,用時每人10~15分鐘。以上測試卷、調查問卷及訪談數據都經過定量分析處理,并存有紙質和電子文檔。
問卷及訪談的目的是調查學生對大學英語中國文化翻譯教學優(yōu)化模式的滿意程度,最終找到有效的教學模式。問卷共9題,其中1~8題為選擇題,1~6題調查學生本學期對SPOC課程的內容、難易程度、學習效果等滿意程度;7~8題調查學生參與SPOC課程的意愿等;第9題是開放性問題,請學生提供其對大學英語之中國文化翻譯教學的建議。訪談內容涉及學生在SPOC課程中學習的困難、建議等。
三、研究結果
(一)SPOC課程完成率
經過兩個學期的學習,全班54人《大學英語:中國文化英語詞匯匯編》《大學英語:中國文化閱讀與翻譯賞析》兩門SPOC課程的結課率均在94%以上。
(二)教學模式滿意度調查
課程滿意程度等調查結果為:95.60%的學生認為可以更自由地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95.3%的學生對課程內容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84.4%的學生對利用SPOC進行預習復習的效果滿意或基本滿意;97.5%的學生對在線測試效果滿意或基本滿意;75.2%的學生愿意參與網絡協作學習。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認為SPOC課程具有學習時間和地點的靈活性,對課程的內容及難易程度較為滿意,認為SPOC課程能夠幫助其預習、復習并愿意參與網絡協作學習。隨后的深度訪談中,部分學生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容易忘記做,有什么辦法可以提醒學生嗎”“用手機考試太不公平了,還是紙質考試好”“用手機答題打英文很費勁”等問題和建議。
四、存在問題
(一)課程內容
基于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中國文化知識水平及其英語表達能力現狀,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目標定位為“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水平是不現實的”[5]。本研究目標是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以提高其翻譯鑒賞水平,所建SPOC課程以詞匯學習、閱讀理解和翻譯賞析為主。課程形式還應增加音視頻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線討論、就重點難點問題在課堂上做Presentation并積極參與微信公眾號建設。此外,根據泛雅網絡平臺的統計,該班54人中85.93%的學生使用移動客戶端學習課程,14.07%的學生使用電腦網頁版學習課程。很多學生提出“容易忘記做網絡作業(yè),有什么辦法可以提醒學生嗎”的問題,今后可以在SPOC課程“通知”模塊及微信公眾號增加提醒推送環(huán)節(jié)。
(二)測試與評估
關于學生的成績考核,本研究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SPOC課程學習占期末總成績的10%。調查與訪談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于將網絡課程測試結果計入平時成績感到滿意。但有部分學生認為不公平,因為網絡的開放性使得部分學生粘貼復制、抄襲答案。因此,今后要更多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在線測試,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測試并提交,并將SPOC視頻觀看時間、完成任務數量及“發(fā)帖討論”同時計入成績,保證評估的全面和公平性。
五、結語
在兩個學期的行動研究中,本研究探討了“SPOC+課堂教學+移動微學習”課程模式的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本文認為該教學模式有助于大學生自主學習,充實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本研究的局限是樣本數量有限,并且內容局限于中國文化的翻譯教學,今后的研究可以擴大研究群體的數量和廣度。同時,SPOC課程的內容也可以做更好的調整,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1.
[2]Hashmi,A.H.HarvardX Set To Launch Second SPOC[EB/OL].http://harvardx.harvard. edu/links/harvardx-set-launch-second-spoc-harvard-crimson-amna-h-hashmi-september-16-2013,2017-07-23.
[3]祝智庭.“后慕課”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N].中國教育報,2014-05-21:11.
[4]顧鳳佳,李舒愫,顧小清.微型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8,14(3):94-99.
[5]趙衛(wèi)東.論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翻譯教學的目標定位[J].中國大學教學,2013(2):41-4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