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芳
摘 要 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方面關注學生的基本能力,關注和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將書寫效果和能力高度重視起來,為學好小學語文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閱讀是小學語文學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尤其要調(diào)動學生多方面的積極性,讓學生有主動性的去閱讀,潛移默化的自主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 書寫;閱讀;重視;堅持
中圖分類號:A,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8-0234-01
小學語文學習中,書寫和閱讀非常重要。在一般的老師和家長眼里,書寫不是什么大事兒,只要會寫字,不管清不清楚的都不重要。其實這是很短視的。從小學到考大學,書寫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個隱性得分和失分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師和家長要對書寫和閱讀兩項內(nèi)容給予足夠的重視。
一、書寫要清楚工整
我做了一個調(diào)查,班里語文成績不錯的學生大多數(shù)書寫是沒問題的,反之,差的,書寫和學習習慣都不好,尤其是書寫,那簡直是丟分的關鍵。例如,在班里,有一個男生,他是班里語文分數(shù)最低的。因為考試是各班聯(lián)考,試卷有別的老師給看,也為了公平起見,沒有感情成分影響成績的公正性。試卷的標頭也是封著的,所以,看卷老師也相對比較客觀。這個學生答得語文試卷我看了一眼,立刻就被他的字震撼住了,字寫得太亂了,何為亂?不是單純的字不好看,而是一行字下來,大多歪歪咧咧的,字和字大小還不一樣,一個爺爺一個孫子的,真是又亂又不清楚。判卷老師直接就給了零分,根本就不去一一的辨認。我則仔細看看他答得,若耐著性子猜,大多數(shù)還是沾邊的,也對個八九不離十,10分能得個7、8分。但就因為字寫得實在是太亂,就只能得零分。這著實讓人震驚。事后,我找了這位學生的家長,和家長溝通了此事,她也是被嚇了一大跳,她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明明做對了,卻因為書寫而得了零分,由此她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和他的家長就組成了聯(lián)盟,我在學校里嚴格監(jiān)督他的書寫,家長在家里也輔助監(jiān)督,一旦書寫亂了,就罰重寫。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書寫訓練,這個學生的字終于算是整齊些了,至少一看能認出寫的是什么,雖然不算好看,但至少字大小的差不多一樣了。我也對全班做了硬性的要求,在橫線上寫字,不能過了橫線,也不能不挨橫線,也就是每個字要在橫線上占隊立正,不能上下錯落。有了這樣的針對性訓練,我們班也不再有因為書寫而影響成績的情況了。
二、增大閱讀面
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閱讀分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然而大多數(shù)老師把目光只集中在課內(nèi)閱讀上,讀講背,三管齊下,把課內(nèi)的文章學習的扎扎實實,并覺得語文學習肯定是萬無一失,可是,一考試,就傻眼了。試卷上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是課外的文章,課本上的學得再扎實,又不考,又能怎樣?真多少有點刻舟求劍的愚蠢。外界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了,卻還固守著原先的想法去做事情。結(jié)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教師首先應該明白考試的大方向,那就是小學語文考試已經(jīng)把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考試重點,它不會局限于課本中某幾篇固定的文章,階段性的小考可能會涉及到,但越是升級或期末考,都要擴展考試內(nèi)容的閱讀面,基于此,教師就應該在強化相應的課內(nèi)閱讀的同時,擴大課外閱讀面,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能力就是學生釣魚的技能,教師給學生多少魚,也有吃完的那一天,而如果教給學生相應的能力,那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不斷進步。例如,在學習《頤和園》的時候,我不僅讓學生把課文熟讀成誦,還讓學生把和頤和園的相關的文章閱讀一下。另外,景點蘊含著文化,我把這一脈絡延伸,延伸到長城,延伸到故宮,延伸到中國其他古都,比如南京,并引出許多相關的詩歌,讓學生理解和背誦,這樣的學習不死板,不枯燥,有圖片形式,有視頻形式,還有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等等,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是津津有味,他們也有了自身的主動性,他們會自主的找相關的書籍去看,有的甚至利用節(jié)假日去相應的文化景點去實地感受濃重的文化氛圍。就這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的閱讀不再只局限在課本上,而是變得越來越寬,這對現(xiàn)在越來越靈活越來越豐富的考試內(nèi)容來說,無意識做好的應對方法,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了。
三、讓學生有一種想讀的沖動
陶行知先生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苯虒W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例如,在執(zhí)教《父親和鳥》一課時,我故弄玄虛地開場:“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第29課《父親和鳥》,但奇怪的是課文中‘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父親卻說林子里有不少鳥,你說這是真的嗎?為什么作者會這么說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去探個究竟吧!”說完,學生已躍躍欲試,想探個究竟。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學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讀,多練習,多種形式的讀是關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方面關注學生的基本能力,關注和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將書寫效果和能力高度重視起來,為學好小學語文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閱讀是小學語文學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尤其要調(diào)動學生多方面的積極性,讓學生有主動性的去閱讀,潛移默化的自主提升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