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青松
七月半,
茶籽烏一半。
過中秋,
茶籽烏溜溜。
民諺里往往透著經(jīng)驗和智慧。茶籽的成熟程度是跟著時令的變化而變化的?!@里的茶籽是指油茶籽。衢州常山,是野生油茶天然分布區(qū),宋末元初時,就已經(jīng)大量種植油茶,民國二十四年,茶油產(chǎn)量就已達到了 四十萬公斤。民間有族譜載道,各房裔孫不得砍伐油茶,違逆者,或斷臂,或斷指,或沉塘。好家伙!在常山,油茶就是這樣得到了最嚴(yán)厲的保護。一件事物的傳承延續(xù),有時可能得益于民間的規(guī)矩?;蛟S,這就是例證吧。
從小吃茶油長大的毛澤東對油茶懷有很深的感情。建國初期,要辦的事情太多顧不過來,到一九五六年,毛澤東終于為油茶說話了。他說:“要大抓木本糧食,大抓木本油茶,建設(shè)炸不爛的油庫”。顯然,毛澤東說這番話是有背景的,當(dāng)時美國對中國搞經(jīng)濟封鎖,食用油比石油還緊缺。誰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油茶生長在山嶺上,是中國本土木本油料植物,不怕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種油茶,建山上的油庫,光是給浙江一個省下達種油茶的指標(biāo)就達一千萬畝。毛澤東的話一句頂一萬句。很快,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全國棉糧油會議,聽取各方面意見,研究怎樣建設(shè)“炸不爛的油庫”。當(dāng)時,參加會議的常山縣縣委副書記于耐毅是油茶之鄉(xiāng)唯一的代表。會議代表的名冊就在周恩來的手上呢,在講到油茶問題時,周恩來說:“常山的于耐毅同志,你講講嘛,你們那里是怎么發(fā)展油茶的!”在那樣的場合,常山及常山人被周恩來總理點名,常山油茶從此天下聞名了。
早年,在常山的鄉(xiāng)間,木榨油坊同碾坊和豆腐坊一樣尋常。這種被稱為“木龍榨”的榨油方式,又被稱為“對撞子”。因為所謂“木龍榨”,完全是通過肌肉發(fā)達臂力驚人的油匠師傅揮舞油槌撞擊木榨達到出油的目的。這種極為原始的榨油方式,粗獷,豪放,甚至有幾分野性的意味。
明代的宋應(yīng)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與杞次之。此三木者脈理循環(huán)結(jié)長,非有直紋。故竭力揮推,實尖其中,而兩頭無瑩拆之患,他木有縱文者不可為也。
這段文字是說,做榨木的只有樟木、檀木和杞木的巨木合適,若是沒這三種巨木怎么辦呢?宋應(yīng)星早替我們想到了——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則取四根合并為之,鐵箍裹定,橫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諸質(zhì),則散木有完木之用也。凡開榨,空中其量隨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
我于常山走動時,在新昌鄉(xiāng)黃塘村一處老油坊看到的“木龍榨”,曾深深震撼了我。一般而言,木榨油坊必建在溪流邊。因為,碾磨油茶籽要有水車才行,而水車要有水才行。有一位叫高星的學(xué)者說,幾乎所有的原始生產(chǎn)工具都是從圓周運動中得到動力。還真讓他說著了,水車遵循的也是圓周運動的原理。而水則是水車的動力之源。木榨榨油的工序比較繁細(xì),包括采果、堆漚、曬果、脫殼、曬籽、碾粉、過篩、烘炒、蒸粉、包餅、榨油、過濾等十多道工序。按照采收季節(jié)不同,油茶有寒露籽和霜降籽兩種。適時采收,才能保證出油率。每年寒露和霜降一過,人們就挎上背簍,系上布兜,上山開始采摘茶果了。茶果采回家,經(jīng)過堆漚、曬果、脫殼、曬籽等工序,即可將茶籽擔(dān)到油坊榨油。從一顆顆飽滿的山茶籽,變成一滴滴色澤金黃、清香四溢的山茶油,那是個辛苦而又歡快的過程。
沈從文在他的小說中描寫過油坊和榨油情景。不過,沈從文湘西老家的油坊似乎沒有建在水邊,因為他描繪的油坊里碾油茶籽的動力不是水車,而是三頭黃牛。可惜喲,沅江的水就那么白白流走了。
榨油是個力氣活。油匠師傅告訴我,一般四斤油茶果出一斤油。每次壓榨得填滿二百多斤油茶餅,一天得榨三五車,近一千斤?!鞍パ窖?,一天撞下來,人都快累癱了?!蹦敕凼钦ビ偷囊粋€重要工序。就是將曬干的茶籽放入大碾槽中碾成粉末。磨碾以水車作為動力,用水碓碾粉。碾碎后的茶粉要過篩,篩是特制的。過篩后的茶粉倒進特制的平鍋(呈四十五度斜角)里烘炒,去除水分。烘炒是一道十分講究的工藝?;鹛停璺廴菀谉?,影響茶油的色澤和清香度;火太嫩,水分不能完全散發(fā),同樣會影響茶油的純度和品質(zhì)。技術(shù)過硬的師傅,才能將茶粉炒得松而不焦,香而不膩。這是真功夫呢!——靠日積月累練就出來的。
接下來就是蒸粉和包餅了。蒸粉的蒸籠是專用的。外形如蜂筒,將炒好的茶粉倒入其中,蒸熟蒸粘,為包餅做好準(zhǔn)備。包餅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腰力,臂力,還要有相當(dāng)?shù)那闪?、?zhǔn)力。包餅師傅事先將三個鐵匝疊放在平地上,扭一個叫“千金稈”的稻草結(jié),呈放射狀鋪在鐵匝上,作為包餅底襯,然后將熱氣騰騰的茶粉倒進鐵環(huán)中,赤著腳飛快地將茶粉踩平踏實,形成一個圓茶餅。包餅的過程有講究,如果稻草結(jié)沒扭好,茶餅一拎就散。餅包厚了不行,影響出油率;餅薄了也不行,餅粉藏在鐵匝里榨不干,出油率更小。一般人不知道,包餅師傅的一雙手就如同一桿秤。每一百斤茶籽包十二塊餅,每塊餅榨干后重六斤半,上下不得差三兩,這是有嚴(yán)格要求的。包好的茶餅,疊放在一起,就可以統(tǒng)一放到木龍榨里榨油了。這是茶油制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俗稱“打油”。傳統(tǒng)的木龍榨,重超千斤,用一根或兩根大硬木鏤空制成,橫擺在榨油坊的顯要位置,看上去活像一條長龍,當(dāng)?shù)厝朔Q其“木龍榨”。一般來說,每家油坊至少有兩架木龍榨,每架木龍榨可放四十塊餅。
油匠師傅們沉默寡言,只是埋頭做事。一切準(zhǔn)備就緒,即以硬木專門制作的油槌大力撞擊扦頭,不斷擠壓茶餅榨出油來。為了消除疲乏,增強干勁,油匠師傅編創(chuàng)了許多勞動號子,一邊用力撞擊,一邊喊著號子。
嘿嚕呀!——安嚕也!
加把勁?。 箘旁野?!
龍神肚出油啦!——哎嗨吆!
撞頭重重打啊!——呀啦嗨!
茶油噴噴香啊!——嗨呀嗨!
那號子鏗鏘有力,排山倒海,氣壯山河。那號子伴著撞頭重重的撞擊聲,奏出了山村最樸素的交響樂。清香明亮的茶油從龍榨口慢慢滲出,隨著號子的越來越響,油流淌得更歡了。油匠師傅在枯燥勞累的榨油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許多技巧動作,那可是真正的民間舞蹈呀。油匠師傅單膝跪地,讓油槌的槌頭朝天而立,然后“呯”的一聲狠狠打下去,這招叫做“一枝香”;兩個師傅背靠背來回打油較勁的,這叫做“鯉魚穿梭”;油匠師傅突然猛地向后退幾步,手中油槌凌空飛起,在號子聲中撞向扦頭,整個“木龍榨”被撞得前后搖晃,這就是所謂的“老虎撞”……渾厚整齊的號子聲撩撥人心,像是從遙遠(yuǎn)的地方穿透層層阻隔而來,粗獷瀟灑的榨油動作,自始至終傳承著山民勤勞樸實的寬厚情懷。
恰巧,當(dāng)我在黃塘村木榨油坊拍油匠師傅勞作的照片時,一個大巴車上下來一批光大白腿穿長筒黑皮靴的模特前來參觀。那些美女不放過任何上鏡的機會,抄起油槌就做表演狀,其中一個失手險些敲掉一個旁觀者的腦殼,令眾人大驚失色。
木榨拒絕一切矯揉造作,虛情假意,嬌聲嗲氣。木榨對所謂的時尚和流行說不。
木榨老油坊是黃塘村的標(biāo)志性符號。有老油坊在,有“木龍榨”在,就說明黃塘村的歷史還喘著氣,血肉和精神還活著。
如今,在南方的許多小街巷里,常能見到一種全新的袖珍榨油機,只需幾分鐘——將茶籽倒入榨油機漏斗槽內(nèi),打開電源開關(guān),金黃的茶籽油就源源不斷地流出來了。新型電力榨油機出油率高,耗損少,工序簡單得僅剩幾個抬手就能完成的動作。何況,價格便宜。一個小老板告訴我,一臺質(zhì)量上乘的袖珍榨油機才不過一千余元。省時,省力,省錢,實在是好。何況,那些大型的現(xiàn)代化的油茶加工企業(yè)正在崛起,更令“木龍榨”無可奈何花落去。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效率的喪失便意味著被淘汰。由于“木龍榨”工序繁多,過于耗費時間和體力,因而最終不得不面臨著消亡的結(jié)局。
一些山村的老油坊已經(jīng)很破敗了,不成樣子了,但我可以肯定,關(guān)于鄉(xiāng)村的記憶和靈魂還在“木龍榨”的肚子里眨著眼睛。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許多古老的生命受到無情的沖擊,性格沒了,年齡沒了,個性記憶被刪除得干干凈凈,我們已經(jīng)無法感知和認(rèn)定鄉(xiāng)村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歷程了。而黃塘村的“木龍榨”則為我們保留了一份難得的記憶??吹健澳君堈ァ?,就像看到了慈愛而溫暖的老祖母,踮著小腳,捧一把米,“咕咕!——咕咕!”,丟給小雞。在老油坊里,在“木龍榨”的近前,浮躁的心,會得到片刻安歇。
經(jīng)歷了歲月的淘洗,古老的“木龍榨”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延傳至今,它榨出的茶油散發(fā)著醇厚的油香,沁人心脾,綿久悠長。
撫摸著那古老的“木龍榨”,我忽然想起日本手工藝大師柳宗悅說過的一句話:“好的器物當(dāng)具謙遜之美,誠實之德,堅固之質(zhì)。”好嘛,按照柳宗悅的標(biāo)準(zhǔn),也許,“木龍榨”就是這樣的好器物。
傍晚,“木龍榨”安靜下來了,老油坊安靜下來了,黃塘村安靜下來。只是偶爾傳出一兩聲狗吠。這和白天相比,形成巨大反差。黃塘村有足夠的自信對抗外部的誘惑。它不在乎外界的議論和評價,也不太需要市場經(jīng)濟的燭光照亮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準(zhǔn)則,自己的規(guī)矩,自己的秩序。不浮躁,不慌亂,不盲從。
黃塘村的“木龍榨”固執(zhí)地保持著自己的本色,秉持著自己傳統(tǒng)和精神。許多東西并不需要改進,只需要固守。多少年來,我們是改進的太多,固守的太少。在民間文化日漸消失的今天,固守是多么的不容易?。?/p>
也許,機器榨出的茶油就是茶油,看不到人的身影,沒有體溫,沒有趣味。而“木龍榨”榨出的茶油則不僅僅是茶油了,它還賦予了茶油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心情。
與其說,“木龍榨”是一種傳統(tǒng)守舊的榨油方式,倒不如說“木龍榨”表現(xiàn)了黃塘村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