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克斯
每年有15萬人前往蘇格蘭的班尼維斯峰徒步旅行,這是一座死火山,也是英國最高峰
維多利亞時期的氣象學家們,冒著生命危險,從蘇格蘭的班尼維斯峰收集天氣數(shù)據(jù)。他們所犧牲的一切,現(xiàn)在正幫助我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
每年有15萬人前往蘇格蘭的班尼維斯峰徒步旅行,這是一座死火山,也是英國最高峰,海拔1345米。許多人會取道一條所謂旅游者徑,蜿蜒曲折,通向山頂。很少人知,這條山徑是1883年,為了一項非常獨特的科學研究開鑿出來的。更少人知道,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這座山峰仍在為英國科學家提供氣候變化的啟示。
從1883年~1904年,幾位堅毅的勇者常年住在班尼維斯頂峰的一間小石屋里,靠罐頭食品維生
氣象記錄員必須不斷挖開1.5米厚的積雪才能離開他們的小屋
回到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科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業(yè)余消遣活動,愛好者自資組成不同的科學會社。其中有一個是蘇格蘭氣象學會,于1855~1920間,它建立和維護了一個橫跨蘇格蘭的氣象站網(wǎng)絡(luò)。
1904年,班尼維斯峰頂?shù)挠^測臺關(guān)閉了
當時,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究竟低氣壓、風暴和其他惡劣天氣是如何在大氣中形成的。1875年,美國、墨西哥、印度、法國、德國和俄羅斯境內(nèi)經(jīng)已建立高山觀測站了。
為了收集英國的類似資料,蘇格蘭氣象學會決定在班尼維斯峰頂建造一個氣象站。作為測試,一位格外勇敢的會員連續(xù)四個月每天登山,穿越過暴風雪、大風或暴風雨,在山頂記錄各種數(shù)據(jù)。至于建筑和購買儀器的資金,則是通過19世紀時期的集資眾籌倡議。甚至維多利亞女王亦有捐款。
具有維多利亞時期的堅忍和科學探索的非凡實驗就這樣開始了。1883年~1904年間,幾位堅毅的勇者,常年住在一間小石屋里,靠罐頭食品維生,每隔一小時,記錄從大氣溫度到濕度,從風速到降雨量的所有數(shù)據(jù)。他們總共做了近150萬次觀測——每次要花很長時間冒著生命危險,在最艱苦的條件下記錄資料。
雷丁大學氣候科學教授?;艚鹚拐f:“當許多科學界的當代人都去參與規(guī)劃北極或南極的探險計劃,他們卻成為探索大氣層的先驅(qū)?!?/p>
“他們在極為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生活,風速為100英里/小時的強風并不鮮見,有時氣溫會降至攝氏零下15攝氏度,他們常年被云霧環(huán)繞。然而,亦有云層在腳下景色難忘的罕見時刻。我有點兒懷疑,他們是否因為一覽眾山小的絕美景色,才會熬過那些日子?!?/p>
1883年的冬天,山頂上嚴酷的生活現(xiàn)實很快就顯現(xiàn)出來了。暴風雪將整個山峰覆蓋了1.5米厚的積雪,三位氣象紀錄員發(fā)現(xiàn)駐地被大雪埋住,他們不得不不斷挖掘通道才能出去。
“他們每小時進行一次測量,4~8個小時一班不分晝夜輪班作業(yè)。但還是有極少機會為天氣而挫敗?!被艚鹚拐f。
氣象紀錄員并沒有被極端的生活環(huán)境所挫敗,反而研制出巧妙的解決方案,比如搭建一座木塔,讓自己爬到觀測臺的屋頂,系上繩子,在惡劣的天氣下進行儀器讀數(shù)。有時,他們甚至利用自己的身軀,斜靠向風,以校準風速的估算。這個姿勢,有時會使他們幾乎被大風刮離山頂。
“他們面對的主要危險是,非常接近懸崖邊緣。”《班尼維斯峰的氣象紀錄員》一書的作者羅伊說,“峰頂是一條狹長的山脊,僅6米1904年,班尼維斯峰頂?shù)挠^測臺關(guān)閉了寬,北面就是610米深的峭壁。”
計劃在殘垣遺址上建立一座新的現(xiàn)代化觀測站
“他們經(jīng)常在一片被稱為風暴高原的高地測量,那里的山徑相當狹窄。一不小心,就會跌下懸崖。”
暴風雪和危險的山徑并非氣象記錄員面對的唯一危險。觀測臺曾被閃電擊中過幾次。第一次,閃電從煙囪竄下,燒著了屋內(nèi)的木地板。(大火隨即被撲滅。)計劃在殘垣遺址上建立一座新的現(xiàn)代化觀測站
標題
在夏、秋兩季,天氣不那么嚴酷的幾個月里,觀測臺吸引了一些志愿者,大都是學生。其中有威爾遜,在山頂上的經(jīng)歷啟發(fā)了他對云層的研究。他發(fā)明了云室,后來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第一個能夠探測到輻射和肉眼看不見的亞原子粒子的裝置。
“威爾遜只在那里待過兩星期,但在這段時間,他遇上了最精彩的反氣旋環(huán)境和光輝美麗的景觀?!绷_伊說,“正是這類事物激發(fā)了人們的靈感。許多人在峰頂?shù)慕?jīng)歷對其日后探索,并最終成名起到了影響?!?/p>
1904年,蘇格蘭氣象學會再也負擔不起觀測臺的營運費用。觀測臺被關(guān)閉,而很大一部份的資料卻隱藏在塵封的檔案中。
今天,我們有先進的天氣預(yù)報模型,利用在班尼維斯所收集的資料,能夠做成三維立體的大氣層圖象。氣候科學家現(xiàn)在希望利用這些模型重新觀察一個多世紀前著名的強烈風暴,例如1903年的那場風暴,在席卷班尼維斯峰之前,把愛爾蘭破壞得極為嚴重。
在霍金斯主導的一個項目中,首先是將班尼維斯的歷史數(shù)據(jù)與現(xiàn)代天氣讀數(shù)進行比較。
“我們生活在有風暴的世界里,而且風暴永遠會存在。我們試圖了解這些風暴是否越來越頻繁,是否變得更加嚴重,是否帶來更多的雨水,它們在改變方向嗎?”霍金斯說?!盎氐竭^去,看看那段時期的風暴,我們可以與今天的風暴作比較,觀察過去一個世紀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氣候暖化所造成的潛在變化?!?/p>
但這些既定目標遇到了輕微的挫折。將原來班尼維斯的天氣資料輸入電腦模型中,需要對所有的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碼化。20世紀初,有達數(shù)千頁之巨的觀測數(shù)據(jù)已在科學期刊上發(fā)表,并已進行掃描,但將所有150萬數(shù)據(jù)輸入到網(wǎng)上資料庫則仍需花多年時間。
2017年秋季,來自歐洲各地的數(shù)千名義工幫助數(shù)碼化工作,僅完成了10個星期的觀測結(jié)果。
因此,霍金斯團隊現(xiàn)正研究今天風暴中的濕度與19世紀末的情況相比?!皽嘏拇髿鈱涌梢匀菁{更多的水份,所以,如果今天下暴雨,我們預(yù)期其降雨量會比一個世紀前相同強度的雨量大得多?!彼f,“這就是關(guān)于萬物在溫暖氣候里如何變化的證據(jù)?!?/p>
今天,計劃是在殘垣遺址上建立一座新的現(xiàn)代化觀測站,當然有自動化測量設(shè)備,而不再依靠人手?!拔覀円呀?jīng)很久沒在上面作長期觀測了,峰頂氣候如何變化的訊息將直接傳給我們?!被艚鹚拐f,“我們認為,溫度變化最大的地方是高海拔地區(qū)?!?/p>
“從這里,我們學到很多?!保ㄕ杂鴱V播公司新聞網(wǎng))(編輯/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