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廣順
摘 要:中國畫畫面里出現的顏色,絕不是偶然而為之,每一種顏色的背后都是需要對這些顏色進行過深入的了解之后才會出現在畫面里。本文以傳統(tǒng)色彩“朱紅色”為例來進行探究,選擇此顏色是由于人們的宗教哲學和社會歷史原因而決定的。以此得到關于中國畫色彩的一些認知。之后,總結其在當下具有的時代意義以及對繪畫者創(chuàng)作的啟示。
關鍵詞:朱紅色 花鳥畫 探微
朱紅色在中國繪畫作品中幾乎不可或缺。其特點艷麗、寓意吉祥,充滿富貴之氣。無論石窟造像壁畫,五代宋元繪畫,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紅色都是無處不在。以院體花鳥畫為例,歷代傳承作品中,”朱紅色都是會出現在畫面中的,時而作為翎羽,時而作為點睛之筆??梢娖渲匾浴.敶鷮W習工筆畫的同時,必須要了解畫面中為什么會出現此顏色,以及它出現的意義。
一、宗教哲學——理學主導
宋代“理學”興起?!俺讨鞂W派”由程頤(公元一〇三三至一一〇八年)創(chuàng)立,朱熹(公元一一三〇至一一〇八年)集大成。程朱的“理”的觀念來源于“易傳”,“易傳”中所講的“道”是世間萬物中所蘊含的原理,二人所講的“理”便是從“易傳”中的“道”里發(fā)展出來的。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它們各自的“理”。“理”即“道”,是“形而上”的。朱熹更是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保ā吨熳诱Z類》卷九十五)“性”即“理”也。因此,“理學”家認為要想對永恒之理有認識高度,必須先要了解外部事物,“格物致知”。“即對外界事物調查研究,擴大自己的知識;以及‘用敬',即專心致志,心不旁騖?!盵1]“格物”以“窮理”,因此既能體會到世間萬物永恒的“理”,又能體悟到自己的心性。
基于此,筆者認為,這就是宋代以來畫家們注重寫生,隨類賦彩的原因。這也是“格物”精神所提倡的,尊重客觀事實,“格物”以“窮理”。
由于程朱理學的主導下,在繪畫方面,畫家們一直秉持著這種原理。因此,注重寫生,隨類賦彩,師法自然也是畫家們的共同追求?!秷D繪寶鑒續(xù)纂》記載:“邊景昭善翎毛花果,花之嬌笑,鳥之飛鳴,葉之正反,色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宋元之后,殆其人矣?!盵2]
宋代“理學”要求人們“格物致知”,必定要尊重自然萬物的真實狀態(tài),悉心觀察,講究用色也是為了更加符合現實中的實物。例如牡丹為大紅色、錦雞的紅色翎羽、仙鶴的鶴頂紅等等。所以,畫家們忠于實物的用色其實就是寫生的一個方面。私以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輕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正是此意。例如黃居寀《山鷓棘雀圖》,山鷓的翎毛用石青色,嘴爪用朱紅色,全因自然中的山鷓本身就是青色的羽毛,紅色的喙和爪。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畫面中出現大量的朱紅、石青、石綠等顏色。這些顏色構成了富貴吉祥的畫面。
在這種“格物”以“窮理”的思想指導下,尊重自然萬物的真實狀態(tài)、真實顏色。
二、社會原因——歷史傳承
朱紅色又叫“中國紅”,象征吉祥喜樂。宋齊邱《玉管照神局》卷上記載:“照神之法,說相之宗,看青黃赤白黑而定吉兇,察金木水火土而知貴賤……聰明須得眼如點漆,口如四字,唇似朱紅。”[3]由此得知,古人用色與“五行說”密切相關,聰明人必須嘴唇是朱紅色,這種顏色在古代的受重視程度可想而知。而將朱紅色運用到繪畫上,見于宋鄧椿《畫繼》:“先施五藏于畫背,及涂五彩于畫面,以金或朱紅作地。”[4]據鄧椿記載,繪制佛、菩薩、羅漢像時,用金粉或朱紅作底子。
此外,宋代統(tǒng)治者對“朱紅色”也非常重視。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有“巳亥禁民間造朱紅器”[5]的記載。明代郭正域《皇明典禮志》中規(guī)定庶民“棺所用堅木,杉為上,柏次之,不得用朱紅冥器一事?!盵6]“洪武十七年十二月乙未詔定官民居室之制……凡門窗戶牗不用朱紅油漆。”[7]
因此,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朱紅是帝王的御用色,也是眾多宮殿、廟宇墻壁的上使用的顏色。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來說,朱紅象征著威嚴,因此古代很多官員的朝服為朱紅色;對于普通人來說,朱紅象征著喜慶、熱烈、吉祥,在古代傳統(tǒng)婚嫁習俗中,婚服為紅色,裝飾物品也為紅色,中國傳統(tǒng)新年里更有張掛紅燈籠、貼對聯的習俗。因此,宮廷花鳥畫家多用朱紅色彩入畫,為繪畫賦予特殊含義。
綜上所述,使用這些顏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在“理學”指導下的古人,尊重客觀物象的本質,根據不同種類的物象使用不同的色彩;其二是自古以來,這些顏色就被賦予了特殊意義,使顏色具有了象征性。這兩方面的原因形成該種結果。懂得顏色背后的含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兩方面是朱紅色出現在繪畫中的重要因素。
中國古人既有對色彩的客觀認識,又具有對色彩象征性的把握。同時隋春艷在《中國畫色彩探研》[8]一文中總結,中國畫色彩的形成發(fā)展,既有“哲學原因”,又有“社會存在原因”。
三、“朱紅色”具有的時代意義
當今社會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碰撞強烈,中西融合。社會風氣浮躁不安,我們急需要恢復“文化自信”。本文以“畫”談“話”來解讀色彩背后的意義。通過繼承、發(fā)揚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來增強“文化自信”。作為一個繪畫工作者,也應該時刻保持警醒,繪制出更多帶有“富貴氣”的“正能量”的作品。而作為色彩中的“朱紅色”無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款顏色。
筆者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一直堅持著“與古為徒”寫生與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學習理念。隨著學習的深入,對“師古人,師造化,得心源”有了一些粗略的認識。繼而,本人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花鳥作品(圖1、2)。
此兩幅作品從立意上還是秉承了“黃筌富貴”的一路畫風,畫中仙鶴、孔雀、朱墻、青磚、黃瓦等都是花鳥繪畫中較為常見的繪畫題材。禽鳥花卉都是寫生而來,之后對“不美”的造型進行了“梳理”。在構圖上則較之前人稍作創(chuàng)新,增強了畫面的構成形式感。在賦色上學習了敦煌壁畫的配色,運用了大面積的朱紅色。使畫面鮮艷富麗,體現出宮苑深深的富貴氣息。
綜上所述,畫面里色彩的運用,是結合了社會和宗教哲學等因素。它是當代工筆花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根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終以作品形式呈現出來,“借花鳥以寫我性”這一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本質特征。只有理解了它們背后的特殊意義,結合當下的審美需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創(chuàng)造出既有內涵又有時代氣息的工筆花鳥作品。
注釋: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趙復三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第501頁。
[2]康熙《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五十五,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3]【五代·宋】齊邱《玉管照神局》卷上·神垕楊先生神部論,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6頁。
[4]【宋】郭若虛 鄧椿,《圖畫見聞志·畫繼》,米田水譯注,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424頁。
[5]【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仁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2頁。
[6]【明】郭正域《皇明典禮制》卷十·庶人喪禮,明萬歷四十一年劉汝康刻本,第99頁。
[7]同上,卷十九·官民居室,明萬歷四十一年劉汝康刻本,第169頁。
[8]隋春艷《中國畫色彩探研》:“在現象的背后一定有本質的原因,影響中國畫色彩形成發(fā)展既有哲學原因,即五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也有社會存在原因,即經濟政治、繪畫理論、繪畫技法對色彩的影響……中國畫色彩觀是哲學色彩觀,西方色彩是科學色彩觀?!睎|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第20頁。
(中國美術學院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