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三甲街道中心校 楊小潔
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說過一句話: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疊詞教學是語言中一種特殊的詞語形式,讓學生初步認識疊詞教學的特點,這是教學的必需。
《小柳樹和小棗樹》是人教版第三冊中一篇充滿童趣的課文。它以小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xiàn),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jié)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夸獎小柳樹。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地使學生懂得“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深刻道理。 課文的語言充滿著豐富的想象力。全文呈現(xiàn)出較強的節(jié)奏感和濃濃的意境美,為豐富低段學生的語言積累積淀了很好的材料。在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的運用中,最具特色的就要數(shù)各種不同形式的疊詞了。
在90學時培訓時給學員上了《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頗多感觸,加深了對低段語文疊詞教學“無痕訓練”的思考。“無痕浸潤”體現(xiàn)在四個步驟之中,如圖所示:
結(jié)合二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特采用從游戲楔入的方法。
片段一:
師: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做個“變變變”的魔術。
學生一聽魔術,非常興奮。
師:我說綠,小朋友們就說:變變變,綠綠的。
學生充滿期待地等著老師的指令。
師:誰來變“短”?
生:我來變,變變變,短短的。
師:誰來變“長”?
生:我來變,變變變,長長的。
師:誰來變?彎曲?
生:我來變,彎彎曲曲
師:太棒了,原來這樣也能變,孩子們真能干!
通過簡單有趣的游戲?qū)?,讓學生在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基礎。在這里,游戲不是簡單的高興就好,而是讓學生對疊詞的教學有了初步的感受,為下面的語文學習作一個巧妙的鋪墊。這樣的師生交流對話妙趣橫生,給人耳目一新的獨特感受。
低段的語文課應該充滿童真的氣息。語文教學應該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語言訓練也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運用語言的情境和時機。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而不是機械枯燥。“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語言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情趣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摒棄那種事無巨細、從頭講到尾的做法,根據(jù)課文特點,抓住范文的特點,篩選出精華。
在教學范文時,沒有機械地認讀,也沒有在詞意上進行孤立講解,而是賦予過程以情趣,融合學生自己對疊詞的理解,通過恰當方法的指導與練習,讓學生扎實掌握疊詞的讀法和字義。整個品詞悟句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有力度,有效度。
片段二:
出示句子:小柳樹的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真好看!
1.交流小柳樹的樣子:
師:你找到了嗎?小柳樹在春天長得什么樣?(抽生說)
師:真好,你看他把三段里面寫小柳樹的句子都找到了。(出示)
現(xiàn)在請你把第一句話讀一讀,齊讀。
2.看看課文是怎么具體寫小柳樹樣子的?
(1)出示句子: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
(2)師:讀這些詞語時,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呀?
生:這兩個字是一樣的。
師:是的,這兩個字是一樣的,這個叫疊詞。
3.指導讀:細細的 綠綠的
(1)疊詞該怎么讀呢?你來試試?
(2)老師范讀。豎起耳朵仔細聽,老師怎么讀的?
交流:后面一個字讀輕點,像老師一樣再來讀讀。
(3)指名讀,指導讀。瞧,讀得越來越有韻味了,連起來讀讀。(指名讀句子)
4.小結(jié):孩子們,這些詞讀起來特別有節(jié)奏,有韻味,這就是疊詞的特點,作者用這些疊詞寫出了小柳樹外形的特點。好,我們連起來再讀讀。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不但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梳理定型,還對這個環(huán)節(jié)作出了科學的小結(jié)和評價?!熬幙鹁幒t,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疊詞之后,教師及時恰當有效地小結(jié),讓學生能更加觸摸到詞語表達的奧妙。
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主動構(gòu)建的過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讓學生實踐感知,參與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建構(gòu)概念,學生才會感到有趣、有味、有價值。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人所能了解的感情,只限于他自己感到相仿的感情(即相似的感情)。別的感情,表現(xiàn)得怎樣精彩,對他都不產(chǎn)生作用,眼睛望著,心中一無所感?!庇纱丝梢?,最佳的教學,是要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演示去尋找,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和舞臺,課堂教學才能達到你唱我和、其樂融融的境界。
呂叔湘先生認為:“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沒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于模仿,要熟練必須反復實踐。語言訓練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進行有效得語言實踐,把“學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把教師合理地“訓”與學生認真的“練”有機統(tǒng)一起來,才能提高語言訓練的效率。
片段三:
師:你看,春天到了,小柳樹更好看了!
1.出示:過了幾天,小柳樹的芽兒變成了小葉子,她穿上一身淺綠色的衣服,真美!
(1)出示柳樹的芽兒,葉子的圖片。
小朋友們看,這是柳樹的芽兒,過了些日子會變成小葉子,這么多的小葉子,遠遠看去就像是穿上了一身淺綠色的衣服,一起讀。
(2)改一改:剛才我們知道了,A A B的疊詞寫出了小柳樹樣子的特點,你能不能用上疊詞來改一改這句話?
過了幾天,小柳樹的芽兒變成了( )葉子,它穿上一身( )衣服,真美!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瞧,句子里的一些字詞,我們還能用疊詞來代替。也可以說得很生動!
2.出示:這時候,小柳樹的葉子已經(jīng)長得又細又長了!
(1)出示圖片:瞧,小柳樹的葉子是怎么變的呢?
(2)師:看,先是芽兒,過了幾天變成小葉子,再過了些日子,就變得( )
“又細又長也”是A BA C詞語,其實她也是疊詞的一種呢!
(3)師:你也能學著剛才把這句話改一改,用上A A B的疊詞來說一說嗎?
這時候,小柳樹的葉子已經(jīng)( ),( ),真( )!
3.齊讀:小朋友們,作者用上了不同類型的疊詞,寫出了小柳樹樣子的美,讓我們用聲音讀出小柳樹的美吧!
從范文中的“綠綠的,細細的”體會到疊詞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為理解文本里的其他疊詞打下了基礎。從A A B的疊詞寫出了小柳樹樣子的特點,再到出示圖片讓孩子們感受柳樹葉子的變化過程,最后讓學生改一改,把文本中的柳樹的葉子也用上疊詞來寫寫,讓孩子們習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知識的內(nèi)化效果,孩子們走進了文本,教師不再是“引領者”,而是“鋪路者”,讓學生先意會在言表,這樣的疊詞教學,孩子們的體會是無痕浸潤的。
人的認知是從易到難,從掌握到運用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了目標訓練,是為了給后面的拓展打好基礎,而拓展是目標訓練的升華。總之,兩者相輔相成,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發(fā)展;前者先行,后者跟上。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片段四:
1.師:時間一天天過去,到了秋天,小棗樹結(jié)了許多的棗子,
你看,你能用上不同的疊詞來說說嗎?( )的棗子。
2.師:瞧,小棗樹結(jié)了又大又紅的棗子,而小柳樹什么也沒結(jié)。小柳樹會說些什么?小棗樹又會回答寫什么?(板書)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學習。
3.師:孩子們,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小棗樹和小柳樹,學會了豐富的疊詞,我們再來和他們見見面。我們合作讀,老師讀黑色的字,小朋友們讀括號里的字。
出示:春天的時候,小柳樹長得真美!它的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而小柳樹的樹枝(彎彎曲曲)的,一片葉子也沒長,看上去(光禿禿)的。秋天到了,小棗樹結(jié)了(又大又紅)的棗子,小柳樹什么也沒結(jié)。
4.師:孩子們,練習紙上還有一道題目。請大家拿出練習紙,我們要像作者那樣用上疊詞來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我最喜歡____。它渾身的毛____,眼睛 _____,耳朵 _____,又 _____又_____。
(1)學生練筆。
(2)整體交流。
5.師:孩子們,你們用上了這些疊詞,把這些小動物都寫活了。老師還體會到了你對這些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運用疊詞讀起來不僅有節(jié)奏有韻味,而且能表達喜愛之情。
課后我們再去積累更多的這樣的詞語,你會發(fā)現(xiàn)積累詞語作用可大了!
這個片段的教學,沒有繁瑣的分析,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注重寫法、學法的指導,提升了運用疊詞的能力。
在教學步驟力求在行云流水般的談話中,在師生充分感悟文本內(nèi)蘊的過程中,在情趣盎然的師生共同參與中,自然地,沒有斧鑿痕跡、沒有貼標簽痕跡地幫助學生,感受疊詞的表達和情思之美。說教學“樂悠悠”,在于教師與學生和諧的關系。正如特級教師孫建鋒所說,教師真誠地把學生看做心靈上的朋友,學生忘情地把教師當做靈魂中的親人,情至理順,精神漫游,哪有心室不能點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語文味到底是一種什么味?它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它自然而出,貴在純真。要想使語文課上出“香濃濃”的語文味,必須抓住“語言”不放。低段的語文教學是一個重詞語積累的重要時期,所以讓學生感受詞語形象和情感的同時,還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運用詞語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方法,感受語言文字自身潛藏的美——這才是真正香噴噴的語文味。
[1]雷玲.好課是這樣磨成的[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
[2]閆學.小學語文文本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3]劉海濤,王林發(fā).名師教學目標落實藝術[G].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