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心?王焱
摘要:《愛麗絲漫游奇境》[1]和《愛麗絲漫游鏡中世界》[2](以下簡稱《奇境》和《鏡中世界》)是聞名世界的兒童文學(xué)作品,主人公愛麗絲更是家喻戶曉。通過細(xì)讀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境》到《鏡中世界》,愛麗絲在不斷成長,本文將探尋她的成長軌跡。
關(guān)鍵詞:愛麗絲;成長
一、背景
19世紀(jì)中葉,劉易斯·卡羅爾的兩部小說《奇境》和《鏡中世界》以神奇的想象突破了傳統(tǒng)兒童讀物說教的刻板模式,贏得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心。兩本書,先后出版,有著相似的結(jié)構(gòu),和同一人物原型——愛麗絲·里德爾小姐。里德爾小姐在《奇境》出版時14歲,《鏡中世界》出版時21歲。可以說《奇境》是以兒童時期的里德爾小姐為原型,而《鏡中世界》則以少女時期的她為原型。盡管《鏡中世界》里的愛麗絲宣稱自己只有七歲半,但她的行為舉止已經(jīng)和《奇境》中的愛麗絲大相徑庭。
二、文本分析
(一)因好奇而跌入與由想象而躍入
愛麗絲進(jìn)入《奇境》,是孩子氣的,完全出于一種好奇的心理,書中寫到:
愛麗絲好奇的不得了,跟在后面穿過田野,剛好看見兔子鉆進(jìn)籬笆下面一個挺大的兔子洞。
愛麗絲緊跟著也進(jìn)了洞,連想都沒有想一下,自己到底怎么從洞里出來呢?[3]
僅出于好奇,愛麗絲想也沒想,就跳進(jìn)了兔子洞,只有小孩子才會如此率性而為。之后,愛麗絲想到:“自己也真是的,竟然一點(diǎn)不覺得奇怪,可是,當(dāng)時一切都挺自然的?!狈路痖L大后的愛麗絲嘲笑幼時的魯莽無知,居然想也不想就跳入了兔子洞??_爾接下來寫到:
“哎呀,就是從房頂上摔下來,我也會一聲不吭!”(這倒很有可能是真的)
“這倒很有可能是真的”暗示著愛麗絲很有可能在滑道的終端結(jié)束生命,并且一聲不吭。簡單的描寫,卻包含了兩處死亡暗示。弗洛伊德認(rèn)為“兒童對腐朽、冰冷的墳?zāi)?,一種永恒的空虛概念一無所知,所以也無從畏懼,而成年人對這些概念則是認(rèn)為是無法忍受的?!盵4]可見這里的愛麗絲還是孩子,對死亡無所畏懼。
對比之下,愛麗絲進(jìn)入《鏡中世界》則顯得優(yōu)雅有序。冬日,愛麗絲一人在家,百無聊賴,面對房中的鏡子,幻想起來,也許她可以到鏡子另一邊去。
…再說,鏡子果真像銀光閃亮的霧氣那般逐漸消失了。說時慢那時快,愛麗絲已經(jīng)通過了鏡子,輕盈地跳進(jìn)了鏡子屋。[5]
輕盈地一躍,愛麗絲便邁入鏡中世界,整個過程優(yōu)雅美麗,不再是女童的魯莽率性。此外,這一次愛麗絲是有意識的,她想要進(jìn)入鏡中世界。為了進(jìn)入鏡中,急切的愛麗絲甚至想出了一個辦法——假裝。文中,愛麗絲不斷對她的小黑貓說:
“基蒂,我們假裝你是紅方的皇后吧?!?/p>
“讓我們假裝是國王和王后吧”。
“基蒂親愛的,我們假裝——”[6]
“假裝”表明這一切都出于她的自身意志,這是成人思維的模式,可見鏡中世界的愛麗絲長大了。
(二)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肯定
心理學(xué)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識不是先天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客觀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流,兒童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認(rèn)識。一旦自我認(rèn)識形成,環(huán)境的影響就會減少?!镀婢场分械膼埯惤z還是兒童,極易受到周圍的環(huán)境影響,因?yàn)樯眢w忽大忽小,她開始自我懷疑:
“那么我是誰呢?你們先告訴我,然后呢,我要是高興當(dāng)那個人,我就上來;不高興的話,我就一直呆在這兒,等我成了另外一個什么人再說?!?/p>
奇境輕而易舉地影響了愛麗絲的思維:“我是誰?”這個問題伴隨著每個孩子的成長。愛麗絲對這個問題毫無準(zhǔn)備,面對問題她往往選擇逃避,直到最后,她也無法回答自己到底是誰。
而鏡中世界的愛麗絲,已經(jīng)不再會糾結(jié)“我是誰”這樣的問題。鏡中世界的愛麗絲不僅知道自己是誰,而且更清楚地知道想變成誰。
現(xiàn)在我要過最后一條小溪,成為王后了!多么美??![7]
此時愛麗絲告別了奇境中的困惑,變得自信鎮(zhèn)定。所以Wendy Lesser說:“從《奇境》里面絕望的掉落,無目的的漫游,到《鏡中世界》里愛麗絲由一個小棋子,小姑娘,變?yōu)橥鹾?,女人,這也是一種進(jìn)步?!盵8]
三、總結(jié):失落的童年
《鏡中世界》的愛麗絲,經(jīng)歷了《奇境》中的困惑,承受了成長的孤獨(dú)與無助,長成了堅強(qiáng)的少女。誰都不能停下愛麗絲前進(jìn)的腳步,即使對山中的大象感興趣,但一想到成為王后的任務(wù),愛麗絲就能果斷地放下好奇心,白方騎士的挽留也絲毫不能動搖愛麗絲前進(jìn)的決心。
眾多評論家一致認(rèn)為,白方騎士就是卡羅爾的化身,他們都有蓬松的頭發(fā),藍(lán)色的眼睛,溫暖的笑容,一路陪伴愛麗絲,細(xì)心溫柔,卻不能阻止她離開他,成為皇后,分別的時候,白方騎士為愛麗絲唱了一支歌:
“那支歌的調(diào)子不是他編的,”愛麗絲暗忖道,“那是‘我把一切都給了你,我已經(jīng)盡力了?!彼钟眯牡芈犞?,但是沒有眼淚盈眶。[9]
愛麗絲沒有接受白方騎士的友誼,而是急切地越過小溪,變成王后,令人傷感。仿佛暗示著孩子的成長是擋也擋不住的。作者只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記錄這種成長,給自己和世界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參考文獻(xiàn):
[1]卡羅爾著.何文安譯.愛麗絲漫游奇境[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0.
[2]卡羅爾著.王永年譯.愛麗絲鏡中奇遇記[M].江西:21世紀(jì)出版社,2009.
[3]卡羅爾.愛麗絲漫游奇境[M].第1頁,江蘇:譯林出版社,2010.
[4]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長春出版社,1998(一)458.
[5]卡羅爾.愛麗絲鏡中奇遇記[M].江西:21世紀(jì)出版社,2009:27.
[6]卡羅爾.愛麗絲鏡中奇遇記[M].江西:21世紀(jì)出版社,2009:82.
[7]卡羅爾.愛麗絲鏡中奇遇記[M].江西:21世紀(jì)出版社,2009:141.
[8]It is still a kind of progress:from the helpless fall and inexplicable randomness of Wonderland,to the more purposeful(if confusing)progress across a chess board in Looking Glass,culminating with Alice(the pawn,the child)being crowned a queen(an adult woman)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adventure.引自Wendy Lesser,Drink Me:Alice and Awakenings 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 by Lewis Carroll;Awakenings by Oliver Sacks,The Threepenny Review,1986年.
[9]卡羅爾.愛麗絲鏡中奇遇記[M].21世紀(jì)出版社,2009:136.
(作者單位:南通理工學(xué)院基礎(chǔ)教學(xué)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