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鶯
城市是人類的文明之光,既集人類文明之大成,又集人類形象之大“城”;靜靜地欣賞不同的城市,宛如靜靜地欣賞著一幅幅凝固的油畫長卷。每座城市都自有其內在的底蘊,將這些底蘊由內而外,以影視映像的方式向公眾加以正確表達與極速傳播已經成為新世紀、新時期、新時代下城市脫穎而出的必由之路。微電影式的城市形象藝術化設計與互聯網承載下的城市形象極速傳播,目前已成為城市形象向公眾無極化介紹、宣傳、推廣的一種大勢所趨。城市形象的設計與傳播正進入到一個藝術化表達設計傳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大時代。
一、 互聯網時代微電影城市形象設計
(一)宏觀與微觀表達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結晶,而城市形象設計本身是一項全方位與多元化的形神合一的展現城市文明與精神風貌的工程,城市形象設計應旨在立體展現城市的方方面面,從地理到交通、從環(huán)境到社會、從歷史到人文、從特色到美食均應進行一番全景式的展現,同時,應展現最能代表城市的季節(jié),或者是城市的四季更疊。首先要在最能展現城市之美的位置,拍出城市最玲瓏有致的靚麗圖景。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其中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元素,因此,在微電影的城市形象設計過程中,必須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人與城市的互動過程,這一互動過程既能夠為觀眾示范性地展現城市之美,又能夠以一種代入性的在場感而令觀眾感同身受如臨其城。同時,要展現影視藝術的技巧與設計巧思,以移步易景的方式,將人物與城市之中美不勝收的美景以切、化、移、疊、拼等方式,盡情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在宏觀展現城市形象時,更要以微觀的方式針對城市中最令人驚艷的美不斷加以采擷、放大、特寫。
(二)傳統(tǒng)文化表達
城市形象設計的微電影表達能夠最具藝術性、現代性、人文性地將城市形象宣介、展現、傳播給公眾,從而令公眾在潛意識的思維原形中留存下城市的最美好印象。這種基于藝術表達的形象化認知能夠在影視映像的碎片化、拼貼化、點染化表達之上,建構起令公眾揮之不去的城市形象的后現代式語境暈染。從具體的城市微電影形象設計來看,除涉及到有關城市形象的地理、社會、地方特色等諸多方面而外,更要著重突出反映城市形象之中的人文與文化的方面,尤其是應針對傳統(tǒng)文化加以深刻反映,這一點是城市形象微電影設計之中不可或缺的表達之一。城市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形象設計遠比視聽表達更具挑戰(zhàn)性,事實上,深度挖掘任何一個城市都能找到一個最能代表城市的傳奇掌故、人物、歷史、習俗等。與此同時,還可以將傳統(tǒng)的戲曲表演置入到城市形象的設計中來,例如,針對北京這個城市的形象設計,即可將京劇的華彩片段置入于其中,針對蘇州這個城市的形象設計,則可以將評彈、昆曲、蘇劇三位一體地置入到微電影之中來,從而為微電影的表達增加文化表達的底蘊與厚度。[1]
(三)敘事表達
城市微電影對城市形象的藝術化表達,以及來自于互聯網的對城市形象的關注,均為城市形象的軟宣傳、軟推廣、軟傳播等,開辟一個未來最為可行的方向。而基于城市形象的敘事表達則更是成為建構城市形象藝術化表達的核心與關鍵。微電影對于城市的介入,猶如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介入一樣,均為城市帶來了一種足以顛覆人與城市關系以及人對城市印象的后現代式震撼;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城市已經在微電影與互聯網的雙重支撐之下開始了一種嶄新的敘事表達:每天都會由手持自媒體的城市公民手中,誕生出不可勝數的關于城市形象的微電影。這些微電影雖然與官方的微電影存在著藝術性方面的巨大差異,但是在敘事表達方面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官方的微電影則更加側重于展現城市的現代文明與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同時,微電影的城市形象設計亦可以透過虛擬的人或事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敘事,來講述由這種敘事所串連起來的城市化敘事表達,亦可以將以文化人物、歷史人物、現代名人名星等加以有序組織與有機組合,展開關于城市形象的宏大史詩級敘事,這種敘事式地將微電影打造成城市的微名片更能令公眾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地,獲得由敘事之中所表達的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二、 互聯網時代微電影城市形象傳播
(一)基于微信等自媒體的微電影傳播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真正意義的到來,城市之間的軟實力較量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各大城市競相關注的焦點,互聯網幾何級數意義上的極速傳播成為城市形象宣介與傳播的必由之路。而微電影作為最為直接、快捷、便利的介入手段,自然獲得了絕大多數城市的青睞。以目前國內的情況為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竭盡全力地打造城市微電影這張城市的新名片。微信作為一種掌控著輿論與媒體部分話語權的自媒體,其轉發(fā)傳播的一舉一動都牽系著整個社會的神經,這種已形成近乎必然性的“蝴蝶效應”式的傳播越來越令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相形見絀。那些極具創(chuàng)意且極富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微電影在微信上更是如虎添翼般地呈幾何級數般的傳播態(tài)勢,其傳播的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已經遠非任何一種傳統(tǒng)媒體,利用微信進行針對城市形象的傳播已經成為一種后現代的必然選擇。
(二)基于微博等網絡媒體的微電影傳播
互聯網時代除微信傳播等極速手段而外,傳統(tǒng)的互聯網傳播手段亦有著極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微博這一營銷傳播手段為例,其中的大V級別的用戶均擁有著數以千萬計當量的關注。由這樣的用戶進行一次轉發(fā)即能夠一次性地影響到數以千萬計的注目,并且,一旦其所傳播的內容能夠深入人心、打動人心、激勵人心,還會獲得至少數以萬計乃至十萬計用戶的二次轉發(f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更次級的不斷轉發(fā)。目前幾乎所有的大中型城市都已經完成了城市的政務微博的公眾式打造,與此同時,針對城市形象的微電影傳播的媒體微博,亦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出現,一些大型城市甚至將城市形象進行切割,以不同視角的微博公眾號針對城市形象的不同側面加以差異化、目標化、對象化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傳播。[2]
(三)基于全媒體融合式的微電影傳播
城市形象是城市最為寶貴的軟資產,同時,更是城市無形之中最為珍貴的軟資本。互聯網時代的城市形象傳播應形成一種全媒體式的城市形象傳播的主體自覺。隨著互聯網時代各大搜索引擎的助力,人們對于城市的認知已經在不斷加深,基于SEO策略式的搜索技術亦能夠為城市微電影帶來更多的展現機會,從而更有效率地展現城市的新風貌、新氣象、新成就、新變化。例如微電影《蘇州情書》中,將蘇州與4000公里外的新加坡進行了移情式對比,由女主角油然地誤將蘇州當做新加坡,幻將金雞湖當做圣淘沙,從而襯托出蘇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不亞于新加坡的國際知名城市。影片更為高級的技巧還在于,其虛擬了一段曾經的愛情,女主角的前男友因為由新加坡赴蘇州參與工程施工,之后便不再返回新加坡而選擇永久定居蘇州,這樣的傳播表達將蘇州的城市形象不容置疑地凌駕于新加坡之上,為蘇州這座城市平添了由他者印證認定的蘇州魅力的恒久表達。
三、 形而上表達與深度融合
(一)要素表達
在無極化的信息時代,大數據背景與全媒體傳播的語境之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決定城市形象設計的重要脈絡?;ヂ摼W集媒介性、傳播性、內容性為一體,承載著城市形象設計與傳播所需要的一切要素;首先,從媒介性而言,互聯網早已成為一種不容辯駁的最為直接、顯效、快捷的媒介;其次,從傳播性而言,互聯網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唯一能夠實現幾何級數增長的傳播方式;最后,從內容性而言,互聯網、微電影、城市形象三種異質事物均能夠在互聯網上協(xié)整為同一目的下的共同訴求。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城市形象設計與城市形象傳播已經成為一個有機的整合過程,二者存在著深度融合性。城市形象在設計之初必須深度考量后續(xù)的城市形象傳播過程,例如,在拍攝創(chuàng)制的過程中,如果是水陸交通均較為發(fā)達的城市,則應以不止一種交通工具包括無人機在內進行多個視角、多種途徑、多個時空遍歷式地將城市之美全視角、全方位、全景化地表達出來,從而為后續(xù)的城市形象傳播孕育出城市形象設計的靈魂表達,并以互聯網與微電影等傳播與媒介手段,由內而外地塑造、闡釋、表達出一座城、一座城中人、一座城中社會組織的生存之道、發(fā)展之道、振興之道。[3]
(二)形而上表達
新媒體依托互聯網的層出不窮早已令后現代的城市形象設計與傳播變得與眾不同?;ヂ摼W為人類帶來的深度沉浸性亦為城市形象的設計與傳播帶來了新的路徑。在互聯網上,不但可以透過微信、微博、搜索、頁面等進行城市形象的微電影式傳播,而且,還能夠透過游戲的方式更有針對性地對城市形象加以深度傳播。例如,虛擬人生這款游戲即早已吸引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各大品牌紛紛入駐,各大品牌的微電影式表達亦在游戲中的建筑物上進行了廣而告之式的呈現。與這種虛擬化塑造城市形象的設計與傳播相對應的,即是更具形而上感染力的實體化表達。可見,最好的城市形象設計并不是企圖能夠為觀眾帶來視覺震撼與視覺沖擊的表達,而是多種途徑的能夠收到更可持續(xù)效果的表達,只有這樣的城市形象設計表達,才能擁有經久不息的可持續(xù)傳播甚至流傳開來的魅力,賦予觀眾一種入目、入心、入腦的過目不忘常常回響的深刻表達,由此方能建構出一種透過微電影表達的城市形象設計與傳播二者深度融合的脈絡。[4]
(三)深度融合
城市形象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于一體,是綜合發(fā)展表象化與具象化表達的一種形而上的升華,因此,針對城市的精神成就表達更能夠達致一種形而上的意象化升華。后現代視閾下的城市宣介已成為一種城市形象設計與傳播、微電影、互聯網三者的有機融合。從更深層次的意義而言,三者之中的互聯網,鑒于其所具有的媒介與傳播集于一身的特質正在使得傳播在互聯網的助推之下成為一種超傳播;超傳播為傳播訴求與傳播實體之間建構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近乎零距離的切近感。這種切近感對于更好地表達微電影中所蘊涵著的城市形象的精神成就顯然意義尤為重大。城市形象設計的關鍵在于能夠透過光影表達而將觀眾由最初的以旁觀姿態(tài)出現的大他者,漸漸地一步步地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淺而深地,沉浸到城市表達的整個過程之中,慢慢地由大他者而轉變?yōu)檐Q身其中身臨其境的在場者,令其能夠用全副身心去感受城市的每一縷光影所滲透出來的美的表達,并最終能夠在潛意識之中,將這種體驗與感受歸結為置身于城市之中的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5]
結語
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綜合協(xié)調發(fā)展的結晶,因此,針對城市形象的設計與傳播的本質在于能夠透過城市形象的表象化與具象化而向城市形象的抽象化象征性與意象化形而上性加以深度挖掘。唯其如此方能在城市形象的先天設計與傳播秉賦之中植入新的模因與基質,令城市形象有著更加煥然一新的依托于互聯網的視聽表達。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時代,透過微電影針對城市形象的設計與傳播的更為高級的形式,即是將城市形象的形而上的精神成就加以抽象化象征性地設計與傳播,從而為城市形象帶來一種更具意象化的形而上的升華表達。
參考文獻:
[1]賈雯霞.微電影的地方感審美與城市的形象建構——以福州本土微電影發(fā)展為例[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9(5):91-95.
[2]徐鑫鑫.中原城市文化的微電影傳播中政府職能定位及監(jiān)管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17):107-108.
[3]崔思瑤,生曉云.城市形象微電影對城市文化的建構——以《蘇州情書》系列微電影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5,1(11):33-35.
[4]王丹誼.中國城市微電影中的創(chuàng)意美學——以《如果我在富陽遇見你》為例[J].藝術評論,2014(12):98-101.
[5]胡志超.微電影:“微時代”中城市形象傳播的新載體[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3,3(6):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