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妮
摘要:“地?”一詞在神木方言中是一種傳統(tǒng)副食,在下過雨的山地、窯洞頂或田壟間撿拾的一種菌類,春雨過后人們就會結(jié)伴上山撿“地?”,音若“地軟”。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地?”的名稱也不同,有“地耳”、“地皮菜”、“地見皮”、“地踏菰”、“地圐圙”、“地曲連”等多種方言異稱?!对娊?jīng)·周南·卷耳》中的“卷耳”即為神木方言中的“地?”。而“地?”的“?”字語義當由“而”之核心義素“柔、眾”孳乳而來。神木方言“地?”的名稱完整的體現(xiàn)了初文“而”向形聲字“?”孳乳繁衍的過程。
關(guān)鍵詞:而;耎;?;地?;卷耳
“地?”神木人又稱其為地軟。平常少見,一般出現(xiàn)在春雨過后的肥沃土地、窯洞頂或田壟間。形似木耳,組織薄、軟,色略淺淡??梢允秤茫嘤糜谥起W?!暗?”在古代為何物?它的名稱是如何得來?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地?”又有怎樣的異稱?這些異稱之間又有何聯(lián)系?本文通過考證辨析,從歷時層面剖析字與字、詞與詞之間的層次,使得“地?”名稱的來源明晰。
一、“地?”名物考辨
由于漢語一詞多義的普遍性,一個“物”就會有多個“名”與之對應,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名”與“物”出現(xiàn)了時間上的脫軌。我們可以通過詞與詞的關(guān)系揭示出一個詞的運動態(tài)過程,從而達到解物釋名的目的。《詩經(jīng)·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薄睹珎鳌罚骸啊矶?,‘苓耳也。”《集韻·皓韻》:“蓩,草名?!墩f文》:‘卷耳也?!薄稜栄拧め尣荨罚骸扒毝?,苓耳?!薄吨祆浼瘋鳌罚骸熬矶瑬牰?。葉如鼠耳,叢生如盤?!笨梢姟熬矶币椎?,且出現(xiàn)的時候都比較多,故“采采卷耳”中“采采”當為形容詞性質(zhì)的“眾多貌”,“采采卷耳”就是滿地繁茂、數(shù)量眾多的“卷耳”。
《詩經(jīng)》中的“卷耳”在現(xiàn)代漢語里是何物,很多學者誤將“卷耳”當作“蒼耳”。《詩經(jīng)》中所記載的植物大多都具有實用性,而且多是可以食用的野菜。由此可知“卷耳”是一種可食用的野菜,而“蒼耳”是藥材,有毒性,不可能作為常用蔬菜食用。明方以智亦主張“卷耳”非“蒼耳”,實屬“地耳”類,其《通雅》中說到:“舊以卷耳為蒼耳,因《爾雅》以為苓耳……或《詩》所采別是一草,如芝柏、地耳之類。”《本草綱目》中提到“地耳”狀如木耳,生于春夏雨后,不能見太陽。清牟應震《毛詩質(zhì)疑》:“卷耳,腐草所生也,狀如木耳而小,淫雨后出,俗名草耳?!?(1)以上這些文獻對“卷耳”的描述都與神木方言中的“地?”形狀特點基本相同。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謂光滑者木耳。皴者蕈。許意謂蕈爲木耳。”涼州人稱產(chǎn)于山丘野地粗糙肥厚的木耳為地軟皮,又叫地蕈皮?!墩f文·艸部》:“菌,地蕈也?!庇帧稗Γ?也?!薄睹娇h新志》卷四:“卷耳,貼地而生,俗稱地木耳。”《永綏直隸志》卷之十五:“地耳,春雨后山石中遍生如蕓耳,即古筄卷耳,村婦女檢聚賣與作菜食?!?/p>
從上述文獻資料中可見“卷耳”即為“苓耳”,又有“蓩”、“菤耳”、“枲耳”、“地蕈皮”、“地耳”等名稱,是一種野生菌類,有喜濕、春雨后生、可食用、多而易得、叢生如盤、一見陽光就不能食用等特點,與神木方言中的“地?”當為一物。
二、“地?”中“?”的語義來源
(一)“而”和“耎”
古人在造字之初,通過觀察自身以象形之法創(chuàng)造了與頭部有關(guān)的初文。而初文則具有孳乳繁衍的能力。《說文·而部》:“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凡而之屬皆從而。如之切?!笨梢姟岸钡谋玖x為頰毛,即胡須。而胡須的特征是柔而軟,密而多。
在中古漢語時期,“而”、“耎”二字同屬日母?!奥X”從“而”得聲?!墩f文·大部》:“耎,稍前大也。從大,而聲,讀若畏偄?!薄稄V韻》:“而兗切。”從“耎”的形體上看,上面是胡須,下面是人形,借人柔軟的胡須表示人之弱,是初文“而”的孳乳字。
《玉篇》:“耎,柔也?!薄稘h語大字典》:“耎,柔軟?!稘h書·司馬相如傳》:‘數(shù)以耎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顏師古注:‘耎,柔也?!都崱お烅崱罚骸?,柔也。通作耎。《周禮·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孫詒讓正義:‘需當作耎?!?(2)可見古書中的“耎”與“需”互為通假字,在文獻中多為“柔、弱”的意思。
(二)“耎”和“?”
文字是代表語言的工具,在文字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之前是先有語言的。由于口頭語言受時空局限,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人們迫切需要一種輔助語言的工具,能留下語言的痕跡,文字符號應運而生?!皞}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3)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首先根據(jù)觀察自身與萬物比類象形創(chuàng)造了象形字,后因語言中的詞數(shù)量龐大,就在已有的字上加注示意符號,即已有字作為聲符,與后加的表意符號構(gòu)成形聲字。
古漢語里把木耳叫“?”?!墩f文·艸部》:“?,木耳也。從艸耎聲。一曰萮茈。而兗切?!薄短祈崱罚骸?,而兗切,音軟?!薄洱R民要術(shù)》:“?,木耳也?!薄澳径笔且环N菌類,生于朽腐的樹干上,狀如人耳,質(zhì)地光滑柔軟。為了記錄“木耳”這個詞,并且能表現(xiàn)“木耳”的特征,在表“柔軟”義的“耎”基礎上加“艸”,“艸”為形符,“耎”為聲符,使得新造字“?”能夠明白準確地顯示當前詞的意義。在前面可以知道,“耎”的核心義素為“柔、軟”。在由“耎”孳乳繁衍得來的字中大都含有其原本的核心意義,如“媆”,《說文解字》:“媆,好皃。從女耎聲。而沇切?!薄墩f文解字注》:“好皃。此謂柔耎之好也。”
(三)“?”和“栭”
根據(jù)漢字的字際關(guān)系,我們知道與原初字比較而言,新增字若本是一個字,但因結(jié)構(gòu)、構(gòu)件或行用時間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形體,如果是共時形體即是異體字。異體字是音義完全相同,只有形體相異,可以相互替換的字組。
《說文·艸部》:“?,木耳也?!薄墩f文解字注》:“木耳也?!抖Y記·內(nèi)則》記燕食所加庶羞有芝栭?!庇帧皬钠H。耎聲。按耎從大而聲?!抖Y記·內(nèi)則》作栭。又作?……又作檽。檽字誤?!薄耙辉蝗h茈……萮茈,木耳。是謂?之一名也。”鄭玄《<毛詩傳>箋》:“芝栭為一物。栭即?字也?!笨梢姟皷椤北咀鳌?”,又作“?”,“檽”為訛字?!墩f文·木部》:“栭,屋枅上標。從木而聲?!庇纱丝梢姡皷椤迸c“?”實為一物,皆木耳也。木耳質(zhì)地柔軟且叢生,與“柔、眾”相關(guān)?!懊恳粋€形聲字的聲符,原來總是有意義的?!?(4)“?”字從艸耎聲,“耎”字從大而聲,“栭”字從木而聲,它們的聲符都具備“而”字核心義素的特點。
三、“地?”方言異稱
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變化,新方言詞匯不斷產(chǎn)生。中國土地遼闊,各地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況并不完全相同,方言詞匯差異比較大,于是就出現(xiàn)了同一種物體有著不同方言異稱的情況。在《漢語方言大詞典》和一些方志材料中可以搜集到很多“地軟”的方言異稱,神木方言的“地?”,在其他方言中被稱為“地耳”、“地耳菜”、“地木耳”、“地踏菜”、“地灌皮”、“地踏菰”、“地皮菜”、“地見皮”、“巖衣”、“天仙菜”、“仙米”、“葛仙米”、“綠菜”、“紗羅”、“鼻涕肉”、“地錢”、“地曲連”、“地圐圙”、“地屈連兒”、“地酷聯(lián)”等。以下為方志材料中“地軟”的方言異稱情況:
(1)卷耳,貼地而生,俗稱地木耳。(《名山縣新志》卷四)
(2)地耳,春雨后山石中遍生如蕓耳,即古筄卷耳,村婦女檢聚賣與作菜食。(《永綏直隸志》卷之十五)
(3)地耳菜,春時雨后生野地中。(《高郵州志》卷之三)
(4)地軟,一名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一名地木耳,雨后生沃地上。(《續(xù)修陝西通志稿》卷一百九十)
(5)地皮菜,一名地軟,一名地耳,狀如木耳,春夏雨后生地澤間上,人采之以為食。(《神池縣志》卷之九)
(6)地皮菜,似木耳而小,生于野地。(《朔平府志》卷之七)
(7)綠菜,產(chǎn)溪流巖石上通長體也。(《名山縣新志》卷四)
(8)地踏菰,即地灌皮。(《歷城縣志》卷五)
(9)地耳,《本草綱目》一名地踏菰,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湖州府志》卷三十二)
(10)地曲連,狀如木耳,每片大如錢,色微黑,雨后生河地旁,形似葛仙米,味甚鮮美,以其形狀不舒展且生于地面上,故以“地曲連”呼之。(《井陘縣志料》第五編)
(11)地踏菰,一名地耳,一名紗羅,一名鼻涕肉,春夏時雨久,濕氣積滯地上,生出累累形狀木耳。(《野菜博録·草部》卷二)
從這些方言異稱中也可以看出“地?”就是古代《詩經(jīng)》中的“卷耳”,春雨后生,叢生如盤,從而體現(xiàn)了“地?”之“?”保留了“而”的核心義素“眾、柔”。
四、小結(jié)
宋馬永卿曾說:“古今之語大都相同,但其字各別耳。” (5)《詩經(jīng)》中的“卷耳”當與今陜北神木方言“地?”同為一物?!暗?”的“?”與“栭”是異體字,“?”為“耎”加注表意符號“艸”得來,“耎”是由初文“而”自如繁衍產(chǎn)生的形聲字,就“?”字語義源頭來說,“耎”、“?”、“栭”皆來源于“而”并攜帶“而”的核心義素“柔、眾”等義?!暗?”的方言異稱也可以證實“地?”即“卷耳”。《詩經(jīng)》反映了我國古代西周初年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風貌,陜北人一代代口口相傳的方言不僅留存了古漢語詞匯,還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繼承。
注釋:
(1)王曉飛.“采采卷耳”考[J].岳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6.
(2)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
(3)曾憲通、林志強.漢字源流.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第73頁.
(4)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85頁.
(5)王克明.聽見古代.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4頁.
參考文獻:
[1]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M].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
[2]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喻遂生.文字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曾憲通、林志強.漢字源流[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6]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董紹克等著.漢語方言詞匯比較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3.
[8]王克明.聽見古代[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王曉飛.“采采卷耳”考[J].岳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6.
[10]刁俊.釋“耎”[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5.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