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多么先進的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豐厚的學養(yǎng)為基礎的。教師的學養(yǎng)不僅關乎知識儲備,更關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學養(yǎng)是“源”,理念是“流”。教師只有不斷地豐厚自己的學養(yǎng),不斷地充實自己,方能在課堂上做到科學性、知識性、豐富性、趣味性的完美統(tǒng)一。
關鍵詞:學養(yǎng);教學理念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學交流研討活動中,來自不同學校的兩位老師分別講授了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黔之驢》。兩堂課設計得都很精巧,都有許多精彩之處,但兩堂課在討論、歸納這則寓言寓意時,都留下了一個不小的遺憾。這一環(huán)節(jié),本該是這堂課最重要、最出彩、最有豐富性的環(huán)節(jié),但面對兩個不同班級的十多位學生不同的回答,兩位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卻不約而同地把學生的討論與回答引向了同一個方向,把本文的寓意歸納為:“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zhàn)勝它?!?/p>
文藝理論告訴我們:“形象大于主題?!弊骷业淖髌芬坏懗觯途哂辛藷o數(shù)的意義,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這則寓言也不例外。實事上,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也確實如此。有學生從“好事者”的角度回答道:“不要多事,不要做與客觀情況不適合的事”;也有學生從老虎的角色回答道:“不要害怕強大的東西”,“有些東西看起來強大,卻沒有什么本領”;還有學生從毛驢的角度回答道:“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實力”,“發(fā)怒容易失去理智,讓對手找到自己的弱點”……學生的回答可謂豐富多彩,而且也不無道理,但兩位教師對此要么否定,要么不置可否,最終都把學生引向共同的結論:“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zhàn)勝它?!笨墒牵斢幸晃煌瑢W問道:“那這篇課文的題目為什么不叫‘黔之虎”呢?老師頓時語塞,只能“機智”地說:“這個問題我們下課后可以繼續(xù)討論。”
兩位不同學校的老師為什么會把不同班級的學生引向同一個結論呢?是因為課本上就這樣歸納的,教學參考書上也是這么寫的,恐怕老師自己上初中的時候老師也是這么教的,這似乎就是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
《黔之驢》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之后所作的《三戒》中的一篇?!叭洹币辉~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笨追蜃拥摹叭?”,其意是警告君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當自戒。柳宗元所作《三戒》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故事。三篇寓言故事有共同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內(nèi)容上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補充?!度洹穼懽髂康?,作者在《三戒序》中說的很明確:“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毙蛭氖墙庾x《三戒》的鑰匙,序文明確地告訴我們作者寫這三篇寓言的本意是警戒世人:毫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赡苁菗暮笕苏`讀其文,柳宗元在每個故事敘述完之后,都特意加了幾句議論來點明中心。他加在《黔之驢》之后的議論是:“噫,形之尨(通龐,巨大。吳小如先生認為當讀máng或 méng[1])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顯然,作者的本意是批評驢徒有其表、外強中干,既不知自己無能,又不知對手強大,輕舉妄動,最終自取滅亡。借此來諷刺那些無德無能而又身居高位,仗勢欺人而外強中干的統(tǒng)治集團中的某些人,指出他們最終會有可悲的下場。清代的學者常安在其《古文披金》中也非常簡潔地概括了《三戒》的主旨:“麋不知彼,驢不知己,竊時肆暴,斯為鼠輩也?!庇纱丝梢?,對于《黔之驢》的寓意,無論是作者的原意,還是后代名家的解讀,與教參、教材都還是有明顯的區(qū)別的。
對于經(jīng)典作品的教學,我們可以參考教學參考書和教材中的教學建議,但不能唯教學參考書與教材教學建議是依,尤其是在當前某些教學參考書或教案集的水平實在讓人不能恭維的情況下;對于經(jīng)典作品,我們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但是也應該尊重作者的原意;對于學生的意見,只要言之成理,教師應該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妥鹬?。這些理念,我相信所有老師都是認同且牢記的,但是,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本文開頭敘述的那種課堂情形呢?我想恐怕還是受制于教師本身的知識水平吧。正是因為老師學養(yǎng)不夠豐厚,所以面對學生豐富的思考,擔心超出自己的掌控,只好以限制學生高漲的探究熱情來草草收場。如果教師的學養(yǎng)足夠豐厚,面對學生豐富的思考、積極地回答,不僅不會限制他們,一定還會予以更豐富的引導和更多的贊賞。
莊子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睙o論多么先進的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豐厚的學養(yǎng)做支撐的,都是由教師的本體知識來為它托底的。如果一個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足夠豐厚,那么他在教學中貫徹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就能駕輕就熟,舉重若輕;反之,如果一個教師本體知識欠缺,即使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使用了很好的教學方法,他的教學行為也會處處受制,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的。近些年來,在對教師的培訓中不斷地強調(diào)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地要求老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上要豐富合理,在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精益求精,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要豐富、適切,但是,卻忽略了對教師本體知識的要求與培訓,甚至還對部分青年老師的成長產(chǎn)生了誤導,讓他們錯把“流”認作了“源”。為了上好一堂公開課,很多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備課、磨課、試講,在教學技巧上下了太多的功夫,卻輕視了學科本體知識的提高,最后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為了公開課,許多老師把優(yōu)秀教案閱讀了一份又一份,把教學流程設計了一遍又一遍,教前的試講、試聽進行了一次又一次,但上課過程中一旦遇到超出自己預設的內(nèi)容,就茫然不知所措,要么不置可否,要么輕描淡寫地略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過一個典型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教師上了一節(jié)非常出色的公開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都“聽得入了迷……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泵鎸︵徯R晃唤處熽P于備課時間的發(fā)問,這位老師發(fā)自肺腑地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2]?!?/p>
讀書決不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就每一門學科來說,學校學到的知識,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里包含的知識,僅僅是老師的入門常識,對于博大精深的語文學科來說,更是如此。在語文學科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常識,僅僅是滄海一粟。教學內(nèi)容背后的學科知識才是托舉教師教學行為之舟的大海,它的背景越寬廣,積淀越豐厚,教師的教學行為才會越輕松自如,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才能得以更好的貫徹。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還不到位。我們把教師不斷補充知識、加強知識儲備只看成是為了供學生索取,以便在傳授知識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忽視了這恰恰是養(yǎng)成教學風格、貫徹教學理念、形成教學技巧的重要途徑。不僅文章的解讀、興趣的激起、學法的引導與此相關,就是課堂上的設疑、釋疑,啟發(fā)、誘導無不與此相關。一些優(yōu)秀教師精湛的教育技巧,大多是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背景知識的結果。
老師的學養(yǎng)不僅關乎知識儲備,更關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學養(yǎng)是“源”,理念是“流”。教師只有不斷地豐厚自己的學養(yǎng),不斷地充實自己,在本體知識方面有所選擇,有所舍棄,厚積薄發(fā),方能在課堂上做到科學性、知識性、豐富性、趣味性的完美統(tǒng)一。這樣才不至于出現(xiàn)教學形式豐富多樣,而常識性錯誤卻層出不窮的尷尬現(xiàn)象。如果之前講授《黔之驢》的兩位語文老師讀過《三戒》,或者讀過《黔之驢》沒有刪減的原文,我相信學生在課堂上關于寓意的討論就會變成豐富而有趣的思維拓展活動,老師就不會將學生本該豐富的理解引向“死胡同”, 也就不會有“黔之驢”變成“黔之虎”的尷尬了。
注釋:
[1]吳小如.古文精讀舉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魏松根.強化邏輯推斷,劍指核心素養(yǎng)[J].語文教學之友,2017,(12).
作者簡介: 相正平(1966—),男,上海市華東模范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靜安區(qū)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主研方向為高中古詩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