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發(fā)動進攻,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日軍進攻盧溝橋,標志著日本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fā)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向全國人民呼吁:“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zhàn),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我黨高舉抗戰(zhàn)大旗,深明正義,主動和國民黨聯(lián)合抗日,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8日25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xié)議,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了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又將第八路軍番號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命令,全軍下轄三個師,編制為四萬五千多人,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中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迅速奔赴華北地區(qū)山西抗日前線。
1938年7月下旬,為加強八路軍(即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通向延安的交通線,保證各部隊在抗日前方所需的糧草、服裝、醫(yī)藥、槍支彈藥等的供應,第十八集團軍在垣曲縣黃河渡口北沿的關家村設立了“第十八集團軍第二辦事處”,該兵站屬團級建制。隨后又在河南西北部、北瀕黃河的澠池,山西的垣曲、高平、晉城、陽城、陵川、平順等地設立了八路軍兵站,共計主要有十八個兵站,這些皆隸屬于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后勤部領導。其劃定的主要紅色交通線路為:八路軍總部當時駐地左權縣的麻田鎮(zhèn),經平順的福頭,陵川的禮義,高平的宰李,晉城的東溝,陽城的坪頭、蓮花、次灘,垣曲的同善和垣曲兵站辦事處,南渡黃河再到河南西北的澠池,經隴海鐵路到西安,再由三原、宜君、鄜縣(今富縣)北上到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綿延近千里。
陽城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抗戰(zhàn)時期屬太岳四專署抗日政府領導。在陽城縣境內,當時選擇了便于東西往來、防守隱蔽、群眾基礎好的坪頭、次灘、蓮花等地建立兵站,再加上1938年3月下旬建立的陽城縣第一農村黨支部承辦的地下“紅色交通站”,即“索泉嶺紅色交通站”,在陽城縣城西南形成了一個以“傳遞情報、發(fā)送文件、偵察敵情、轉移傷員、組織運送軍用物資、護送黨的高級干部安全過境”的地下紅色聯(lián)絡站。每個兵站一般由八路軍總部和地方武裝抽派人員組成,有數十人組成,并設有站長一名,編制為營級。
八路軍坪頭兵站,位于陽城縣鳳城鎮(zhèn)坪頭村。1938年3月,以陽城為中心的晉豫邊抗日根據地創(chuàng)建后,坪頭兵站作為八路軍“十八兵站”之一,成為東經晉城、陵川連接太行,西入垣曲通河南洛陽、澠池連接西北、西南大后方的戰(zhàn)略要地。該兵站共占用民用房20多間,3個院落,共有各室工作人員20余人,喂養(yǎng)5匹馬,設有站長一名,姓徐,人稱“徐大個”,年齡四十多。該兵站主要的職責是收集當地軍事情報,輸送重要軍需物資,接待來往于前方與后方的有關抗日干部和工作人員,護送來往于抗敵前線與戰(zhàn)略后方的黨、政、軍重要領導人等。抗戰(zhàn)期間的1938年至1940年間,朱德、彭德懷、鄧小平、楊尚昆、黃克誠等我黨我軍領導人從延安到武鄉(xiāng)八路軍總部,就多次途經坪頭兵站,并作短暫停留,指導晉豫邊抗日斗爭的深入開展。1940年2月間,朱總司令一行十多人,從八路軍總部去延安途經陽城,曾到達坪頭兵站,并派出我軍代表南赴河南洛陽與衛(wèi)立煌聯(lián)絡進行談判,初步達成國共兩軍劃界駐防的協(xié)議。
次灘兵站位于陽城縣西南約50公里處的云蒙山麓,建于1938年8月,當時兵站共設置有警衙室、接待室、醫(yī)療室、物資倉庫室等,占用民居院落4個,房舍30多間,有八路軍干部戰(zhàn)士數十人。當時兵站的具體工作:一是大力宣傳積極進行抗戰(zhàn),發(fā)動群眾開展募捐,支援前線;二是搜集情報,傳遞黨中央和八路軍的重要文件及其信件;三是掩護和接送從延安到山西前線的來往干部及有關抗日人士;四是動員有志青年參加抗日隊伍,為前線輸送兵員、轉運物資及槍支彈藥,并向后方轉移傷病員等??谷諔?zhàn)爭時期,朱德、彭德懷、鄧小平、楊尚昆等領導多次往返于這條交通線,路經這個兵站。同時李伯釗、魏巍、丁玲、吳伯蕭、何云、陳克寒、林火,印度醫(yī)生柯棣華等知名作家、記者、國際友人等也在這里作過短期的停留,經過這條紅色交通線,到達山西的抗日前線。
1938年9月至1939年11月間,陽城縣的蓮花山也曾經建立過臨時兵站,該兵站站長叫張立富,站上共配備了9個交通聯(lián)絡員。該兵站接西哄哄村臨時兵站轉送的任務,主要擔負著黨中央向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傳送文件、情報等工作。該站曾先后護送朱德、鄧小平、王新亭、聶真等領導人過境。1939年11月國民黨閻軍孫楚部隊在次營、董封巖山扎營,抽調兩個營包圍了蓮花村八路軍臨時兵站,張立富站長立即帶領全站戰(zhàn)士分為三個小組迅速轉移撤退,在當地百姓的掩護下,安全撤離,避免了損失。
索泉嶺村位于陽城縣西南高地的小尖山腳下,距縣城約四十公里,是陽城西南通往垣曲、河南的交通要道,由此可西出云蒙、歷山,穿入中條腹地,可渡過黃河進入陜北,是控制陽城西南地區(qū)的軍事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3月下旬,縣四區(qū)工委書記楊惠文、工作隊員齊云根據陽城縣工作委員會(即陽城縣工委)指示,在此秘密發(fā)展中共地下黨員13人,并創(chuàng)建了陽城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黨支部成立后,以宣傳抗日政策,組織群眾,積極開展抗日救國為主要任務。依據當時對敵斗爭形勢,首先建立煎餅鋪和茶水站等黨的地下聯(lián)絡站。特別是“十二月事變”后,隨著中條山戰(zhàn)役的打響,黨支部在縣五區(qū)工委的指導下,又做大做強,秘密建立了“索泉嶺村紅色交通站”,組織了二十多名紅色交通員,去東川,到同善,下邵源,以挑煤賣煤作掩護,為黨接送情報。這個紅色交通站的活動,成為東連縣城坪頭八路軍兵站,西接云蒙山下次灘兵站的唯一要道。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1月,國民黨的五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定以“軍事限共為主,政治限共為輔”的方針。12月,國民黨軍隊進攻陜甘寧邊區(qū),先后侵占邊區(qū)五座縣城,并陰謀進攻延安,中國共產黨堅決予以回擊。在山西,閻錫山發(fā)動了“十二月事變”,動用他在晉西南、晉西北、晉東北、晉東南的全部軍隊,進攻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及新四軍。陽城成為“十二月事變”的重災區(qū)。1940年2、3月間,國民黨軍隊進攻晉東南的太行和冀南抗日根據地,矛頭直指八路軍總部。隨之陽城坪頭兵站被國民黨83師襲擊破壞,次灘兵站也遭到國民黨部隊的襲擾,是年6月,這幾個兵站先后撤離晉豫邊區(qū),由中條地委書記李哲人率隊,從濟源、晉城撤回到八路軍總部武鄉(xiāng)。
作為抗戰(zhàn)時期陽城的這幾個“紅色兵站”,雖然從建立到撤離僅僅存在一年多時間,但在“唐支隊”的保護下,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先后護送黨的高級領導干部30多次,150多人,搜集日偽軍事機密情報300多條,轉送我黨我軍重要文件和信件千余份,轉移和掩護傷員及抗日干部500余人,發(fā)動了一大批青年親赴抗敵戰(zhàn)場,為抗日前線轉運輸送了許多軍用物資??梢哉f,在敵特活動頻繁猖獗的中心地段出色地完成了上級黨組織交給的任務,多次受到八路軍總部的嘉獎,為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斗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