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益于操練思想、增進知識、掌握信息,并由此豐富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行為,無論是依托于書本和校園,還是扎根于生活和社會,都應視為廣義的“讀書”。
云南曲靖一農家男孩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引發(fā)社會關注。在不少網友為這位靠努力改變命運的男孩“點贊”的同時,網絡上也出現另一種聲音——“高考不如當網紅,讀書不如去整容”,“讀書沒有前途”。
這是一種死灰復燃的“讀書無用論”。一般來說,“讀書無用論”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說讀書“無用”,其實是指讀書無法“變現”,或者說,讀書與找工作、掙錢、當官等現實的功利目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第二類則是說,讀書得到的是間接知識,不如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知識。
那么,如何看待這兩類論調呢?先看第一類。國內外都有調查表明,受教育水平與經濟收入、社會地位、道德狀況等成正比。但這都是在群體和概率的意義上講的,就個體而言,過得怎么樣,受到天賦、機遇、時代大背景甚至各種偶發(fā)事件的影響,既要看個人的奮斗,還要考慮歷史的行程。但是,話說回來,人生是一趟無法重來的旅行,我們啟程時總該以“大概率事件”為參考,而讀書改變命運,就是這樣一種“大概率事件”。再看第二類,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更加真切。但人生是有限的,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管用”的知識的人,往往是那些通過努力讀書吸收了大量前人成果的人??梢姡白x書無用論”的兩類論調看似有理,實則經不起推敲。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我們還應該對“讀書”做深入的分析。書,在本質上是前人的思想和知識的載體,或者說信息的載體;讀書,在根本上是為了學習前人的思想和知識,或者說獲取信息。今天,信息的產生、傳遞和傳播方式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對“讀書”的認識也該與時俱進。一切有益于操練思想、增進知識、掌握信息,并由此豐富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行為,無論是依托于書本和校園,還是扎根于生活和社會,都應視為廣義的“讀書”。
不過,“讀書無用論”作為一種觀點是錯誤的,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卻值得警惕。過去的幾十年里,“讀書無用論”有過兩次較大的泛濫。一次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交白卷、上大學”“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語,不學ABC,照樣干革命”等論調錯誤地受到肯定;另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成為無奈的調侃。這些現象背后反映的是當時社會對知識、人才的輕視,以及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的不合理。
現在,“讀書無用論”有借用網絡平臺沉渣泛起之勢,這就提示有關部門應密切關注我國教育、人才生態(tài)和社會流動狀況,采取措施提高辦學質量和教育回報率,營造更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讓社會成員享受更平等的教育機會,也讓受教育者享受更平等的發(fā)展空間,進而提升全社會對“讀書”的信心,在書聲瑯瑯中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