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 李軍華
摘 要:本案例中的來訪者是一名研一學生,因為對于研究生導師要求學生進出實驗室要打卡考勤制度不適應引發(fā)對管理規(guī)則的焦慮,影響到學習和生活。咨詢中應用了認知理論去解釋來訪者的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對來訪者進行了咨詢,本文旨在探討規(guī)則適應困難的原因。
關(guān)鍵詞:焦慮 情緒低落 合理情緒療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2
一、案例簡述
1.來訪者一般情況:來訪者:男,1992年出生,25歲,未婚,身高170厘米,體重70公斤。某高校研究生一年級新生,獨生子女,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中等。
2.成長發(fā)育情況:出生在某市一個普通家庭,出生及發(fā)育正常,隨父母生活。父親老實本分,兢兢業(yè)業(yè)。母親性格外向,能說會道,從小雙親本著讓孩子自由成長從不對孩子任何條條框框限制,任其自由成長發(fā)展,也不設定目標,他們認為自由是最好的規(guī)則,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來訪者平時空余時間喜歡看小說,運動,聽音樂,學語言,自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優(yōu)異,學校老師和家長都不約束孩子的行為,孩子也很主動好學,從不遲到早退,從不違反校規(guī)校紀,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老師也從不拿校規(guī)校紀約束他。從小性格比較隨和,和同學們友好相處,直到到高三時,由于高考臨近,學校要求所有高三學生都必須早上6:30到學校,晚上在校上完自習才能離校,他的作息一直和學校的要求保持一致,但自進入高三,老師、學校經(jīng)常強調(diào)不能遲到早退后,他開始擔心自己會因為睡覺過了頭而遲到,即便是定好了鬧鐘也會在夜里醒來好多次,生怕上課遲到,這樣持續(xù)一段時間,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大不如從前,成績開始下降,父母老師一貫相信他的學習能力,沒有干涉他的狀態(tài),也未引起注意。學習的輕松感、愉快感、成就感有所減退,開始擔心自己考不上好大學,白天上課沒精神,晚上由于擔心睡過頭會反復多次醒來,這樣的狀態(tài)直到高考結(jié)束,第一年沒有考上大學,于是選擇復讀,復讀時,學校、老師沒有在時間上強行要求學生必須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放學,這樣他的狀態(tài)反而恢復,于2011年輕松考上了某重點大學。大學四年很普通,沒有異常,平穩(wěn)度過,畢業(yè)后順利考上某事業(yè)機關(guān)單位,待遇中等,工作輕松,業(yè)余有了想繼續(xù)深造的念頭,于是開始準備考研,于2016年順利通過國家研究生入學統(tǒng)一考試,并與單位簽訂委托培養(yǎng)協(xié)議回母校再讀研究生。研究生生活上學期主要是理論課和公共課,都是在教室里上課,導師沒有提什么要求,和同學們也友好和平相處。下學期開始,導師要求研一新生也要到實驗室,并且和師兄師姐一樣開始指紋打卡考勤,剛開始一段時間,心里只是感覺對打卡考勤有種莫名的排斥。
二、來訪者的主訴及主要問題
情緒低落、煩躁、睡眠差1月余。于2017年4月首次來訪。
一個月前開始,求助者老是擔心自己打卡遲到出現(xiàn)紅線,時時提醒自己不能看好時間,不能遲到早退,不能有任何閃失。只要自己到實驗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頭腦中老是想著等會下班又要打卡,覺得自己的學習被打卡這個事攪亂了,“打卡”就是一個無形的屏障,壓得自己透不過氣,覺得很累,覺得自己的導師管的太死太嚴,自己從來都是一個守規(guī)則的學生,不會遲到早退,導師沒有必要要求自己必須打卡。曾向其他同學咨詢過,對于自覺不遲到早退的同學可不可以不打卡,同學們說導師很嚴,不可能同意有人搞特殊;也曾到學院反映,自己很守規(guī)則,保證決不遲到早退,可否以學院的名義要求某些導師可否放寬對自己的要求?學院的答復是“打卡”這個事情不是針對求助者個人,如果求助者不會遲到早退,則“打卡”約束對自己毫無意義,無需理會。自己也覺得是不是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只要自己暗示自己,“打卡”這個事不是針對自己就行了,但是,任憑自己怎么努力,就是擺脫不了“打卡”約束,覺得自己很沒用,連打卡管理這樣的事都接受不了。這樣晚上經(jīng)常失眠,白天又昏昏欲睡,即便是按時坐到了自己的卡位,也由于前夜沒有睡好而無精打采。一整天即便是面對電腦卻一無所獲,自己對這種毫無收獲的日子很是焦急,自己也曾尋求學院輔導員老師的幫助,希望能換導師,得到的是否定答案,又怕導師知道了反而會對他另眼相看而影響導師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焦慮、煩躁中不知如何是好,也曾想過退學算了,但一想到和單位簽的委培協(xié)議,同事們都知道自己來名校深造了,這樣灰溜溜的回去,同事們肯定會認為是自己在校犯了錯誤,不知如何交代,今后的人生肯定會毀了,覺得自己很失敗,這樣自己更加煩躁郁悶了。想到高三時的那段經(jīng)歷,如果這樣的狀態(tài)不改變,怕自己哪天心理真的被逼出問題。一想到自己還要在這種“打卡”環(huán)境中學習兩年多,覺得無比絕望。
三、心理咨詢師的發(fā)現(xiàn)及家屬反映的情況
1.一般印象:年貌相符,中等身材,長相中等,衣著簡樸。表情略顯緊張,說話條理清楚,配合接觸交談。有明確求助動機,對咨詢抱有希望,能主動尋求幫助,先后找過輔導員老師談心,老師也給予很大的心理自持,建議他做心理咨詢。
2.精神狀態(tài):該生剛進咨詢室時略顯緊張,但很快能自然地與咨詢師交流,談到“打卡”給自己帶來的困惑和煩惱時顯得十分痛苦和擔憂。講到自己還要還有兩年多的打卡進出實驗室度過研究生時光時表現(xiàn)出明顯煩躁和焦慮。強調(diào)如果不處理好打卡適應的問題,自己怕重蹈高三高考失利的覆轍。
3.社會功能:在實驗室以外的場所自如生活學習,不想通過打卡進實驗室,學習有所影響。生活能力未受影響,入學以來一個多學期,還沒有建立起比較交心的友誼,身邊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
4.軀體情況:睡眠不好,食欲未受大的影響,體重沒有明顯下降。
四、心理評估與心理診斷:
1.心理評估: 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結(jié)果顯示: SDS標準分50分,SAS標準分56分。輕度焦慮。
2.心理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診斷依據(jù):
a)從癥狀標準來看,來訪者有一定焦慮、擔心、緊張癥狀和少量軀體癥狀以及輕微刻板強迫癥狀,以上癥狀表現(xiàn)不足三個月,且來訪者精神痛苦強烈程度不高,對社會功能沒有造成嚴重損害。
b)從病程標準來看,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在近1個多月發(fā)生,持續(xù)時間不足2個月。雖然高三下期也曾因規(guī)則適應而出現(xiàn)過焦慮癥狀,但高考后自然痊愈,對后期學習生活沒有造成影響。
c)從嚴重程度標準來看,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由明顯現(xiàn)實原因引起(實驗室打卡考勤),表現(xiàn)出焦慮等癥狀,反應程度不甚強烈,內(nèi)容尚未泛化,未影響邏輯思維,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鑒別診斷:
a)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jù)“病與非病三原則”,來訪者主客觀統(tǒng)一,知情意是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能主動求醫(yī),擺脫情緒困擾的意圖明顯,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b)與神經(jīng)癥相鑒別:本案例要注意與焦慮性神經(jīng)癥相鑒別?;颊唠m然主要表現(xiàn)為焦慮癥狀,但精神痛苦不甚強烈,內(nèi)容尚未泛化,沒有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且持續(xù)時間只有1個月,因此可以排除神經(jīng)癥。
c)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嚴重心理問題的反應強度強烈,內(nèi)容已泛化,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病程超過2個月。而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并沒有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持續(xù)時間也僅有月余。因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五、對來訪者問題的理論解釋
基于以上病因分析,來訪者出現(xiàn)的情緒問題源于他的認知不合理性,咨詢師決定采用合理情緒療法來緩解來訪者的情緒,調(diào)整他的認知。合理情緒療法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來訪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來訪者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該理論認為,使人們痛苦和難過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個體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來改變、控制情緒和行為。ABC理論是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A——誘發(fā)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信念(beliefs),即我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情緒和行為結(jié)果(consequences)。
人們可以通過改變不合理信念B的方式達到改變不良情緒C的目的。聯(lián)系本案例中的來訪者,其心理問題表面上是由于實驗室實行嚴格的打卡考勤制度而引起焦慮情緒,其實真正原因是來訪者對該事件的不合理認知和評價。具體為:A誘發(fā)事件是實驗室打卡考勤制度,引起求助者擔心遲到的焦慮情緒。B來訪者對此的不合理信念:絕對化——我不能有任何閃失;過度概括——“整天面對電腦而一無所獲,覺得自己無用”;糟糕至極——“連打卡這樣的事情我都無法接受,我很失敗,同事朋友會笑話我,我的人生會毀掉”。C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導致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后果:擔心,害怕,緊張,心煩,學習效率下降,食欲變差等。這樣惡性循環(huán),來訪者難以解脫。如果咨詢師能從信念出發(fā),調(diào)整來訪者的認知,使他從根本上改變這些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從而用合理信念指導自己的行為、情緒。而這個過程也是幫助來訪者建立新的認知模式,以便用在這次咨詢中學到的理念指導今后的學習生活,這邊是咨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
[2]《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
[3]《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
[4]《普通心理學》(第四版).彭聃齡主編
[5]《羅杰斯心理治——經(jīng)典個案及專家點評》
[6]《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美)Gerald Corey 著 譚晨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