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
嶄新的工作、業(yè)余生活和新興的家庭分工模式,讓我脫離了原先封閉的生活圈,接觸到不同的人群,積累了不同的經驗,生活中猶如吹過一陣春風,讓我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氣。
自打少時看《人到中年》后,潛意識里就對中年產生一股恐懼。也不知哪來的印象,我總覺得人到中年,日子會一天難似一天。? 如今服務于公立中學的我,常聽家長抱怨青春期的孩子有多難管教,而他們自己的身體這部機器也開始“嘎嘎”亂響起來,五十肩,頸椎痛、關節(jié)炎最愛找上門來。林林總總生活瑣事的煩惱無疑又證實了我的擔心不是沒有根據。
從前加拿大中年人只需照顧自己的孩子.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還要照顧年長家人,成為“三明治夾心”世代。
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過了45歲后,人們對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和生活更是倍感焦慮。的確,三、四十年前的加拿大還是找家穩(wěn)定的公司可以干一輩子直到退休呢,不過這種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昨天還西裝革履來上班,今天說不定就接到人事部通知:本公司因業(yè)務量不足,請另謀高就。正處于爬坡階段,若遭遇裁員危機,那真叫“天有不測風云”啊。
當初嬰兒潮那一代人也為中年人加了副擔子,2016年加拿大65歲以上耋英總數已達590萬人,首次超過14歲以下少年兒童的總數。從前加拿大中年人只要照顧自己的孩子,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還要照顧年長家人及其它需求,成為“三明治夾心”世代。
我這層樓頂頭的格蕾絲老奶奶,二戰(zhàn)時期(她時年20歲)隨加拿大軍隊赴英國前線做護士。晚年不知道是否由于戰(zhàn)爭陰影的影響,成天感到不安全,清晨五點鐘開始滿樓道里跑,見人就說些她自己無端臆想出來的話。搞得我們鄰居對她既同情又無奈。她50多歲的獨子麥克幾乎每天都要來看他一次。老奶奶也對我說,她感到很不過意,因為兒媳身體不好也指望麥克照顧,麥克下班后兩頭跑搞得他自己也神經衰弱鬧頭疼。有次,我居然看到麥克大聲對格蕾絲說話。他見到我臉也紅了,無語地低下頭去。其實,麥克很愛媽媽:為她精心裝潢了房子,還經常送她禮物。只是長期的折騰,麥克的好脾氣也給磨沒了。
據加拿大精神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一份最新報告稱,精神和財務的重壓正在將中年人榨干。事實上,不少加拿大中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憂郁癥。這個拼命想抓青春的尾巴卻抓不住的族群,好像成天處于一種惶恐的狀態(tài)。
按照1965年在《國際心理學雜志》上提出“中年危機”一詞的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的觀點,產生危機的原因在于中年人開始清醒認識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識把一切生活與追求變得無意義,并激發(fā)了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就生命的內在動力來看,40歲到55歲是一個生命力由昌盛轉向低伏的過渡期。從身心兩面來看,“中年危機”或許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歸宿,減弱了行動的動力,不再像過去那般信賴自己,而行動起來又避免不了力不從心的困境。而衰老、更年期、父母去世、空巢、婚外情等等世故都是觸發(fā)中年危機的導火索。
為了擺脫“中年危機”,加拿大人是五花八門的方法都用上了。我朋友皮特夫婦兒子工作,女兒在念大學,處于空巢期又不工作的夫婦倆目前最想知道的答案就是“如何打發(fā)時光”。他們解決方案是一年坐兩次郵輪,讓異域風景填補他們空虛失落的心房。時下,上健身房、騎車、長跑、滑雪、看冰球比賽、做推拿、閱讀、參加心理輔導班、見咨詢師、會友等等都是最普遍的“療法”,甚至有人還用“周五穿便裝上班”來減壓呢,實在沒辦法了,也有人通過離婚尋求自由和個人升華來度過危機。然而,中年婚變本身不正是一項危機嗎?
難道,人真的逃不過“中年危機”的魔咒嗎?依我觀察,感不感受得到“危機”也因人而異吧,從我同齡朋友的朋友圈來看,不少人貌似把中年生活過得挺有情致呢。四、五十歲的姐妹們綻放在屬于她們的花季。
說到女性,我覺得保持青春——至少青春的心態(tài)——是我們對自己必要的關照。我們不能過分強調身體外貌,但還是可以保持整潔,把自己修飾得干凈俐落的。我們也需要以更大的情懷來接納包容我們周圍的世界,并更穩(wěn)步地前進??鬃硬皇窃缇驼f,人過40就活明白了嗎?人一明白,就將豁達,不斤斤計較。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梭侖也告訴我們,在40歲至50歲這段時間里,是”正當舌與腦全都處于最佳狀態(tài)”的時候。這就是說,您可以憑借慧心妙舌開始發(fā)表“大見解”了。我們可不能辜負古代圣賢的鼓勵呀。
說實話,離50不遠的我倒還察覺不到什么危機感。相反,我覺得中年正是一生中的金秋,碩果累累,對無常世事亦觀察更入微多了一分超然的領悟,連心氣都變得沉穩(wěn)平和起來。現(xiàn)代心理學鼻祖瑞典心理學泰斗榮格把這一時期稱為“個性化階段”,我是深有體會的。脾氣溫和凡事想到他人的我不知不覺加強了自我意識,并有種想實現(xiàn)點什么目標的沖動,至于什么樣的目標,其實我也說不上,就跟著自己的心去旅行吧。
過了45歲后,人們對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和生活更是倍感焦慮。的確,三四十年前的加拿大還是找家穩(wěn)定的公司可以干一輩子直到退休呢,不過這種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林語堂說人生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這些我都擁有了,于是,我便提醒自己應當知足。前幾日,CBC廣播里向加拿大人介紹了一個當下中國流行的詞,于是,在我的語匯中又多了一個詞——“小確幸”來描述我的生活現(xiàn)狀。
加拿大婦女有撫育孩子期間不工作傳統(tǒng),我入鄉(xiāng)隨俗做了十年全職媽媽后,又從圍著孩子廚房轉的家庭小圈子跳到社會大圈子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很熱愛教書育人這一行,把經過艱苦努力得到的智慧傳授給年輕一代是件令我快樂的事。深深觸動我的,還有來自同事們的關愛。長期扮演著照顧他人角色的我,早已忘記被照顧的滋味。同事們對我的好,像冬天里的火把我熏醉了。
放假前幾日的一個早晨,剛到辦公室,便瞥見桌上一件包裝精美的圣誕禮物和一張圣誕卡。原來是隔壁教室的數學老師送我的,她感謝我平時對學生的幫助和對她工作的支持并生活上的關心。那天似乎趕巧了,校長也在找我,說是漏掉了我的圣誕禮物。我非常吃驚,全校那么多員工,他居然知道獨少我一份。課間休息去教師休息室,看到桌上擺滿同事們親手做的點心,還有特種學生推著熱飲餐車向老師們銷售。一位同事見我路過,硬要買杯咖啡給我,我對咖啡過敏,便婉言拒絕,她滿面微笑地望著我說,那么來杯茶吧!盛情難卻,其實我喝不慣加了糖和奶的茶,便轉手送給了一位學生。我喜歡這些不起眼的“小確幸”的感覺。
回想以前孩子小的時候,我總是忙得一天下來屁股也粘不到板凳幾下,做事必須要算著鐘點,走路都帶著小跑,常常搞得“遍地開花”同時兼顧好幾樣家務事。然而,孩子漸漸長大,女兒還有一兩年就要大學畢業(yè),兒子也學會照料自己,我算是從時間中解放出來,終于可以和久別的文學作品呀,手工藝品啊,鋼琴什么的約個會,可以重新試探這些被壓抑久時的創(chuàng)造力的沖動,它們曾因太多”重要”事情而被擠到一邊,早已蒙上厚厚一層灰了?,F(xiàn)在,是時候讓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藝術、音樂的細胞復蘇過來,讓它們的才能拋頭露面了。其實,據說這種才能隱藏在每一個人身上。我也是在輔導學生美術作品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這項新的興趣愛好——陶藝。正如我同事美術老師雪莉說的,“往往人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隱藏的天賦”。是啊,我很幸運,如果沒有遇到雪莉我肯定會和陶藝擦肩而過。雪莉發(fā)現(xiàn)我對陶藝的熱愛,不僅主動提出教我這門技能,還提供我黏土,不厭其煩地幫我燒窯。她說,我的“產量”驚人,生來玩得轉陶土,便興奮地把我自認為不成體統(tǒng)的拙作拿去給別的同事看,以至于他們也躍躍欲試。我很高興,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影響到其他老師。和我工作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一位校方領導還把我說成是“學校里一股清新的空氣”,讓我感到開心。本來么,能帶給別人正能量就是件值得開心的事。
被家人稱為“勞動機器”的我,自打上班后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一人包攬所有家務,為減輕我的負擔,老公也主動參與勞作,還感慨“家務活真不簡單”。他常對孩子說,你媽剛拖完地,要好好保持!”以前,這樣的貼心話可是聽不到的。運氣好時,下班后一進家門還能吃上兒子準備的晚餐。哎,人生能活到這份上,也沒什么好抱怨的了吧?
嶄新的工作、業(yè)余生活和新興的家庭分工模式,讓我脫離了原先封閉的生活圈,接觸到不同的人群,積累了不同的經驗,生活中猶如吹過一陣春風,讓我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氣。
當然,我也深知中年的不易,也承認生活中有很多心塞事。但是,我們或許可以改變心態(tài)和方式,平穩(wěn)度過這個時期呢。我為自己找到一味緩解中年危機的良藥——給予別人幫助,為自己帶來快樂。其實,我們不用指望做什么大事,身邊有的是機會。??? 就說格蕾絲和麥克吧。一方面,我十分同情格蕾絲,她為國家奉獻了青春年華,晚年卻受到疾病困擾;另一方面,同樣頂著生活重擔的我非常理解麥克的處境和他的不易。所以,我也就盡我所能幫他們一把。每次在樓道里碰到格蕾絲我都會故意多逗留一小會,和她聊幾句天。有次,她看見我兒子,就問我可不可以把兒子“借”她一會,因為她不想總是一個人散步,希望我兒子能陪她一起去。我看到她懇切的眼神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格蕾絲說她怕夜晚降臨,于是我常在8點左右去格蕾絲家看望她并和她聊天。格蕾絲每次見到我都很高興,而我,更因她高興而高興。
平時,我也很關注這方面的文章,學到了幾個小秘訣,不如在此和您一起分享吧。
最簡單的方法是:不要顧及面子,必要時讓自己一直抑制著的情感充分表露出來吧,放聲大笑,痛哭流淚,興高采烈,愁容滿面都可以,別太壓抑自己。也不要追憶那些為數不多的珍貴日子,我們可“沒時間玩等待的游戲”,想做什么,趕緊起來干吧。治“中年危機”千萬別用加拿大醫(yī)生那套——要想耳鳴消失等到耳聾就好了,要想不痛經等到絕經就萬事大吉了。我說,要想牙不疼,就把它拔了,別一直等待它自己掉了吧。在這個信心開始動搖的年齡,更要做個充滿自信的人。至于愛情么,與其另尋新歡,滿足新奇和迷醉的刺激,還不如好好維護舊愛,原有的愛情似乎更具持久力,天長地久可不是常換伴侶換得來的。
現(xiàn)在大家不是在說“心不老,人就不會老”嗎?在加拿大,60年的人還認為自己很年輕,40歲也許才是我們登向輝煌的起點呢,正如《圣經·舊約》《出埃及》卷中記載,摩西40歲才開始牧羊接受成全,讓我們的生活也從40歲開始奏響嶄新的一闕,讓我們用臉上的光彩和“中年危機”干上一仗,意氣風發(fā)地跨過人生中這道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