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摘 要】 天氣漸暖,三月底四月初是學生春游的時節(jié)。城區(qū)學校,步行的、包車的,離開校園,奔赴目的地?;叵胍幌麓河蔚倪^程,腦海里回響的是吵鬧的聲音,眼前浮現(xiàn)的是晃動的身影。學生都做了些什么呢?似乎和“擁抱大自然”幾乎沒有聯(lián)系。雖然之前大家也會明確主題,組織諸如詩歌朗誦、游戲樂園、祭掃活動等等,大多停留在形式表面。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親近自然應該是走出校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標,但大家都是口號式地掛在嘴上,幾乎沒有任何效果的。
春游是學校中的重要活動,但是對過往春游進行思考,春游的作用幾乎沒有發(fā)揮出來。因此,在文中主要就針對春游這個互動進行分析,并就如何更加有效地組織春游展開探討,以期為如何發(fā)揮出春游的作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 春游;組織;收獲
天氣漸暖,三月底四月初是學生春游的時節(jié)。城區(qū)學校,步行的、包車的,離開校園,奔赴目的地?;叵胍幌麓河蔚倪^程,腦海里回響的是吵鬧的聲音,眼前浮現(xiàn)的是晃動的身影。學生都做了些什么呢?似乎和“擁抱大自然”幾乎沒有聯(lián)系。雖然之前大家也會明確主題,組織諸如詩歌朗誦、游戲樂園、祭掃活動等等,大多停留在形式表面。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親近自然應該是走出校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標,但大家都是口號式地掛在嘴上,幾乎沒有任何效果的。
造成這樣現(xiàn)狀的原因可能很多。一是學生生活整天囿于極小的范圍,周邊人群,特別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缺失關注自然的意識與能力,生活于日常的柴米油鹽中,對身邊自然的變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學生也沒有觀察的習慣。二是老師對自然對活動認知不足,沒有必要的引導策略,依賴于學生的自我發(fā)現(xiàn)。三是每次活動都是大部隊行走,無法真正意義上地駐足,更沒有俯下身子的機會,走馬觀花是必然結果。四是開展活動只是為了把這件事“做過”,迎合學生“痛快玩耍”的心理需求,沒有真正發(fā)掘它在孩子生命過程中的成長價值,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眾多因素使得季節(jié)性的活動缺失個性,沒有心靈的悸動。
組織這樣的活動,我們必須關注如何把“游”與季節(jié)結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積累,設計可行有效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讓活動“慢”下來,悄悄地走進孩子的心里,做到游中欣賞美,游中發(fā)現(xiàn)奇,游中尋找趣,游中收獲疑,游出內涵,玩出品位。
首先,學校要給予政策上的鼓勵,允許以班級或小組的形式外出活動,變集中為分散,分批次舉行,讓“靜”成為可能。其次是精心設計,多次實踐,幫助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處處看、靜靜聽、細細聞、耐心摸,在“靜悄悄”的活動中,品嘗到快樂,逐步提高觀察的能力,養(yǎng)成留心自然的習慣。
一個班級或幾個小組出行,提高了時間和地點選擇的自由度,保證目標的達成。幾十個人或十幾個人為一個團隊,在野外是很容易定點的,河灘、樹林、草地、蔬菜大棚、花卉苗圃、鄉(xiāng)間田邊,既不會形成無意間的破壞,也便于指令的傳達與落實,還利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討論、更正與補救。小部隊行動,大大增加了時間的可選性,如選擇早晨或晚上,來到有樹林有小溪的地方,可以聽聽大自然的聲音,躺在草地上,閉上眼睛,數(shù)數(shù)鳥鳴,辨辨蟲吟,流水聲,樹葉聲更會清晰可聞;可以聞聞大自然的氣味,樹葉、小草、野花、泥土,乃至昆蟲;可以摸摸周圍的世界,粗糙或者光滑的樹干給你什么樣的觸感,草地是不是都是柔軟如地毯,螞蟻爬過手背是不知不覺還是癢癢的,肉嘟嘟的青蟲摸起來是滑還是軟……現(xiàn)場體驗,現(xiàn)場交流,更可以現(xiàn)場發(fā)問,現(xiàn)場驗證,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成為活動過程的自然狀態(tài)。
這樣的活動,如果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那就更為輕松愜意。每次幾位家長志愿者參與,每人帶領幾個學生活動,孩子們很容易靜下心來,賞、玩、議、做,“探索”的味道會更濃,既不會只是看到大片的鮮花,一陣驚嘆了事,也不會見到一片草地,打幾個滾就算過癮。
【參考文獻】
[1] 賈憲章. 春游是“體驗”更是“檢驗”[J]. 天津教育,2016(04):61.
[2] 楊敏毅. 學生春游的意義是什么[J]. 上海教育,2013(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