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邰武旗
藝術品的市場化、金融化,它的一切行為載體就是藝術作品。當前,我們很容易拋開載體去談金融,結果是將原本的金融實體給虛擬化了,這是一個既短視又“短事兒”的現(xiàn)實,是將藝術品金融做成了藝術金融,忽略了“品”這個載體,也就是這個物質。所有的藝術收藏品都需要做藝術品物質狀況報告,一件作品無論真假,無論它的價值高低,首先它的物質狀況要清楚。事實上,所有作品的真?zhèn)?、評估、保護、儲藏、運輸、展覽等等問題,如果沒有物質狀況報告就沒有討論的基礎。如果這件藝術品的物質本身滅失了,它的藝術思想自然也就隨之滅失了,即便是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它也會有一個記錄載體。可以說,在藝術品金融活動中,如果沒有物質作為一個基本參數的話,一切都是虛擬的。
藝術品金融化需要規(guī)范藝術價值的鑒定或者是評估的準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藝術品金融活動中,藝術品基本處于隱沒狀態(tài),看不到作品物質形態(tài)在評估、鑒定、監(jiān)督、交易、流通等環(huán)節(jié)的常態(tài)化介入,即便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偶有顯現(xiàn),也只是物質的表象。也就是說真正的標的物并沒有從實質上進入交易者、參與者的視線,看到、聽到、想到的只有數字在變化。如此,在人的感性認知里就可以判斷這一系列行為是短期的,因為在金融化的這一系列行為中,設計機構沒有為大家提供藝術品這個唯一可以作為現(xiàn)實依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同時也就談不到傳遞給參與者們有效的想象信息。我們談到藝術和金融,就會碰到藝術品金融化設計模式的空殼化和藝術價值的空心化這樣的困難和風險。
作品價值和作品的物質狀況是藝術品市場化、金融化的兩個基準條件,而后者更是前者的先決條件。比如說,我們講到“藝術品總有一天會滅失”,這也就是在說它是存在著一個不斷衰退的過程,換句話說放到那里不動它也在衰退、變化中,質押怎么完成?長時間庫藏后,不將衰退跡象積累起來,出入庫可能將是兩件看起來不同的作品,出庫問題怎么解決?質押期間出現(xiàn)自然衰退甚至滅失誰來承擔責任?作品狀況知情通道如何建立等等問題。事實上這都是預防性維護和日常維護以及藏品基本管理的系統(tǒng)。簡單講,藝術品金融化就是簡單地把藝術品轉化為金融業(yè)務,實際上參考的是傳統(tǒng)金融系統(tǒng)的貴金屬,也就是黃金的概念,但是黃金是不變的,而藝術品會變化,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它是個活體,比如將一缸金魚質押,金魚的死活恐怕是很要緊的事情。我們很多人看到藝術品在升值、在溢價,不太注意它在升值、上漲的過程當中其實暗含著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和對此變化不加約束可能導致的急劇貶值。
莫奈 懸崖邊散步 66.5×82.3cm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
因此,物質狀況檢查報告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是一個狀況累計的過程,多年積累下來,它才是一個鑒證或者備案,僅僅一張照片不能解決問題。在這樣一個長期的、不間斷的、記載了各種流變信息的履歷上談論相關的事情才有意義。現(xiàn)實是我們經常會客觀或主觀地把它掐斷,好多作品沒有“病例”或履歷。一件30年前的作品如果只有一個價格單,這在整個的工作里面其實就沒有實質性的參考價值。
比如,中國的油畫市場在2003年左右活躍起來,前前后后有多少物質問題、履歷問題無從知曉。談到藝術品鑒證、備案,事實上是一個綜合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功能的問題。將作品委托給一個專業(yè)的保護、修復單位,或者說每個持有作品的機構盡可能地具備專業(yè)的保護修復的機制或者認知,是從事藝術品市場化、金融化的經營機構的基本要求。國際上有很多專業(yè)的藝術品保護庫,很多世界知名的藝術館、博物館、金融機構,藏家將他們的藏品都放在那里委托管理,因為有一個系統(tǒng)在那里支撐著,這不是關乎經濟的問題,而是關乎人類文化怎么樣滅失的問題。這些藝術品保護庫有完整的一套程序,每隔一段時間會出一張資料附到報告后面,這份資料會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fā)送給委托方,雙方共同簽字認可,有問題都附到報告里面,如此循環(huán)。事實上也只有知道了這些問題,才知道怎么樣維護、修復、利用、價值評估等等。我們都知道,在合約性的業(yè)務中,會存在一個合約瑕疵的問題,合約如果脫離這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往往也就不成立了。
藝術創(chuàng)作可能沒有固定的、量化的標準,但修復和檢測是有的。前面說過,人有自我恢復的能力,作品不會,壞了去修,沒修好就是沒修好,做不了假。一件作品要解決哪一個問題,怎么解決,一步一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工藝如何等等,都會有計劃,雙方溝通沒問題才可以簽字進行修復。修復前、修復中、修復后都會有詳細的記錄。最重要的是,一件作品送來修復,它原來是什么樣的,然后,在此基礎上多了任何東西,或者少了任何東西都是有據可查的,也就是說,修復工作事實上都是有證據的,做不了假。
而且,修復行為是有準則的。 2012年,我們工作室發(fā)布了“藝術品修復工作最低標準”,因為這個行業(yè)很多客戶不了解,準則的目的就是讓客戶以準則來比對、判斷我們的工作。事實上,修復工作追究起來很容易,作品不論送到哪個地方去修復,修的對不對,合不合理太容易檢測了,特別是利用準則的標準去衡量。“藝術品修復基本準則”是國際通行的,只不過我們根據油畫的專業(yè)特點做了一些調整。我們的工作是按照這個準則來完成。準則里面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和約束,準則的推動就使修復這個行業(yè)往透明化或者公開性上邁出一步。事實上,我們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符合規(guī)律的準則和系統(tǒng),包括互聯(lián)網藝術交易、藝術品金融等新興的經濟模式,非常需要技術準則的約束和監(jiān)督。
在國外,修復師會參與到藏品的收購計劃中,藏品組和保護組需要探討藏品的相關風險和潛在成本,也就是說,修復師在參與藝術品購藏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重要的專業(yè)貢獻。我們工作室參與作品購藏的主要內容依然是物質安全方面,對于計劃購藏的作品進行一個物質狀況的評估,至少要得出作品物質狀況的真實性,比如觀察作品有沒有先前修復,如果有,那么先前修復是否合理,是否過度,是否有不可逆轉的問題等等。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初級的、買賣雙方都應該了解的購藏常識,但是這一點在很多的購藏行為中卻是個很大的問題。首先,常識告訴我們欲購藏的作品很多都是有過先前修復的,一件稍有歷史的作品,即便真的沒有被修復過,至少也要有一份物質檢查報告和作品流轉信息的報告??墒乾F(xiàn)實是,很多不規(guī)范的先前修復沒有修復報告,這樣的先前修復大多是掩飾性的,也就是破壞性的,購藏這樣的作品其維護和再修復的成本會大大的提高,有些不可逆轉的狀況將是永久的破壞,對作品的價值會造成很大的損傷。再有,有些售賣方即使有合規(guī)的報告大多也都不愿示人,有故意隱瞞的意圖。這種情況,有時候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無論有意無意,根本原因還是對作品物質狀況的不了解和缺乏認知的結果,也是藝術品流通機制簡陋和不成熟的表現(xiàn)。曾經有一件價值很高的作品,售賣方在招商的過程中給我打來電話,說一個海外的客戶要求先發(fā)給他一份報告,看了報告再決定要不要來北京看實物。賣方不知道對方要的是什么報告,一再地向對方介紹作品的重要性,甚至他們自己給對方做了一份書面“報告”,那份報告還是在強調作品的重要性。事實上,買方要的報告跟作品一起,就放在賣方的庫房,就是那份曾經的委托人,也就是賣方與我溝通并簽字確認不少于五次的《修復報告》。最終,我們作為第三方接受賣方的委托,給買方委托的海外物質評估機構提供了完整的《修復報告》,買方的評估機構仔細查閱后給予了書面回復,這才有了最后的交易。也就是說,買方憑常識也不會相信一件作品完成已經近四十年而沒有任何物質瑕疵,或者沒有做過任何日常維護和維護記錄,特別是對中國藝術生態(tài)有過基本了解的海外專業(yè)藏家而言。正如我們難以相信一個人在相對惡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了四十年而從未感冒發(fā)燒、磕磕碰碰過。我們現(xiàn)在在參與個人或機構的購藏計劃中,對作品物質檢查報告或修復報告的查閱是第一個參考指標,而現(xiàn)實是絕大多數售賣方是提供不了的,當然,這也是我作為一個修復師介入購藏的原因??扌Σ坏玫那闆r是,很多作品是我親自做過檢測或修復過的,有過完整的報告,經過幾次流轉,再見到作品時,賣方會很無辜地告訴我沒有那些東西。還好,我有。這也是我不得不親自到預展現(xiàn)場或賣方庫房查驗作品的原因。
可見,作品的真實性是買賣雙方、保險業(yè)務、藝術品金融化、各種形式的質押、罰沒品鑒定等等行為過程的一個基準。修復師參與上述各個行為中的作用或者目的,首先是追求或者盡可能地確保這一基準的真實性——也就是作品的真實性。這里的真實性鑒定與作品的真?zhèn)舞b定是有區(qū)別的,后者脫離了前者是不成立的。事實上,真實性的追求遠不止真?zhèn)舞b定這樣一個局部要求,從某種角度理解可以說真實性鑒定包括但不限于真?zhèn)舞b定。比如拍賣條文里面對于作品真?zhèn)蔚年愂鍪敲鞔_的,基本不會有太多法理上的誤解。但是拍賣行為涉及到的持有者、拍賣方、竟投者等直接相關人,依然會對作品的真實性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這也就是當事人各方最容易出現(xiàn)爭議的地方。比如藏家長時間不結賬的原因可能是他認為預售賣的文件中未提供作品的某些物質狀況,這種最典型的就是先前修復。因為絕大多數人在常規(guī)的預展現(xiàn)場是看不出先前修復的痕跡的,不論是專業(yè)的或不專業(yè)的修復,有時候那種掩飾性質的非專業(yè)修復可能更不容易被識別。在藏家看來這就是拍賣方的一種欺瞞,可事實很有可能是拍賣方也不知情,原因一樣是因為沒有看出來。當然,還有一類情況,就是在確定購藏某件作品的當時到再次見到或交割作品的很短的時間段里,作品的物質狀況確實有了一個突變。如此等等,修復師在考慮作品當下的真實性的同時,對購藏作品狀況未來的表現(xiàn)也要做出一些預判。首先要對購藏機構的收藏條件進行評估。簡單講就是說買回來的藝術品,自己有沒有條件和能力為作品的安全提供保障。這里面也是分兩個大的方向,一個是物質安全,一個是價值推廣。專業(yè)機構的收藏,曾經有行政思維的成分參與,之后由藝委會表決?,F(xiàn)在一般不會這么簡單的進行,因為大家意識到,只看作品的表象很多問題往往是看不出來的?,F(xiàn)代收藏的基本機制是有一個藝術委員會和一個物質安全委員會,兩個委員會共同來決定是否收藏某件作品。藝術價值是一個標準,物質安全也是一個標準。作為修復師,更多的還是從物質安全方面介入作品流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卡拉瓦喬 圣母子和毒蛇 292×211cm 博爾蓋塞博物館收藏
藝術金融在中國出現(xiàn)有幾年了,時間久了相應的問題必然會體現(xiàn)出來。退一步來說,作品真?zhèn)螘霈F(xiàn)瑕疵、疏漏,比如我們現(xiàn)行的拍賣規(guī)則。作品的身份可以有爭議,或者說有一定的社會豁免,但是作品的物質不能有爭議。我們不可能接受入庫是一個完整的東西,出庫后成了幾個部分。所以說,經營活動要把物質因素的各個方面完善進去。當前這么多銀行、機構需要藝術品業(yè)務發(fā)展,但是一直沒有很好的發(fā)展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從作品的物質和人文的履歷做起,使得之后的評估、維護、推廣、交易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放任近于荒唐。藝術品的經營必須要面對這部分內容,這需要有基本的業(yè)務知識和技術儲備,也需要基本的職業(yè)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