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綜觀2017年度《海外文摘》所刊發(fā)的散文、隨筆作品,撼動人心的力作還是來自歲月深處的作家,他們或歷經(jīng)滄桑,或沉淀厚實,明知了人性、人生與社會,以及天地間之大道、萬物之性靈,他們或以準確而有力的語言,述說著最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個體的真實經(jīng)歷洞見大時代的人性與風(fēng)云變幻;或以自然而藝術(shù)性的筆觸,描述難忘的驚心的生命記憶,等等。
這些文字,帶給我們新的認知,喚起我們的憐憫之心,更懂得珍惜。
一、反思歷史,思念故人
舒乙的《父親最后的兩天》(2017,1)和老鬼的《姜傻子》(2017,8),寫的是“文革”期間的人與事。舒乙的《父親最后的兩天》,以沉痛而冷靜的筆墨,一筆一筆地描述十八年前父親——作家老舍先生,是如何度過最后兩天的。其中一些細節(jié),讀來令人心驚!心冷!同時,也透射出老舍先生的反抗精神。
市文聯(lián)里早有一群由數(shù)百人組成的紅衛(wèi)兵嚴陣以待。他們的皮帶、拳頭、皮鞋、口號、唾沫全砸向了他一人??蓱z的父親命在旦夕?!?/p>
父親決定不再低頭,不再舉牌子,也不再說話。他抬起他的頭,滿是傷痕,滿是血跡,滿是憤怒,滿是尊嚴的頭。
低頭!舉起牌子來!
父親使足了最后的力量將手中的牌子憤然朝地面扔去,牌子碰到了他前面的紅衛(wèi)兵的身上落到了地上。他立刻被吞沒了……是的,被吞沒了……
被毒打到深夜,被通知次日早上必須拿著“現(xiàn)行反革命”的牌子前來市文聯(lián)報到。第二天,他失蹤了……到了太平湖后湖……在那樣一個瘋狂的年代,對于老舍先生這樣一個不會說假話、保持著生命尊嚴的知識分子,除了悲劇性的結(jié)局,似乎別無選擇。舒乙先生寫道:父親1945年在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里寫過一個叫祁天佑的老人,他的死法和父親自己的死法竟是驚人的一模一樣,好像他早在二十年前就為自己的死設(shè)計好了模式。也就是說,在老舍先生心里,做人是有底線的,超越了這個底線,他自有一套既定的辦法。這樣一個硬漢和不可辱之士的離去,是偶然也是必然。但愿這樣的悲劇永不再重演。
老鬼的《姜傻子》,寫一個外號叫“姜傻子”的北京知青,21歲來到內(nèi)蒙古草原下鄉(xiāng),21年后死在草原上。這個出身民族資本家、擅長文藝,本該成為一名表演藝術(shù)家的青年姜一凡,其青春的熱血和浪漫,在時代的“左”和瘋狂里,釀成了其悲喜交集的命運。
在內(nèi)蒙古,他曾無辜淪為勞改犯,整日與五類分子一起干最繁重、最苦的活,“背過死尸、起過廁所、打過石頭、趕過馬車……”后來,那里的知青們都走了,只剩下他在草原上放馬。這時的他,騎馬騎羅圈了雙腿,臉被曬得黢黑,與牧民親如兄弟,整天喝酒吃肉。他本是獨生子,可以回北京的,但他對我說,“我這么老大不小了,回北京干什么?我自由散漫慣了,還是草原比較適合自己。”
后來,他到了盟檢察院,本來就喜歡幫別人跑腿辦事,這個工作更適合他給老百姓干點事,工作起來沒日沒夜。加上妻子是個精神病患者,處處需要照顧,可見姜傻子的日常生活。長年與牧民朋友一起大碗喝酒的他,患了肝硬化,在三個月的住院期間,盟檢察院的同志日夜陪床,用檢察長的話說:“為了一凡,我們冒著檢察院關(guān)大門的風(fēng)險?!薄澳且欢螘r間,有一個北京知青要死了的消息傳遍了全錫林浩特市?!闭J識他的蒙古牧民送來了各式各樣的營養(yǎng)品,把病床下面塞得滿滿??梢?,血性、義氣、無私的姜傻子對草原人是怎樣的好!他們這樣來回報!
但是,姜傻子一生,可以說對父母過于冷淡。在濃縮的筆墨里,作家寫了校友姜傻子21年的生活與命運,亦悲亦喜,亦冷亦暖,真實生動,滋味難言。由這眾多知青中的一個,可見,時代與個人命運的關(guān)系。
王朝柱的《追憶趙沨院長》(2017,8),梁曉聲的《故人往事》(2017,9),雷達的《韓金菊》(2017,12),也是寫過往時代的人與事,與上述兩篇不同,如果說上述兩篇屬于記憶的呈現(xiàn)與揭示,目的在于還原歷史真相,反思歷史中的人與事;那么這三篇更多屬于追憶與留戀,感人與溫暖的成分更多。
王朝柱的《追憶趙沨院長》,寫了新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中央音樂學(xué)院老院長趙沨先生,當年對“我”這個窮孩子的特殊栽培。在我們今天的印象里,音樂學(xué)院的院長可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當年這個趙沨院長,親自去看考生,和考生談笑風(fēng)生,“無意中看見了我手中那半個長毛的饅頭”……當即給這個考生特批了十元錢、十斤全國糧票。后來,還特批了給“我”買短褲的錢;給我蘇聯(lián)芭蕾舞皇后烏蘭諾娃的告別演出票,而且是高級別的觀摩票,后來還借此給“我”上了嚴肅的一課,要“我”改變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思維,向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音樂、舞蹈、歌劇等學(xué)習(xí),然后再創(chuàng)作屬于我們自己的藝術(shù)作品。趙沨院長對一個困頓的有才華的青年學(xué)子,如此懇切!如此關(guān)心!如此培養(yǎng)!這種大家風(fēng)范,真是我們今天教育界的一面鏡子。
梁曉聲的《故人往事》,講了幾個有恩于“我”的人,這幾個人都是作者在知青歲月認識的,如一位作家(林予)和他的妻子,與城市里一條臟街上的一戶很窮的人家(我家)的每一個成員,結(jié)下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終生親情。歲月流逝,故人故去,由此文,讓我們學(xué)習(xí)感恩于好人!
雷達的《韓金菊》,寫的是五六十年代,在蘭州,“我”青澀的狂熱的夭折的初戀。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高才生金菊,上大學(xué)無望,就進了工廠當青工,這個外表柔弱的女子,內(nèi)蘊著不屈和頑強的驚人能量,在時勢和政治的塑造下,承受著高強度勞動,還成了單位里的政治明星?!拔摇贝髮W(xué)畢業(yè)后,分配在北京工作。在那個年代,金菊以極大的勇氣,保護被批斗的“我”的母親。被混亂的政治潮流裹挾著,無所適從,一會是政治明星,一會又險些被批斗,金菊的命運也是眾多中國人的命運。等作者知道消息時,患了心臟病的金菊已埋骨地下近三年了。個體的戀愛和命運,透徹出大時代的荒謬和非人道。
二、個人敘事,真實多元
廖華歌的《活在時間之中的父親》(2017,1)和康合興的《頭一次帶父親進城》(2017,8),顧名思義,都是寫父親的,與前述“文革”背景下的敘事不同,這里對父親的書寫基本上是個人性的,但也是千萬個中國式父親的縮影——他們一生過于勤勞、節(jié)儉,對兒女卻是百般的愛。
廖華歌的《活在時間之中的父親》,寫父親去世以后,“我”和親人護理陪伴的細節(jié)、揪心的感受;父親這一生對“我”的愛,有太多細節(jié),讀來令人落淚?!盀樽屛夷軌虺缘叫迈r柿子,父親特意請篾匠專門編了個竹簍,再在竹簍里鋪上厚厚的麥秸,然后把他精心挑選的又大又紅的柿子一個個小心放進去,背著走近百里的山路,再輾轉(zhuǎn)倒車坐長途給我送來。”父親知道“我”愛吃老家的土豆,年年都要親自點種,直到父親去世的這年夏天,被病魔折磨得沒有一點力氣的父親,仍舊在老家把地里的土豆一點點挖出來,“面對那一大堆印有父親指紋的大大小小的土豆,我長跪不起,號啕大哭!”親人之間的愛就是這樣,愛有多深,割離后,痛苦就有多深。好在有記憶在,這愛會永遠溫暖后代,照亮后代子孫前方的路。
康合興的《頭一次帶父親進城》,以幽默風(fēng)趣的生動表達,寫出了父親跟隨兒子第一次進城時的好奇、興奮與尷尬,第一次坐上小車的父親,憨憨地笑著說,“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氣的人了”。到了城里兒子的家,“父親小心翼翼地換上拖鞋,滿客廳像有地雷似的,怯生生地移到沙發(fā)一角”。兒子給父親買手機,問要什么機型,父親看都不看說:“哪個耐用買哪個?!狈?wù)員說,老年款都耐用,父親無奈反問:“鋤頭都有好有差,鋼火不行的,碰到沙石就卷了,手機就沒個區(qū)別嗎? ”鄉(xiāng)下的父親,對城市里的事物茫然不知,他依然用鄉(xiāng)村生活的邏輯來推理和判斷。這篇散文的語言寫得非?;?,因為作者尊重父親原始的語言,沒有把它改造成書面語言;也寫出了父子的差異,不是在“我”的思維里寫父親的思維,而是寫出了孤獨的父親——鄉(xiāng)下來的父親。
莫言的《馬的眼鏡》(2017,4)和《朗讀與吶喊》(2017,6),帶著作家一貫幽默詼諧的語言風(fēng)格,前者是作家獲諾獎后首次發(fā)表的散文新作,講述了他文學(xué)生涯的緣起與師承;后者寫了多年后與小學(xué)同學(xué)方快相遇,如今他已滿頭白發(fā),在故鄉(xiāng)的大街上,推著車子賣豆腐,見到“闖富了”的作家“我”,“在大街上當著很多晚輩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說明了他對我的不服氣”。莫言獲獎后,有記者去采訪他,他提著作家的乳名說:“他呀,根本不行!朗讀課文,他不是我的對手;背誦課文,他不是我的對手;寫字兒,他也不是我的對手;摔跤?我捆著胳膊也是他倒地……”仿佛還是當年班主任老師都怕他三分的那個方快。在莫言的筆下,當年這個十分調(diào)皮又有些奇才的學(xué)生,其所作所為,令人忍俊不禁,這個已展露朗讀才華的少年,其未來因“文革”時父親被查出“歷史問題”而夭折;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作家少年和青年時期有趣的成長故事。掩卷之后,不由感嘆,時代和命運對個體生命的不公及影響。
劉慶邦的《打麥場的夜晚》(2017,1),寫了兒時麥收時節(jié),在故鄉(xiāng)打麥場度過的夜晚,“天邊突然打了一個露水閃,閃過一道像是長滿枝杈的電光。露水閃打來時,群星像是隱退了一會兒。電光剛消失,群星復(fù)聚攏而來。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睡著的,在睡夢里,腦子里仿佛裝滿了星星。”在環(huán)境污染、很多天然場景不復(fù)存在的今天,讀到這些,真是痛惜時代發(fā)展失衡付出的代價。
《鄉(xiāng)間的瓦》(2017,12),在王劍冰的散文中,篇幅算是比較長的,從各種角度,寫盡了瓦的前生后世,也可以說,寫盡了這個話題。這篇散文,應(yīng)是作者的代表性美文之一,文字儒雅、端莊、節(jié)制、唯美,“一滴水打在瓦上,瓦會吸收到體內(nèi),再一滴打上去,瓦還會吸收到體內(nèi),只要不是連續(xù)的打擊,瓦都能承受并且吸收,而且不會滲入到下面去。直到一連串的雨水的灌注,瓦才會承受不住讓水下落。當你對瓦有了依賴的時候,你便對它有了敬畏。在高處看,瓦是一本打開的書?!薄巴撸业男〈宓囊徊糠?,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的敘述節(jié)奏舒緩有致,富有韻律,一層層向內(nèi)里講下去,講出“瓦的哲學(xué)”,瓦與我的生命、與中國世代農(nóng)民的關(guān)系;其嫻熟的敘事能力,使他從容地穿梭于現(xiàn)實和歷史之間,把幾近消失的事物“瓦”重新激活,讓我們聽到了瓦在文明根系中的呼吸,看到了它內(nèi)里的生命。王劍冰的散文成為初高中生的范文,成為刻在周莊石頭上的文字,自有其道理。
另外,從維熙的《酒話》(2017,5),寫了酒祖,帝王與酒,女人酒韻,作者在山西勞改生涯中與酒(汾酒)的結(jié)緣;無論你是否好酒,這都是一篇值得閱讀的飽含真正酒文化、落滿歲月風(fēng)霜的沉甸甸的文字。
洋中魚的《柳宗元的四不如》(2017,7),選了四點來寫柳宗元,“圓滑不如韓愈”“瀟灑不如劉禹錫”“風(fēng)流不如元稹”“政績不如白居易”。寫這種話題,很需歷史文化功力。首先要尊重史實,研究透,同時要寫活,要具有鮮活的可讀性。這篇散文,可見作者古典文學(xué)的功力,他也把握好了史實和可讀性之間的平衡。
另外,王巨才的《感懷之時》(2017,9),劉慶邦的《學(xué)會守時》(2017,9),書寫了文學(xué)界已逝老一輩的軼事,保存了一份難得的生活史料。范誠的《義犬》(2017,7),葉多多的《高原在上》(2017,7)等,均有其獨到的內(nèi)容和感動人心之處。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述評。
與其他文體相比,散文、隨筆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關(guān)系更密切,也更直接地顯示出一個人思想的維度。幾乎可以說,優(yōu)質(zhì)散文、隨筆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你的生活本身是否具有優(yōu)質(zhì)度,是否不被時代和他人同質(zhì)化,是否在特殊境遇下,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如舒乙筆下的老舍先生,這才是關(guān)鍵。作為一個人,首先活得有質(zhì)量、有境界、有細節(jié),才有可能寫出有質(zhì)量、有境界、有細節(jié)的散文、隨筆作品。問題就免談了,盡在此意中。
責(zé)任編輯: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