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
我們身邊總有那么一些“別人家的孩子”,三四歲就會背古詩、兒歌。很多父母特別羨慕,因此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要不要也讓孩子開始背誦呢?但背誦挺枯燥的,要不要也逼一下孩子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背誦和表達的區(qū)別。大多數(shù)的背誦,大腦并不需要參與創(chuàng)造,基本上就是“輸入輸出”模式。而表達是更高階的能力,它需要大腦參與將信息進行再次加工。孩子可以背誦,這很好。但千萬不要滿足于此,反而忽視了更重要的表達能力,更不要一味追求背得多而實施高壓政策。
既然表達能力如此重要,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幫助孩子提高呢?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很多機會自然而然地引導孩子提高表達能力。
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會“自言自語”一般和孩子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比如,“媽媽現(xiàn)在去穿衣服了,待會兒要出門了。”“寶寶的尿布濕了,媽媽幫寶寶換尿布。”也可以通過“平行描述”去讀出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比如,“寶寶正在玩兒一個紅色的球,把球一扔,球滾遠了?!边@樣的描述,其實是在給孩子演示如何表達。這樣的“讀心術”就是幫助孩子做了表達能力的前兩步:輸入(我們告訴孩子他在做什么),理解(我們告訴孩子他正在做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就會自己完成表達能力的后兩步:重組和輸出。
等孩子會說話后,我們在和孩子的日?;又锌梢杂幸庾R地加入“條理性詞匯”。表達的關鍵不是語言華麗,而是條理清晰。說話也好,寫作也罷,所有用到表達能力的地方都是如此。
學齡前的孩子大都是沖動的,當他急著想做某事卻無法立即得到滿足時,在要求孩子等待時不妨提供一些“順序詞匯”,“你想看書,但我們現(xiàn)在正在吃飯。先吃飯,然后收拾,最后我們才看書?!边@樣,孩子不僅可以更好地聽懂,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如何有條理地表達。
當孩子和我們“對著干”,我們需要溫和堅定地執(zhí)行原則時,不妨加入一些“觀點詞匯”,“我認為,我們現(xiàn)在需要把電視關了,因為我們要去睡覺了?!薄皨寢尣煌饽悻F(xiàn)在做這件事,因為我們在吃飯?!蔽視匾獍殃U述觀點的詞語放在前面,然后加入一點“說服詞匯”,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為什么不可以。這些互動很細微,但只要稍稍留意,我們就能隨時隨地幫助孩子提高表達能力。
等孩子再大些,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即興發(fā)揮。這也是表達區(qū)別于背誦的很關鍵一點。背誦是刻板的,而表達是隨時隨地,是情景式的。在這里,分享一個我和女兒特別受益的方法,叫作生活的記錄者。
為人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特別累特別苦的經(jīng)歷都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忘了,唯獨那些溫馨的時光被深深記了下來。這些恰恰就是親子關系里寶貴的東西。所以,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我們有意識地把親子生活記錄下來,不僅是在共同分享成長經(jīng)歷,也可以鍛煉表達能力。
我經(jīng)常把拍的照片打印出來,帶著孩子一起進行看圖說話,“照片里的人是誰?他在做什么?”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回顧,“今天發(fā)生了什么?我們做了什么?”等到孩子愈發(fā)有表達欲望后,可以每天搞一個家庭時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講給大家聽。
經(jīng)過這些的積累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表達熱情不僅被大大激發(fā)了,而且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了,這才是有關“說話”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