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雄 王 冉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獨特的在線環(huán)境和一種新型的物理服務空間,為整合數(shù)字環(huán)境而專門設計的組織與服務傳遞模式,通過物理層、虛擬層、支持層三層模型為用戶提供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務[1]。信息共享空間提供了一種方便學習、交流、協(xié)作與研究的模式。自信息共享空間在我國首次出現(xiàn)以來,相關的研究一度成為熱點問題,但是近三年來(從2014年開始)關于該主題的研究熱度卻漸漸減退。鑒于此,筆者以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wǎng)絡出版總庫》收錄的2005-2016年信息共享空間研究文獻為對象,將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探討我國近年來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出未來該主題的研究方向,以期能為今后我國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發(fā)展提供幫助。
筆者的研究文獻來源于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wǎng)絡出版總庫》,以“篇名”為檢索字段,檢索詞為“信息共享空間”“信息共用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進行精確匹配,統(tǒng)計出從2005-2016年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文章705篇。在查閱文章題目和摘要后,刪除一些內容重復或與研究內容無關的文章,共選出相關文獻667篇。并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論文總量的變化趨勢、文獻來源、高頻關鍵詞等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我國第一篇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文章始于2005年吳建中發(fā)表在《國家圖書館學刊》第三期上的題為《開放存取環(huán)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一文,拉開了我國研究信息共享空間的序幕,自此以后學者紛紛關注這一主題。由圖1可以從發(fā)文數(shù)量上將我國近年來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劃分為3個階段:起步階段:2005-2006年相關論文17篇,占比2.55%;上升階段:2007-2009年相關論文218篇,占比32.68%;下降階段:2010-2016年相關論文432篇,占比64.77%。陳維[2]將2010-2012年稱之為理性和繁榮階段,而論文量從2010年開始略有下降,之后幾年,論文量一直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體現(xiàn)出在持續(xù)一段時間的熱點研究之后,相關的研究者對該主題的研究也采取了謹慎和理性的態(tài)度。
圖1 信息共享空間主題相關的發(fā)文量(2005-2016年)
通過統(tǒng)計信息共享空間相關的研究論文來源期刊,可以對發(fā)布的期刊類型進行掌握,并清楚地看出這些文獻分布在哪些期刊上,從而對這些文獻的質量進行判斷。根據(jù)統(tǒng)計667篇論文中有648篇是期刊論文,大致分布在30種期刊里面,對刊載數(shù)量達到10篇及以上的期刊進行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載文數(shù)量10篇及以上期刊分布情況
由表1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期刊基本都是屬于圖書情報類,圖書情報類期刊為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學術探討空間,在圖書情報類期刊上刊登論文數(shù)量達到10篇及以上的論文總數(shù)有272篇,占比為40.78%。這表明圖書情報領域對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關注處于首位。并且通過對圖書情報類的核心期刊上的載文數(shù)量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刊載在核心期刊的論文數(shù)量超過30%,這些核心期刊往往引領著一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方向,其發(fā)表的論文理論水平和學術價值都較高,從側面也反映出近年來,在我國較注重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質量。
通過借助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wǎng)絡出版總庫》的可視化分析結果,對檢索到的667篇信息共享空間研究論文中的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列出了出現(xiàn)頻次排名前17位的關鍵詞(如表2)。由表2得出,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信息共享空間”??v觀近年來信息共享空間的論文題名,可以發(fā)現(xiàn)“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是信息共享空間研究集中涉及的問題,“信息服務”“信息模式”也與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密切相關。從關鍵詞排序中也反映出,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實體焦點落在了圖書館,圖書館為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奠定了根本條件,同時也要盡可能地滿足廣大信息用戶的需求。
表2 關鍵詞詞頻分布
根據(jù)資料顯示,從2005-2016年,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論文共獲得17項基金支持,在表3中列舉了排在前面的五項基金名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排在首位,再是校級基金、省級基金,說明各單位對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幫助。在機構排名中可以發(fā)現(xiàn)前五所高校中有四所是國家重點院校,說明重點院校對其關注度高。最后從學科分布上明顯可以看到“圖書情報與數(shù)字圖書館”的論文數(shù)量占到了75.86%,這也說明了圖書情報領域對信息共享空間研究的重視程度。
表3 其他分布情況
在對信息共享空間文獻統(tǒng)計描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進行內容分析,找出其中主要的研究內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方向。關鍵詞是對研究文獻出現(xiàn)頻率較高詞匯的提煉,對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檢索文獻的中心點[3]。通過表2的統(tǒng)計,筆者得出當前信息共享空間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5個方面。
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高校,相應地國內高校圖書館領域也較早引入。從刊載的論文來看,可以將圍繞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文獻大致分為以下3種研究方向:一是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本身的基本理論研究。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是一個“舶來品”,它作為高校圖書館新的服務形式引入我國,相關的學者開始致力于對其內涵、特征進行研究;二是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研究。此類文獻大多結合具體的高校圖書館來探討其建設方案,如吳雪瑩[4]選取哈爾濱大學圖書館為研究對象,運用信息共享空間理論,將哈爾濱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分成5個區(qū);三是將信息共享空間與當前的云環(huán)境、開放存取環(huán)境、Web3.0等熱點問題相結合進行研究。例如Web3.0下信息共享空間改變了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有學者將圖書館服務劃分為共享IC、智能IC、互動IC[5],共享IC顧名思義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進行知識共享的途徑;智能IC則是側重于對用戶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互動IC為用戶提供良好的交流與合作協(xié)同,通過三維IC既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又能優(yōu)化用戶的體驗。
關于信息共享空間實體構建類的論文,首先基于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涉及有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軍校圖書館、醫(yī)院圖書館等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研究;其次是對國外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探討以及與國內的進行對比研究;還有結合新的環(huán)境背景探索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因主體的不同有不同的構建策略,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構建的服務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例如當前醫(yī)院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就要結合醫(yī)院所面臨的內外環(huán)境需求,構建基于學科化服務的信息共享空間[6];還有在信息獲取條件日益完善、學習環(huán)境愈好的情況下,用戶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有了越來越高的期望,更需要一種協(xié)作式的學習與知識共享服務,所以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需要與時俱進,服務理念要與協(xié)作、共享、開放接軌[7];最后在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信息共享空間的發(fā)展應該涌現(xiàn)出新的趨向,因此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要具備的特點:有效性和便捷性的信息共享與交互形式,這樣才能為用戶提供具備個性化與智能化的服務[8]。
我國信息共享空間的實踐研究是從介紹并借鑒國外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實證經(jīng)驗開始的。所以可以將相關的實證研究分為國外的實例研究和國內的實證研究。在國外信息共享空間實例研究方面,學者們一般是傾向于使用量化分析、質化分析等,在選取一定數(shù)量構建了信息共享空間的國外高校圖書館的基礎上,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內容分析,從而對其信息共享空間的創(chuàng)建背景、服務內容設計、功能、技術支持等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9-10],并從對國外的實例調研分析中提煉出對我國高校圖書館構建信息共享空間的借鑒意義。而國內學者側重于做實證分析,比如利用問卷調查對我國大陸及港臺不同地區(qū)八所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現(xiàn)狀進行研究[11],從現(xiàn)狀調查中把握其服務的優(yōu)劣勢,還有不同地區(qū)其服務的差異性。此外還利用問卷調查對用戶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滿意度進行研究[12],這種實證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在之前的研究中用戶只是作為信息共享空間的使用者,相應的研究側重于如何為用戶構建一個良好的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而忽略了關注信息共享空間的用戶對其服務質量的評價研究,用戶作為實際的體驗者也是發(fā)言人,對用戶滿意度的調查能夠更具體地反映出信息共享空間構建中取得的成績以及需提升的服務項目。
隨著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不斷涌現(xiàn),相應的綜述類文章也逐漸增多。其中相關的研究可以分為:研究述評、研究綜述、文獻計量分析、知識圖譜分析。在研究述評中,一般以對信息共享空間的內涵、服務、建設等情況分析開始,然后針對性地指出當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最后再探討相應的改進建議及啟示。目前學者們指出的研究問題較多集中在:實證研究相對不足、配套機制研究不夠深入、研究領域受局限[13]。在研究綜述中,一般是以時間維度為基礎,對相應文獻主題進行判斷后,選擇時間長度不等的文獻進行時間、期刊、作者等分布情況的量化分析,然后闡述當前的研究進展及未來的研究趨勢。在研究綜述中有關于信息共享空間實例研究的綜述文獻[14]、基于時間維度的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綜述文獻等。文獻計量分析與研究綜述存在相似點,兩者都會以時間維度為基礎,都會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但是文獻計量分析只是運用計量分析學對關鍵詞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規(guī)律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15],進而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揭示。知識圖譜也是類似于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只不過這種方法更復雜一些,知識圖譜分析基本上是采用Citespace軟件對CSSCI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相應主題論文進行數(shù)據(jù)的抓取,并據(jù)此繪制出知識圖譜,知識圖譜分析側重點在研究主題涉及到的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16]。
通過不斷探索新的研究落腳點,學者們也在盡可能地豐富對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相關的研究內容一直在拓展、深化和創(chuàng)新。首先雖然使用的方法沒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還是借助實證研究,但是研究所關注的方面卻是不一樣的,比如以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用戶為主體,通過實證研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探索影響用戶交互學習行為的因素[17];還有借助問卷調查的結果對影響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知識轉移模型中的因素進行驗證[18]等。其次還將信息共享空間與信息素養(yǎng)[19-20]的研究結合起來,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的目的是為用戶所用,用戶在體驗該服務的同時也在潛在地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既有實際價值也拓展了信息共享空間的探討內容。最后結合新的環(huán)境背景或是新的熱點問題對信息共享空間進行縱深研究等。
目前國內關于圖書館領域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大部分是圍繞著高校圖書館這個單一的主體,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去關注各種類型的圖書館,比如公共圖書館、軍隊圖書館、醫(yī)學圖書館等的研究,可以對各類型圖書館的實例構建進行研究,也可以對多個主體的構建進行對比研究,通過這些研究為構建國內本土化的信息共享空間提供指導建議。
目前全國已有30余所高?;蚩蒲袡C構圖書館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間[21],為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質量研究提供了載體支持,但是在信息共享空間的質量評價方面的研究顯得不夠深入,這方面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也不成熟。然而對信息共享空間服務質量的評價與跟蹤卻是必要的,借助于評估指標能夠對其服務質量進行測量,借助測量結果可以為信息共享空間改善服務設施、改進工作方法、改善服務質量提供依據(j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圖書館也會實時開展服務創(chuàng)新,其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也會緊跟技術的步伐。比如吳濤[22]在分析MOOC知識流動及圖書館信息共享建設的基礎上,利用網(wǎng)真技術重構了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這一概念剛剛提出不久,相關的研究少之又少,對其進行研究的空間還很大,并且有助于推動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通過以上的分析,基本反映出我國近年來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變化。從這些論述中可以對我國目前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在圖書情報領域較為重視,該領域的研究文獻占據(jù)了大部分,同時該領域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也較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學者們也結合時下熱點問題對信息共享空間進行研究,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近三年來我國關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是隨著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逐漸增多,對于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空間構建的研究相對成熟;二是目前對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圖書情報領域,缺乏其他領域的關注;三是相關的實證研究不足,對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用戶這一微觀層次的實證研究缺乏。筆者認為在以后的研究中,一方面需要高??蒲腥藛T及各級基金繼續(xù)加強對信息共享空間領域研究的支持度,吸引更多的領域對該主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學者們之間通過學術會議、網(wǎng)絡學術空間等方式增進交流,為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此來保證對信息共享空間研究的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
[1]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82-89.
[2]陳維.2005-2012年我國信息共享空間IC研究述評[J].圖書館工作研究,2012(5):72-77.
[3]李賀,毛剛,李琳.我國圖書館用戶需求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3(10):5-15.
[4]吳雪瑩.泛在知識環(huán)境下的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研究——以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為例[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4(26):38-41.
[5]翟偉.基于Web3.0理念的Information Commons服務研究[J].情報科學,2013(2):102-104,109.
[6]鄺國庭,陳小忠,陳勵和.基于學科化服務的醫(yī)院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0):62-64.
[7]曹珂.面向協(xié)作學習的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構建[J].圖書館學刊,2016(38):48-51.
[8]田梅.基于Web3.0的信息共享空間構建[J].現(xiàn)代情報,2016(4):142-144.
[9]李佳一,許琦.國外信息共享空間實例調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8(5):73-76.
[10]陳麗君.國外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網(wǎng)站調查分析[J].圖書館,2013(1):81-83.
[11]李秀麗.我國八所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22):64-68.
[12]劉曉霞,等.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質量評價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信息共享空間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0(6):58-61.
[13]彭寧波.我國信息共享空間研究述評[J].情報探索,2016(9):71-75.
[14]李明理.國內信息共享空間實例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2(4):15-17.
[15]陳明.近十年國內關于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論文計量分析[J].創(chuàng)新科技,2015(3):87-90.
[16]張愛菊.信息共享空間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情報探索,2015(1):33-37.
[17]胡昌平,胡媛.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用戶交互學習行為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4):16-29.
[18]曾翠.高校信息共享空間知識轉移機制實證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4):66-73.
[19]盛興軍.基于信息共享空間的大學信息素養(yǎng)教育[J].圖書情報工作,2010(3):28-31.
[20]成俊穎,朱莉.信息共享空間與信息素養(yǎng)[J].圖書館論壇,2012(4):123-126.
[21]張國杰,陳喜紅.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高校信息共享空間服務功能拓展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5):105-108.
[22]吳濤.MOOC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網(wǎng)真信息共享空間建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6):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