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化學教科書的發(fā)展與研究

      2018-06-09 03:58郭震鐘曉媛
      化學教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近代中國中學化學

      郭震 鐘曉媛

      摘要: 以我國近代出版的中學化學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對教科書在誕生、發(fā)展和制度化時期這三個不同階段的出版特點與內(nèi)容變遷進行了梳理。分析了該領域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對現(xiàn)有結果存在的不足和進一步研究值得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近代中國; 中學化學; 教科書研究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8)4-0008-05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教科書是根據(jù)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編制的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象征,學科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通過教科書體現(xiàn)。同時,教科書也是文化的傳播載體和大眾認識科學的主要工具。我國的化學教科書自清末誕生,迄今已過百年。多年來,學術界關注新中國時期的化學教科書,特別是課程改革后出現(xiàn)的“新課標”教科書,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對我國近代科學教育啟蒙與發(fā)展時期出版的化學教科書仍較少關注。對這一時期化學教科書的發(fā)展歷程,以及近年來該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將為新時代的教材建設和教育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

      1 近代化學教科書發(fā)展概況

      1.1 化學教科書的誕生

      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我國首次在官辦學校中將化學列入課程內(nèi)容。該館總教習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于1868年出版了科學譯著《格物入門》,《化學入門》是其中的第6卷,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化學教科書[1]。這一時期,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徐壽和傅蘭雅(John Fryer),廣州博濟醫(yī)學堂嘉約翰(John Glasgow Kerr)、何瞭然,以及京師同文館的畢利干(Anatole Billequin)等人翻譯出版了《化學鑒原》《化學考質(zhì)》《化學初階》《化學指南》等一系列西方近代化學專著。這批化學專業(yè)書籍并未根據(jù)課程文件編寫,缺乏教科書的一些基本要素,多被視作現(xiàn)代化學教科書的萌芽[2]。

      1902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中學堂章程》規(guī)定在中學開設化學課,1904年頒布的《奏定中學堂章程》規(guī)范了化學教學內(nèi)容[3]。此后,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科書陸續(xù)出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教科書”是我國第一套現(xiàn)代意義上的系列教科書。目前可見的最早的新式化學教科書,是其中的《最新中學教科書化學》(美國人史砥爾原著,謝洪賚譯,商務印書館1903年)[4][5]。由于新式學堂的大量涌現(xiàn)使教科書需求迅速增長,官修教科書已不能滿足需要,民間出版的教科書迅速占領市場,成為清末教科書的主要來源,化學教科書則主要來自文明書局和商務印書館。此時的化學教科書,在內(nèi)容上主要翻譯自日本中等化學教科書,如吉田彥六編寫的《化學新教科書》(商務印書館1905年),龜高德平編寫的《中學化學教科書》(文明書局1906年),大幸勇吉編寫的《最新化學教科書》(文明書局1906年)等。各版教科書的內(nèi)容都比較接近,一般分化學基本理論、非金屬、金屬、有機化合物幾個部分,從最常見的簡單物質(zhì)——空氣和水開始,系統(tǒng)介紹無機元素及其化合物,穿插講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最后介紹有機物;教科書的欄目設置還不夠完備,多未設置習題和獨立的化學實驗。

      1.2 化學教科書的進一步發(fā)展

      辛亥革命后,臨時政府于1912年公布了新的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廢除封建教育宗旨,要求“凡各種教科書,務合乎共和國宗旨,清學部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6]?;瘜W因其自然科學屬性,教科書的基本內(nèi)容與清末保持一致,但其呈現(xiàn)形式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有的教科書將豎排改為橫排,并將化學實驗編號后單獨列出,更多考慮了教學的實際需要。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后,西方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傳入我國。北洋政府于1922年公布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壬戌學制”),提倡平民教育思想,要求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并將初、高中分段。新學制課程綱要沒有具體規(guī)定初中化學的教學內(nèi)容,并將其歸于綜合性自然課中。這導致初中化學教科書的編寫出版沒有趕上學制改革的步伐。極少數(shù)標明適用于初中的教科書,如《初等實用化學教科書》(賈豐臻、賈觀仁,商務印書館1924年),其教材內(nèi)容與難度與高中化學教科書的區(qū)別并不明顯,知識的階段性和教學的適應性不足,故此前出版的中學化學教科書在當時不少學校中仍被廣泛使用[7]。

      1.3 化學教科書的繁榮與制度化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其頒行的“戊辰學制”基本沿用“壬戌學制”。1929年,教育部頒布暫行課程標準,1932年頒布正式的《中學化學課程標準》,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詳盡規(guī)定,并給出“實施方法概要”。這一時期,國內(nèi)政治形勢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和文化事業(yè)有所發(fā)展,以課程標準的頒布為直接契機,各書局紛紛推陳出新,使我國化學教科書的出版進入近代的最高潮[5]。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韋鏡權和柳大綱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化學》、鄭貞文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世界書局出版的錢夢渭的《錢氏初中化學》、朱昊飛與吳治民的《朱吳兩氏高中化學》,中華書局的蔣拱辰的《初中化學》、黃德濤的《高中化學》,以及正中書局的王義鈺的《建國教科書初中化學》、黃素封的《建國教科書高中化學》等。這批教科書在內(nèi)容體系上遵循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較為系統(tǒng)全面,呈現(xiàn)方式上根據(jù)教學需要設置了一些新的欄目。不少教科書經(jīng)多次修訂再版,沿用至1949年。

      1937年爆發(fā)的全面抗戰(zhàn)及此后的內(nèi)戰(zhàn)使國內(nèi)持續(xù)動蕩,教科書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盡管1941年、1948年有修訂版課程標準頒布,但只有國民黨官方背景的正中書局出版了《新中國教科書初級/高級中學化學》。另外,敵占區(qū)的偽教育總署編審會出版了《初中化學》《高中化學》。而其余化學教科書多只進行少量修訂,各書局不再新編初、高中成套的化學教科書。

      國民政府于1943年規(guī)定戰(zhàn)時小學各科和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必須采用國立編譯館編寫的“國定本”教科書,其余各科仍沿用原審定本教科書[8]?;瘜W“國定本”初中教科書則由商務印書館、正中書局、中華書局和“五聯(lián)社”(大中國圖書局、新亞書局、廣益書局、北新書局、中聯(lián)印刷公司)分別出版。該書依據(jù)修正版初中課程標準,注意內(nèi)容和難度與高中的區(qū)別,避免了抽象理論與復雜計算;強調(diào)日常生活以及國防和工業(yè)生產(chǎn),加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實用性內(nèi)容。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加強了教科書的審查力度;而化學課程標準在多次修訂后,其體系較為科學,內(nèi)容規(guī)定已相當細致。這在促進化學教科書形式規(guī)范、內(nèi)容成熟和質(zhì)量提高的同時,也限制了編寫自由,使不少該時期出版的化學教科書的編寫特色不夠明顯。

      2 近代化學教科書的研究現(xiàn)狀

      中國近代教科書的研究目前已有豐碩的成果問世,如石鷗、吳小鷗的《中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史》《簡明中國教科書史》《百年中國教科書論》《復興之路: 百年中國教科書與社會變革》,畢苑的《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王建軍的《中國近代教科書發(fā)展研究》,汪家熔的《民族魂——教科書變遷》,以及王有朋主編的《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總目》等。以上研究對我國近代各學科教科書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全景式地呈現(xiàn)百年來中國教科書的發(fā)展歷程。但在分析教科書變遷時,多以語文、歷史等文科教科書為例,側重考察教科書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從文化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的角度分析文史類教科書教材內(nèi)容與呈現(xiàn)形式的演進;理科教科書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數(shù)學教科書,對其他自然科學教科書,尤其是化學教科書關注不足。

      對近代中學化學教科書較早進行的系統(tǒng)研究,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梁英豪的《中國化學教育史話》[9]中等化學教育部分,對幾種在我國近代影響較大的初高中化學教科書的主要內(nèi)容、編寫思想和整體特點進行的詳細介紹。此后,對近代化學教科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近代化學初入我國時期翻譯的化學專著的研究,如盛根玉在《近代化學的產(chǎn)生及其在中國的傳播》中對徐壽和傅蘭雅翻譯的7部近代化學書籍的整理與評價[10],以及汪豐云等在《清末民初幾本代表性化學教科書》中對《化學初階》《化學鑒原》等書的介紹[11]。另外,則是在介紹近代著名編譯家的同時整理相關化學教科書,如王細榮的《近代化學本土化的推進——虞和欽編譯的化學教材述評》[12]、張運法的《徐壽與〈化學鑒原〉》[13]、謝振聲的《鄭貞文先生與商務印書館》[14]等。相關研究主要關注《欽定中學堂章程》頒布前、近似于學科專著的早期教科書,對此后制度化的化學教科書較少涉及,目前可見的僅有王細榮在上文對清末民初《中學化學教科書》和《新制化學教本》的研究;同時,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仍缺乏對化學教科書發(fā)展脈絡和具體教材內(nèi)容的專門研究。

      近年來,課程教材研究所對我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進行了較多研究,其中有關化學教科書的主要有《近代中國化學教科書的出版與內(nèi)容特點分析》[15]《民國的初中化學教科書》[16]《民國時期“復興”初高中化學教科書述評》[17]《“中體西用”下的化學啟蒙教育》[18]《我國中學化學教科書中核心概念的百年變化特點》[19]《百年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元素周期律”的呈現(xiàn)》[20]《百年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編排結構的變遷》[21]《分子、原子概念的變遷研究》[22]《我國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平衡內(nèi)容的變遷》[23]《教科書中的有機化合物命名》[24]等。梳理了化學教科書的出版概況,關注教科書具體知識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與變遷過程,進一步拓展了該領域的研究角度。但由于受相關背景資料來源等因素的限制,以上研究對各版本化學教科書的源流演變、編寫組織以及實際使用情況的分析還不夠深入,對近代化學教科書的個案研究仍顯不足。

      3 進一步研究中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3.1 拓展化學教科書的研究來源

      我國化學教科書的發(fā)展肇始于翻譯國外教科書。進入民國后,隨著社會對本土化教科書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我國化學教育的發(fā)展和化學專業(yè)人才的逐步涌現(xiàn),民國后除最初幾年尚有少量新譯日美化學教科書外,國人自編化學教科書已成為主流。但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人Newton H. Black和James B. Conant所編的《Practical Chemistry》(“實用化學”)在我國中學使用甚多,相關譯本竟有十余種,可以認為是對近代中學化學教育影響最大的化學教科書之一[25]。該書原名《Practical Chemistry: Fundamental Facts and Applications to Modern Life》(New York: Macmillan Co.),1920年初版,1929年修訂,中譯本名為《實用化學》或《勃康實用化學》。1936年經(jīng)增訂后改名為《New Practical Chemistry: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pplied to Modern Life》,1946年修訂,對應中譯本名為《最新實用化學》或《新訂實用化學》《最新實用生活化學》。另外,據(jù)老一輩學者回憶,上海不少高中在20世紀40年代使用了美國人Horace G. Deming的《General Chemistry》(“普通化學”)教科書。曾任中華醫(yī)學會副會長的陸道培院士家中至今仍保存著他中學時讀過的Deming的《General Chemistry》[26]。該書在當時我國的大學中也曾普遍使用[27],有嚴志弦、薛德炯等人的譯本。無機化學家徐如人院士在1949年夏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當時的系主任嚴志弦便使用這本書作為授課教材[28]。曾任北京化工學院院長、化學工業(yè)部副部長的李蘇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創(chuàng)建化學系時,也選用該書作為教材[29]。

      這兩種民國晚期出現(xiàn)的美譯本化學教科書,其內(nèi)容體系與當時根據(jù)課程標準編寫的一般中學化學教科書區(qū)別較大,但也得到了廣泛使用,似乎未受國民政府審定制度的制約,表明當時存在著“制度之外的教科書”,而學校選用教科書也存在一定的自由度[30]。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具體原因尚待進一步考證,而對這兩種重要的化學教科書的研究目前仍基本屬于空白。

      與此同時,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教科書是溝通知識精英和人民大眾的天然橋梁,是動員和組織民眾的有效工具,是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其中的化學教科書,目前可見的僅有四十年代末山東解放區(qū)王洪年編寫的《實用化學》[31]。該書強調(diào)日常生活,注重從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解放區(qū)在教育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是四十年代教科書“規(guī)范化”時期的一本很有特色的教科書。對該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并把今后可能發(fā)現(xiàn)的更多根據(jù)地、解放區(qū)化學教科書納入研究范圍,將大大豐富我們對民國時期化學教科書的認識。

      3.2 提高化學教科書的研究深度

      目前,一些研究從出版學和編輯學角度出發(fā),較多關注了清末民國時期化學教科書外在的發(fā)生和編譯規(guī)律,尚未深入當時化學教科書所選用的教材本體和基于的教學實際,而后者在基礎教育領域更具研究價值,例如對近代化學教科書的難度與使用情況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化學教科書應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科自身規(guī)律,在構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基礎上進行通識與素養(yǎng)教育。從內(nèi)容廣度的角度分析,近代化學初高中化學教科書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種類遠多于當下的中學化學教科書??v觀清末、民國和新中國的化學教科書,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元素化合物內(nèi)容在不斷減少。近年出版的化學教科書具體介紹的元素種類更被嚴格限制在十分有限的幾種。類似的現(xiàn)象不獨見于化學教科書,其原因則主要源于教育主管部門減輕學生負擔的良好初衷。這種“減負”在形式上減少了學生學習的知識總量,然而容易造成學生學科知識體系的結構性欠缺,一定程度上背離了一般人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認知過程;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教師講授,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同時,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也并未因此而明顯降低[32]。

      單純基于教科書文本的教材難度分析并不容易對近代化學教科書的教學難度作出客觀評價。這需要對當時使用過這批教科書的學生進行大量訪談調(diào)查。隨著時間的流逝,進行這項工作將變得越來越困難。目前,由于相關資料缺乏,我們對近代化學教科書的實際使用情況還不夠了解,對當時教科書的內(nèi)容與學生負擔之間的關系仍不甚了了。而這對于當前教科書的編寫和使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3.3 關注化學教科書的“本土化”發(fā)展

      教科書作為特殊的知識載體,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植根于一定的社會文化之中,表達集體傳統(tǒng)和意圖,是特定社會、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33]。教科書具有偏重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宣傳符合國家要求的思想觀念的自然價值傾向。我國的近代教科書自誕生起就承載了價值傳承功能。清末民國時期的教會學校希望通過教科書傳播宗教,抗戰(zhàn)時期的“偽滿”“汪偽”政權試圖通過教科書推行奴化教育,而民國政府中的有識之士則希望通過教科書傳播進步思想,喚醒民眾,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些功能在化學這門自然科學的教科書中,需要通過教材內(nèi)容的“本土化”方能實現(xiàn)。

      我國的近代科學技術源自國外,最初的化學教科書也都是翻譯本,其中列舉的礦物產(chǎn)地、物質(zhì)制備方法、化工生產(chǎn)實例皆出自國外,與我國國情相去甚遠,師生常感茫然。隨著國人自編教科書的出現(xiàn),化學教科書中逐漸出現(xiàn)了本土化內(nèi)容,如與化學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各類礦產(chǎn)的本土分布、民族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等等。化學教科書的編者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宣傳“實業(yè)救國”,警醒國人,振奮民族精神。近代化學教科書的內(nèi)容本土化和愛國主義精神表現(xiàn)等具有明顯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內(nèi)容,其呈現(xiàn)雖不及語文、歷史等文科教科書那樣明顯,但卻很好地體現(xiàn)了我國近代教科書發(fā)展的時代特色: 教科書發(fā)展受近代社會變革影響,而它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互動,又使之成為影響當時社會變革的重要因素[34]。對近代化學教科書中這部分內(nèi)容的深入研究,將對在當下新時代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教科書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更為現(xiàn)實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海.化學元素的中文名詞是怎樣制定的[J].化學教學,1989,(3): 36~38.

      [2]石鷗,劉學利.跌宕的百年: 現(xiàn)代教科書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3): 28~3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化學卷[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石鷗,吳小鷗,方成智.中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史[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5]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D].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6]韓振剛.清末民初教科書知見概述[J].出版史料,2010,(4): 119~125.

      [7]鐘曉媛.民國的初中化學教科書[N].中華讀書報,2014-9-17(14).

      [8]吳小鷗,高千珊.陳立夫與抗戰(zhàn)時期教科書的發(fā)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5): 25~29.

      [9]郭保章,梁英豪,徐振亞.中國化學教育史話[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0]盛根玉.近代化學的產(chǎn)生及其在中國的傳播[J].化學教學,2012,(3): 72~75.

      [11]汪豐云,蔡菊,楊必春,顧家山.清末民初幾本代表性化學教科書介紹[J].化學教育,2012,(4): 76~78.

      [12]王細榮.近代化學本土化的推進——虞和欽編譯的化學教材述評[J].化學教育,2016,(19): 77~81.

      [13]張運法.徐壽與《化學鑒原》[J].蘭臺世界,2011,(17): 20~21.

      [14]謝振聲.鄭貞文先生與商務印書館[J].編輯學刊,1989,(4): 93~98.

      [15]郭震.近代中國化學教科書的出版與內(nèi)容特點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4,(2): 99~105.

      [16]鐘曉媛.民國的初中化學教科書[N].中華讀書報,2014-9-17(14).

      [17]郭震.民國時期“復興”初高中化學教科書述評[J].化學教育,2015,(19): 77~81.

      [18]吳海建.“中體西用”下的化學啟蒙教育[J].出版人,2015,(2): 100~103.

      [19]鐘曉媛.我國中學化學教科書中核心概念的百年變化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17,(7): 69~74.

      [20]王晶.百年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元素周期律”的呈現(xiàn)[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23): 40~42.

      [21]李俊.百年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編排結構的變遷[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9): 42~45.

      [22]喬國才.分子、原子概念的變遷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3): 42~46.

      [23]冷燕平.我國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平衡內(nèi)容的變遷[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1): 45~49.

      [24]郭震.教科書中的有機化合物命名[J].化學教學,2015,(6): 18~22.

      [25]王有朋.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總目[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6]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醫(yī)學編·臨床醫(yī)學卷三[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97~405.

      [27]鮑浩波.中國高校化學化工專業(yè)無機化學教材建設歷史回顧與展望[J].化學教育,2015,(24): 12~17.

      [28]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EB/OL]. http://www.kepu.dicp.ac.cn/doshow3.php?id=110.

      [29]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化工卷一[M].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33~244.

      [30]代欽.民國時期初中數(shù)學教科書發(fā)展及其特點[J].數(shù)學通報,2014,(8): 1~11.

      [31]王洪年.實用化學[M].濟南: 山東省新華書店,1949.

      [32]朱邦芬.“減負”誤區(qū)及我國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J].物理與工程,2016,(4): 3~7.

      [33]李金航,周川.近代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5,(5): 113~117.

      [34]吳小鷗.浸潤與激蕩——清末民國教科書對社會變革之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5): 19~24.

      猜你喜歡
      近代中國中學化學
      近代中國孔子形象的變異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國源流考
      基于手持技術在中學化學實驗中應用的研究
      阿甫夏洛穆夫對中國近代音樂發(fā)展所作的貢獻
      例析中學化學中對硝酸強氧化性的
      從甲午戰(zhàn)后到五四時期,中國人對日本、俄國認識的演變與比較
      聚焦中學化學中的兩大定律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滲透環(huán)保教育初探
      曲水县| 武强县| 威海市| 咸宁市| 永宁县| 南华县| 连南| 东丰县| 平顶山市| 甘德县| 绍兴市| 沙河市| 黔西县| 嘉兴市| 布拖县| 新河县| 淄博市| 通化县| 四川省| 汨罗市| 江永县| 邓州市| 鲁山县| 漯河市| 长汀县| 甘南县| 隆回县| 丰台区| 藁城市| 宕昌县| 阜康市| 牟定县| 乌拉特前旗| 乾安县| 且末县| 航空| 林周县| 南皮县| 镇江市| 静安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