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婭
在越發(fā)成熟的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民樂社團,是音樂教學以及音樂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炎黃子孫珍視的藝術文化遺產。同樣,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也是我國小學校本音樂教材的一項特色單元。自新課改后我國音樂教育加大了對民族音樂文化,尤其是民族器樂知識學習的重視力度。而民樂社團恰恰成為了校本課程的一個延伸和擴展,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直觀的認識與了解民族音樂。這種以“社團”為稱謂的音樂課外活動,也已悄悄的成為中國基礎教育課堂中必不可少的藝術類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隨著時代的變遷日益發(fā)展壯大。
一、概念界定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F一般流行的有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鼓等,是代表著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樂器。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吹管樂器有:蕭、笛、笙、嗩吶等。吹管樂器大部分是木管樂器的性質。它們絕大多數都能演奏流暢的旋律,而且一般的聲音都比較響亮,色彩比較鮮明,在許多合奏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種吹管樂樂器,依其構造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無簧哨的吹管樂器如笛、排蕭等。帶哨的吹管樂器如管和嗩吶;簧管樂器如笙。拉弦樂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樂器大都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一般地也較為柔和優(yōu)美,而且適應性較強,比較常用的拉弦樂器有京胡、二胡等。彈撥樂器有:三弦、琵琶、揚琴、月琴、阮、柳琴、箏、古琴等。彈撥樂器大都比較擅長于演奏活潑跳躍的旋律,有比較強的節(jié)奏表現力。各種彈撥樂器,按照演奏姿勢與形式,大體可分為;抱彈的彈弦樂器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平置彈奏的彈弦樂器如古琴、箏等;打弦樂器如揚琴。打擊樂器有:鼓、鑼、鈸、木魚、板鼓、鈴鼓等。民族樂器中打擊樂器的種類很多,因其形制與質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擊樂器主要都是節(jié)奏樂器。
社團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愛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組織。中國的社團一般具有非盈利和民間化兩種基本組織特征。社團與政府組織、非正式組織或自然群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小學民樂社團正是為了發(fā)揚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滿足學生的多元文化需求而組建。
二、現狀調查
合肥師范附屬小學原名崇經小學,作為教會學校創(chuàng)辦于1937年。建國后曾更名為崇今小學、德勝街小學、合肥四十七中、合肥師范附屬小學、合肥師范附屬學校。2007年秋,學校從桐城路整建制遷入濱湖新區(qū),再度恢復為合肥師范附屬小學。目前,學校分兩個校區(qū)辦學,共占地123畝,建筑面積8.1萬平方米,共有6125名學生和288名教師。在“啟迪心靈 明亮人生”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合肥師范附小以“放出光芒,把希望點亮”為校訓,培養(yǎng)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品格高潔、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基礎扎實的快樂少年。多年來,合肥師范附小的“啟明教育”形成了 “誨人不倦、精益求精”的教風和“勤學、巧學、樂學”的學風,以“輕負擔、高質量、有特色”聞名遐邇。合肥師范附小注重承舊維新、匯中融外,在辦學歷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榮獲全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安徽省特色示范小學、安徽省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安徽省數字化校園建設示范學校等多項殊榮。學校先后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外學校建立友好關系,拓展了國際視野。如今,合肥師范附小已經成為濱湖新區(qū)一張閃亮的名片,正朝著安徽一流、全國知名的品牌小學目標邁進。
合肥師范附屬小學拂曉民樂團于2005年正式組建,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擁有了300多人,包括二胡、笛子、琵琶、揚琴、古箏、中阮、大提琴、打擊樂器在內的八大聲部。在校領導和各位老師的支持和協助下,在外聘老師的精心輔導下,在同學們的努力下,已有90%人通過了3至9級的考試,獲得民族管弦樂學會頒發(fā)的等級證書。我們每年在民樂團招新中挑選適合學習樂器的學生進行培養(yǎng),通過一年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初步的演奏技巧,并在學生考出3級后吸收進入校民樂團參加排練。在十年中,我們排練了合奏曲《喜洋洋》、《花好月圓》、《瑤族舞曲》、《燈節(jié)》、《江南好》、《金蛇狂舞》、《剪羊毛》、《京調》、《好日子》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樂曲。合肥師范附小民樂團在包河區(qū)、合肥市的器樂比賽中多次榮獲特等獎、一等獎,現在已經將演奏視頻發(fā)送至安徽省報送參加比賽。參加校、區(qū)、市級各項各類演出中,均獲得一致好評。“繼往開來,再創(chuàng)新高”。這是每一個合肥師范附小民樂團孩子心中的話,從一個連簡譜都不認識的孩子到能夠流利演奏出多首的小小演奏家。我們欣喜的看著每一顆幼苗的茁壯成長,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合師附小將涌現出更多的新蕾!
三、研究內容
第一,在民樂傳承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以及流行音樂的盛行,民族樂器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方面,我國很多的民族唱腔與樂器在傳承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有很多都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但是由于現代流行音樂對傳統(tǒng)音樂的沖擊,許多傳承人子女的傳承和保護意識薄弱,造成了傳承人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另一方面,民樂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大多產生并傳承于民俗活動之中。然而隨著我國當前現代化過程的發(fā)展,民俗活動逐漸淡化,民樂也隨著其依存土壤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文化傳承的變異,也即是民樂面臨的危機。
第二,在民樂傳播途徑方面。民樂的傳播途徑與民樂的傳承是緊密相關的,良性的循環(huán)應該是:利用傳播途徑推廣優(yōu)秀的民樂作品使廣大的群眾了解和喜愛民樂,形成廣泛的民眾基礎,進而推動民樂的傳承產生更多優(yōu)秀的民樂作品。然而當前的狀況卻是大多數人群不了解民樂,對民樂不感興趣,這就限制了民樂的傳播途徑以及民樂的傳承,結果就是造成民樂的進一步小眾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民樂目前的危機與挑戰(zhàn)實際上也意味著機遇,怎樣發(fā)展民樂,使之適應這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是擺在上至國家,下至基礎音樂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問題。一個解決辦法是從民樂的傳播途徑入手,打破當前的惡性循環(huán),形成應有的良性循環(huán)。從國家層面來說,大的方面,在2016年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華陰老腔一聲喊》等一系列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樂作品登上了舞臺,使更多的民眾開始接觸和了解民樂;小的方面,從教育入手,讓每個人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接受民樂的熏陶,培植民樂傳承所根植的土壤。在《2011年版音樂課程標準》中,已明確提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筆者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音樂教師,由于自身職責所在,也深刻體會到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刻不容緩。小學生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大,只要采用適當的傳播途徑,一定能對民樂傳承產生良性影響。因此本課題計劃以合肥師范附小為依托,研究在小學校園中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途徑。從音樂課堂教學、學校特色社團建設及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同時入手,用一種“隨風潛入夜”的策略,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與效果,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并加強弘揚、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心。這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教育,它既能開拓學生視野,又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