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貍貍:聽了這個故事,我想起了《楚辭·漁父》里屈原說的一句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贝丝痰那瓕ψ约旱木骱统⑹嵌嗝词?!盡管如此,他未曾有半點離國叛國之意,始終懷抱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決然地跳進了汨羅江。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匈奴恰在此時發(fā)生了內(nèi)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匈奴扣留下來。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封為丁靈王的衛(wèi)律前來誘降。衛(wèi)律說:“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shù)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
蘇武怒斥道:“衛(wèi)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于一時,最終卻逃脫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衛(wèi)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guān)進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
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穴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他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冷了,他就縮在角落里用皮襖取暖。過了好些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因此越發(fā)敬重蘇武的氣節(jié),不忍心殺他,但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你的大漢去?!?/p>
蘇武就這樣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他發(fā)現(xiàn)這些羊全是公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jié)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jié)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它回到自己的國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他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饑;冷了,他就與羊取暖。
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使節(jié)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fā)和胡須也都變花白了。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與蘇武一同來出使的?;葙I通了單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者見面。使者明白了底細,就嚴厲地責備單于說:“我們皇上在上林園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是蘇武親筆寫的一封信。他說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可以騙人呢?”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說:“蘇武的忠義感動飛鳥了!”他向使者道歉,答應(yīng)一定送回蘇武。
當初蘇武出使時,隨從的人有一百多,這次跟著他回去的只剩了常惠等幾個人了;蘇武出使時剛四十歲,在匈奴受難十九年,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于回到了長安,回長安時百姓都出門迎接,稱贊他是個有氣節(jié)的大丈夫。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他出使時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發(fā)胡須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于祖國的赤子之心。
睿淘淘:《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蘇武便是這樣的大丈夫:敵國許其高官厚祿,也無法擾亂他的心志;敵國對其使用酷刑,也沒有使他屈服;十九年艱難困苦的放牧生活也難改變他堅強的意志。此等愛國之情,可疼!可敬!可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