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對待節(jié)日與身體,肯定不能馬虎。
前不久,我的一位文友到水鄉(xiāng)邵伯古鎮(zhèn)旅行,順便幫我買了幾斤黃鱔??粗蚀T的黃鱔,妻子犯愁道:“怎么吃?”“大燒馬鞍橋!”我堅定地回答。趕緊買來五花肉,將黃鱔與豬肉加工完畢,兩者同烹。就著這道美味,再炒幾道時蔬,一家人吃得是笑瞇瞇的,嘴咂咂的。大快朵頤之際,白酒、紅酒全來助興了。
那位問了,啥叫大燒馬鞍橋?簡而言之,就是黃鱔跟豬肉紅燒。黃鱔因烹制后彎曲變形,形似馬鞍,民間叫作馬鞍橋,故而得名。大燒馬鞍橋是我們淮揚菜系的一道名菜,在我們江蘇一帶的城鎮(zhèn),大小飯店均有此道美味。此菜價格昂貴,上百起步,時常還要價格面議,雖有菜譜,規(guī)矩是現(xiàn)點現(xiàn)做,活殺現(xiàn)烹。
此菜色澤醬紅,油亮動人;鹵汁濃稠,猶如膠水;黃鱔酥香,回味無窮;豬肉鮮嫩,毫不費牙。再者,黃鱔融合了豬肉的香,豬肉也浸入黃鱔的鮮,兩者互相融合,互相作用,把這道菜肴渲染得美輪美奐,美妙絕倫。
大燒馬鞍橋的主料就兩樣,一是黃鱔,二是豬肉。所選用的黃鱔要粗要大,粗與大是成正比的,最起碼要拇指粗,扳指粗就更好了,粗大才豪邁。細小的黃鱔,只能劃成絲,或是切片,不堪此任。豬肉一定要五花肉,當然亦可用前腿肉,前提是肥瘦相宜,不老不柴。黃鱔與豬肉的比例,通常是2∶1,亦可酌情增減,但千減萬減,黃鱔不能減,它是主料中的主料,否則也不能叫作大燒馬鞍橋,只能勉強叫作大燒豬肉了。此菜的調(diào)料,也就是生姜、老蔥、蒜瓣、醬油、白糖、香醋、麻油、料酒、精鹽、胡椒粉、熟豬油等大家耳熟能詳、隨手能買到的作料,并無深文大義。
此菜的制作并不復(fù)雜,將黃鱔宰殺,打理干凈,一定要洗凈外表的黏液,再將黃鱔斬頭去尾,切成兩寸長的小段,打上花刀?;ǖ兜哪康?,一是漂亮,二則容易入味,三來更像馬鞍橋。豬肉則要切成麻將牌大小的塊狀,要的是與黃鱔的形狀大致般配。烹飪界對菜肴的形狀,講究丁配丁,絲配絲,塊配塊,最起碼是差不離,這是規(guī)矩。
制作之際,先將蔥姜蒜爆香,隨即放入豬肉,一直煸炒到肉酥吐油,將豬肉盛起。其后用同樣的方法煸炒黃鱔,待黃鱔斷生,半熟之際,放入豬肉,讓兩者在鍋中“派對”,同時投放各種調(diào)料,加水漫過食材。起始,鍋里肉是翻江倒海似的沸騰,是激情四射的高聲大語。這是食材在鍋中的碰撞、磨合,此刻是短暫的大火快煮。繼而,鍋內(nèi)是柔情蜜意的喁喁私語,小夜曲般地委婉。這是食材在鍋中漸趨融合、再造,眼下已轉(zhuǎn)入長時間的小火慢燉。待到湯汁濃稠,此菜便驚艷亮相。
在我們江蘇一帶,每到端午,家家都要吃黃鱔。這是習俗,也是傳承。這就像過年要吃餃子,要貼春聯(lián)一樣。端午恰在仲夏,經(jīng)過一冬的蟄伏,春季的滋養(yǎng),此時的黃鱔最為肥美,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您到菜市場去看看,此刻最為熱賣的食材,就屬黃鱔。黃鱔的吃法雖是多種多樣,居家制作,人們通常是炒黃鱔絲,炒“軟兜”,炒“蝴蝶片”,多半人家,必定是大燒馬鞍橋,這是黃鱔菜肴的大菜、硬菜。對待節(jié)日與身體,肯定不能馬虎。一時間,家家鍋鏟響,戶戶黃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