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保護所研究員、藝術評論家
現(xiàn)如今文藝批評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加深,儼然已經(jīng)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
關于文藝批評,當下實在欠缺,尤其欠缺銳利的、深刻的專業(yè)批評。很多批評家總喜歡輕描淡寫式的批評,說話、行文,有意減輕問題的重要性,甚至有意將問題避而不談,只贊揚,零批評。當然,很多時候,被“贊揚者”也不會感覺臉紅,給多高的帽子都敢戴,絲毫不認為難看、承受不起。
因此便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惡意炒作、無自知之明的藝術家,以及一些不痛不癢、軟弱無力,抑或捧臭腳、拍馬屁的評論文字及相關論調,真正提神醒腦、“剮爛蘋果”的批評功能倒不復存在。偶爾也能讀到稍微尖銳一些的好文章,但基本逃不過被封殺、被刪帖的噩運。實在不明白,有些藝術家或相關團體為什么會如此害怕批評?明明口口聲聲在倡導、懇求批評,可等到真的批評出現(xiàn)卻又接受不了,拼命地予以抵觸、抗拒,儼然一副葉公好龍、口是心非的作派。
其實,面對批評,用不著害怕、討厭,甚至打壓。相反,越是這樣,越說明自己沒底氣、沒自信、沒胸襟,也很難成大氣候、有大作為。而歷史上,舉凡真正的大家,都能夠勇敢面對和接受批評,也都能夠經(jīng)得住批評,從批評中汲取營養(yǎng),變批評為前進的動力,不斷優(yōu)化自己及其作品,這才是一個藝術家所應該具有的良好狀態(tài)。只有那些不成熟、不具有真正實力和水平的人才畏懼批評,甚至詆毀批評。務必須知,接受批評本是藝術家的必修課,也是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成果的必要檢驗,尤其在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批評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明顯,的確已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且從某種程度上講,被批評才說明有價值。對于那些自始自終都沒有經(jīng)歷過被批評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在信息通暢、媒介發(fā)達的當下,只存在一種可能,即自始自終也沒有受到專業(yè)評論家們的關注。換句話說,其人其藝實在平庸,在學術層面實在沒有可被批評的價值和意義。這對于藝術家來講,無疑是件可悲的事情。
而對于批評家來說,不怕批評過了頭,就怕批評不到位。糾正文藝上的錯誤,雖然有時候可能稍微過了度,或者即便批評得稍微嚴重了一些,但只要不是惡意的批評,目的是好的,是真正在學術允許的范疇內展開的,就應該予以理解,畢竟文藝批評不像科學實驗,即便再專業(yè)、高明的批評家也很難拿捏到分毫不差。何況批評本應該透徹、深刻,尤其在泛娛樂化現(xiàn)象充斥的今天,隔靴搔癢的確不行,蜻蜓點水、不著要領,抓不住問題的關鍵,不如不批評,也起不到切中要害、對癥下藥的作用,以及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的效果。
但同時也要注意,文藝批評一定不能“上綱上線”,切勿以政治意識形態(tài)來左右和影響文藝批評工作,務必保持其在文化上、學術上的獨立性與純粹性。有關部門也要盡可能在相應政策、制度上給予根本性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僅限于口頭上的呼吁、倡導。否則,文藝批評終將無法順利、深入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