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因為是暑假,時間還比較充裕,于是我決定自己駕車去參加這次的公益培訓活動。目的地是湖南省平江縣,距北京約1500公里,不算遠。
湖南的“春暉學院”是全國首個專門援助鄉(xiāng)村教師的大型公益培訓活動。2016年暑假第一次收到他們的邀請,我就欣然答應了。后來因為湖南大面積水災,活動延期。2016年年底再次收到邀請的時候,因為我工作繁忙,抽不開身,未能成行。這是一份遺憾。我自己就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來北京之前,在安徽比較封閉落后的農村小學任教21年(目前任教的北京亦莊實驗小學也是農村學校),深知偏遠鄉(xiāng)村教師在專業(yè)成長道路上的艱辛和無助。陶行知曾經說過,鄉(xiāng)村學校做改造鄉(xiāng)村生活的中心,鄉(xiāng)村教師做改造鄉(xiāng)村生活的靈魂。廣大鄉(xiāng)村教師是鄉(xiāng)村教育的脊梁,但農村基礎教育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師資水平亟待提高。今年又一次收到春暉學院的邀請,我毫不猶豫地應允了。學校一放暑假,我們一家就從北京出發(fā)了———參加完春暉學院的公益培訓活動,可以一起回一趟安徽老家。
選擇自駕,除了順道旅行的目的,還因為這次給春暉學院學員們上課的內容是《桂林山水》。葉圣陶先生在近百年前提出小學語文教育要“為兒童全生活著想”,做到“唯令學童的全生活浸潤在發(fā)生需求、努力學習的境遇里”,也就是要讓母語背后所包蘊的廣闊文化背景,成為母語學習時的境遇之一,讓母語學習以自然的狀態(tài)與學生的“全生活”建立起聯(lián)系,引領學生進入“有聯(lián)系的”、非孤立狀態(tài)的語文學習生活中。參加這次公益培訓活動,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報告,與廣大鄉(xiāng)村教師分享葉圣陶先生的這一母語教育理念;也希望通過自駕旅行,檢驗一下自己正在踐行的課程理念。
為了“特設一種相當?shù)木秤觥?,以促使學生學習時“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fā)出”,我已提前布置他們通讀了《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可愛的草塘》《桂林山水》《趵突泉》等文章。這些文章描寫了祖國不同地方的自然美景,恰似帶著學生們簡單游覽了不一樣的山水勝地。我還計劃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分享自己這一路自駕所欣賞到的自然景觀。這樣,他們就有可能會將《桂林山水》的閱讀與自己有關的旅行經歷,或者與自己欣賞過的自然景觀建立起聯(lián)系,學習也就與他們的“全生活”息息相關了。
在開封住了一晚,第二天趕往湖北荊門的黃仙洞。在深約兩千米的洞里走了一遭,自以為比葉圣陶先生筆下的雙龍洞更有一番趣味,尤其是由1800多個面積超過1平方米的邊石池組成的“滄海桑田”,令人驚奇,叫人流連。黃仙洞屬于鐘祥市———當年楚國的郢都。宋玉、莫愁女,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晚上住在這山水相依的歷史文化名城,漫步在莫愁湖畔,夏日傍晚涼風習習,沒有歷史的渾厚滄桑,倒有自然的爽意清明,果然是“風水寶地,祥瑞所鐘”。第三天過宜昌,趕往鶴峰。這一路經過的都是飄在山上的盤山公路,山里天氣變化多端,時雨時晴,當看到很多山峰都隱于腳下的云霧之中,心中油然生出激動、自豪之情。再經荊州、張家界、岳陽,第六天,順利到達平江。
路上的經歷是豐富而寶貴的,自然景觀的神奇美妙,人文景觀的豐厚意蘊,讓我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更真切的體會,也讓我對葉圣陶先生提出的“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切的認識。母語是根植于生活和生命的,文字是生活和心靈的詮釋,即使是寫景的文章,每一個作者筆下的風景都是屬于自己的獨特故事。這一路的旅行,讓我覺得,與廣大鄉(xiāng)村教師分享“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母語教育理念,是正確的選擇。母語學習,離開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背景,或者忘卻了為學生“特設一種相當?shù)木秤觥?,真正的學習往往是很難發(fā)生的。這次為赴一場公益之約的自駕和沿途欣賞到的風景、豐富多彩的經歷,何嘗不是公益活動帶給我的獎賞,送給我的厚禮?
第七天上午,我走進了平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的大禮堂。會場里五百多學員的期待,面前三十多名學生的陪伴,給了我滿滿的信心,也在我心中種下了公益的種子,種下了公益的情與義。學員們是來自于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的鄉(xiāng)村教師,他們懷著對教育事業(yè)的一腔熱忱和滿心的虔誠,聚到一起,希望我們能給他們帶來專業(yè)上的點滴啟迪,能為他們多打開一點教育教學的視野。因為他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所以才在這暑熱的天氣里,堅守著、學習著、付出著……我沒有理由不用心、用情努力地上好這節(jié)課,沒有理由不與他們傾心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學心得。課上,我請孩子們從地圖上找到每篇文章中所描寫的景觀在哪里,與他們分享我這一路的收獲,也讓他們分享自己曾經欣賞的美景,運用《桂林山水》中學到的表達方法寫下他們心中最美的景觀……孩子們寫出了一段段靈動的文字,也回饋我以安心和信心。當課后分享完我的母語教育理念和實踐,很多教師上臺來希望我能有機會跟他們做更深入的交流時,我終于真正確認不虛此行,確認這些鄉(xiāng)村教師的夢想與我的夢想有了交集。
這個暑假,我還應邀參加了一個班主任公益論壇,分享了兒童研究的思考和心得,再一次收獲了公益給予我的信仰和力量。
因為公益,我的暑假充滿了新的熱情和希望;因為公益,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盈和潤澤。我希望,以后的每一個暑假,都能赴一場公益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