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冠南
摘要:《全宋詩》是宋代詩歌文獻的集大成之作,殊便于學者研究之用。但有些方面,仍有進一步校訂與補充的空間。地方志是著錄宋詩的大宗,通過地方志與《全宋詩》的對勘,可以對《全宋詩》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訂補。這主要包括校補異文、補充缺字、補足全詩、失收作者及詩作補遺、作者考訂五個方面。
關(guān)鍵詞:《全宋詩》;異文;逸句;補遺;輯佚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8)02-0088-05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纂的72冊《全宋詩》將宋代詩歌冣為一集,為研究宋詩的學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斷代文學總集編纂難度極大,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全宋詩》也不例外,這為進一步校訂和補充宋詩文獻提供了空間?,F(xiàn)就日常讀書所得,以方志文獻為主,對《全宋詩》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校補,主要涉及校補異文、補充缺字、補足全詩、失收作者詩作補遺、作者考訂五個方面,凡二十則。
一、校補異文四例
《全宋詩》對于詩歌的著錄,凡有異文,大多在句中出??庇?,標明某字某句在別本中作何字何句,這對于保留宋詩異文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由于載錄宋詩的文獻浩如煙海,有些稀見文獻所著錄的異文常被遺漏,致使《全宋詩》出現(xiàn)失校異文的情況。茲舉四例以說明:
1.張詠《途中》
人情到底重官(《晁氏客語》作“兒童不慣錦衣”)榮,見我東(《侯鯖錄》卷八作“西”)歸夾路迎。不免舊溪(《澠水燕談錄》作“應被華山”)高士笑,天真喪盡得浮名。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五一[1] 546,引錄出處為《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度卧姟愤€借助《晁氏客語》《侯鯖錄》和《澠水燕談錄》,對該詩的三處異文進行了著錄,頗為嚴謹。今考清人姚遠翿《華岳志》卷十二錄此詩[2],有四條異文為《全宋詩》所失校。分別是(1)詩題“途中”作“自成都召還華山寄陳希夷”;(2)“人情”作“世人”;(3)“夾路”作“夾道”;(4)“浮名”作“虛名”。
2.黃廉《石潭院次蟾禪師韻》
一缽誰知去住空,前朝遺事寄禪宮。孤吟盤礡數(shù)行墨,古韻蕭條四壁風。游客落帆頻上下,荒亭疏樹幾青紅。有人會得詩中趣,日月由來亦轉(zhuǎn)蓬。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七二六[1] 8411,引錄出處為曾燠《江西詩徵》卷八。今考清人陳昌言《乾隆寧州志》卷八亦錄此詩[3],然有異文:“古韻蕭條”作“古韻凄涼”,“疏樹”作“疏木”,“由來”作“游來”。此三處異文均為《全宋詩》所失校。
3.米芾《題多景樓》
華胥兜率夢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樓。冉冉明廷萬靈入,迢迢溟海六鰲愁。指分坱圠方輿露,頂矗昭回列緯浮。衲子來時多泛缽,漢星歸未覺經(jīng)牛。云移怒翼搏千里,氣霽剛風御九秋。康樂平生追壯觀,未知席上極滄洲。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一七八[1]12285,引錄出處為朱仲岳《米芾墨跡大觀》,蓋據(jù)米芾的書法名作《多景樓詩帖》迻錄釋文,該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真跡歷歷可考,故《全宋詩》并未著錄此詩異文。今考清人呂耀斗等纂《光緒丹徒縣志》卷四十九亦錄有米芾此詩[4],但與《全宋詩》的文本差別甚大,今抄錄于下,以補該詩之異文:
華嚴兜率梵天游,天下江山第一樓。坐想明廷萬靈接,莫談仙嶠六鰲愁。版開猛氣吞狂象,石記雄心觸不周。謝客平生追壯觀,豈知席上極滄洲。
這兩個版本除了明顯的用詞不同,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差異,即《多景樓詩帖》是七言排律,而《丹徒縣志》并無《全宋詩》“衲子來時”以下四句,遂成一首普通的七言律詩??梢娒总涝伓嗑皹沁@首作品,在墨跡本之外還另存一個文本系統(tǒng),可惜《丹徒縣志》并未交待文獻來源,暫時無從探知這一版本的詳情。
4.宋孝宗《題金山》
屹然天(原校:一作“山”)立枕中流,彈壓東南二百州。狂虜來臨須破膽,何勞平地戰(zhàn)貔貅。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二三三七[1]26864,引錄出處為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上,僅保留了一條異文。今考清人楊棨《京口山水志》卷二“金山”條亦錄孝宗此詩[5],與《全宋詩》頗多差別:
崒然天立鎮(zhèn)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武士每登須破膽,毋勞平地戰(zhàn)貔貅。
二十八字中,有九字存在異文。此外,明抄本陶宗儀《說郛》卷九十七《金山志》引此詩前二句,“天立”作“天柱”[6],這是有別于《庚溪詩話》和《京口山水志》的異文,《全宋詩》亦未出校。
二、補充缺字五例
《全宋詩》輯錄宋代詩作時廣泛參考了多類文獻,有些文獻著錄詩文時存在缺字,《全宋詩》據(jù)以錄入,往往用“□”代指缺字。這些存在缺字的作品,有些僅見于一種文獻中,造成了缺字難以還原的情況。但也有些作品亦見于其他版本或文獻,可據(jù)以補齊殘字。茲舉五例以說明:
1.陳堯咨《草堂寺詩》
□□□跡□禪關(guān),□殿清虛檜影間??汀酢跖R來此境,僧□興廢指前山。醉聞溪溜吟懷□,坐對嵐峰世慮閑。他日功成重游賞,煙霞風物異塵寰。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九七[1]1094-1095,引錄出處為《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今考清人康弘祥纂《康熙鄠縣志》卷十一《文苑考》著錄此詩[7],較《全宋詩》完整:
□□□跡叩禪關(guān),古殿清虛檜影間??蛺鄣桥R來此境,僧談興廢指前山。醉聞溪溜吟懷爽,坐對嵐峰世慮閑。他日功成重游賞,煙霞風物異塵寰。
《鄠縣志》將該詩列于陳堯儁名下,不知何據(jù)。但《全宋詩》殘泐的九字,可借《鄠縣志》補出六字,對恢復這一文本的原貌有重要價值。
2.倪適《留題太山》
下列群山谷萬道,霞瑞重重絕頂高。獨判天涯第一□,洞天深影無人□。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一二六五[1]14259,引錄出處為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九引石刻。今按袁明英主編《泰山石刻》第四卷收錄此詩,謂“此詩刻在岱頂白云洞稍東石壁上”[8],全詩如下:
下列群山谷萬道,霞瑞重重絕頂繞。獨判天涯第一尊,洞天深影無人到。
可知本詩為仄韻絕句,《全宋詩》所錄第二句的末字為“繞”字之訛。石刻后有跋語曰:“先生留題泰山,焦樸滕、姜敦和同來。”“先生”當即倪適。
3.尤袤《清平閣》
舉世溷濁中,誰當清見底。崎嶇太行道,誰貴平如坻。安得□□美,如此一池水。悠悠小閣□,視水知此理。
4.尤袤《霞起塘》
□□赤城山,霞色起夜半。建標自古□,□□羨吟玩。仙人□□□,□手若可喚。彤光射胸臆,三咽骨自換。
按:以上二詩見《全宋詩》卷二三三六[1]26852,引錄出處為林表民《天臺續(xù)集別編》卷四,兩詩共脫去十二字。今考光緒二十五年(1900)刊本《天臺集·續(xù)集別編》卷四錄此二詩[9],首尾完整,并無缺字:
舉世溷濁中,誰當清見底。崎嶇太行道,誰貴平如砥。安得清平美,如此一池水。悠悠小閣上,視水知此理。(右《清平閣》)
遙望赤城山,霞色起夜半。建標自古云,興公羨吟玩。仙人王子喬,掉手若可喚。彤光射胸臆,三咽骨自換。(右《霞起塘》)
《全宋詩》雖據(jù)《天臺續(xù)集別編》著錄,但所用底本當非善本,所以存在十余字的闕文。若選擇光緒二十五年刊本,上述問題則不再成其為問題。
5.胡梅所《千人洞》
天生巖穴受千人,隱隱巒深隔□塵。不識人間經(jīng)幾劫,洞門依舊鎖閉云。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三七七三[1]45524,引錄出處為袁業(yè)泗《萬歷漳州府志》卷二。今按明人黃仲昭《八閩通志》卷八《地理》亦錄此詩[10],并無缺字:
天生巖穴受千人,隱隱幽深隔世塵。不識人間經(jīng)幾劫,洞門依舊鎖閑云。
由此可知《全宋詩》的脫文為“世”,該詩“巒深”一作“幽深”。此外,按照七言絕句的韻律規(guī)則,末句第六字應是平聲字,《全宋詩》作“閉”并不合律,而《八閩通志》作“閑”則合于韻律,可證《全宋詩》的“閉”為“閑”之訛。這體現(xiàn)出《八閩通志》諸多校勘學價值。
三、補足全詩二例
《全宋詩》旨在輯存有宋一代所有詩歌,雖不成篇的殘句也同樣收錄。這些殘句,有的僅見于某一部典籍,遂造成無法恢復全貌的問題。但也有些殘句的全文保留在其他文獻中,借助這些文獻,便可將《全宋詩》的某些殘句還原成完整的文本。茲舉二例以說明:
1.齊唐《登狼山閣》
海腹藏吳楚,天樞轉(zhuǎn)斗牛。夜分驚日浴,潮落見鯨游。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一六三[1]1853,引錄出處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一《淮南東路·通州》。今考清人劉名芳《五山全志》卷十六亦錄此詩[11],全文如下:
海腹藏吳楚,天樞轉(zhuǎn)斗牛。夜分驚日落,潮退見鯨游。巖樹生盤節(jié),沙禽戲渡頭。乘桴有高興,渺渺瞰滄洲。
可知齊唐原作為五言律詩,《全宋詩》收錄是原詩的前兩聯(lián)。《全宋詩》第三句“夜分驚日浴”有不文之嫌,《五山全志》“浴”作“落”,則詩意醒豁。
2.姚辟《游狼山詩》
潮卷亂峰橫幾席,沙填重險變桑麻。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五一六[1]6271,引錄出處為林云程《萬歷通州志》。今考清人季念詒等纂《通州直隸府志》卷二《山川志》亦錄該詩[12],全文如下:
清淺溪流送斷槎,暮云深處見僧家。龍居碧海云無跡,鳳老蒼厓竹有花。潮卷亂峰橫幾席,沙填重險變桑麻。人間陵谷猶如此,身外窮通空自嗟。
可知《全宋詩》所錄殘句為原詩之頸聯(lián)。幸有《直隸府志》,可使讀者獲知這首七言律詩的全貌。
四、失收作者詩作補遺六例
《全宋詩》雖已盡力搜羅宋代詩作,但由于著錄宋詩的文獻汗牛充棟,其中不乏為《全宋詩》失收的作者。目前學術(shù)界已有不少論著對《全宋詩》進行校訂補遺,但仍有繼續(xù)深入的余地。茲舉《全宋詩》失收作者六人以說明,每人名下均附其詩作一首:
1.茹庭堅《落石泉》
精舍開基疊嶂前,須知神意出天然。驀從山上起飛石,特向巖隈生冷泉。積聚一池秋湛湛,放流滿院夜涓涓。濟民利物功殊大,豈止常程鼎飪煎。
按:此首錄自清人邵承照《光緒肥城縣志》卷二《古跡》“龍沼”條,題為“宋茹庭堅留題落石泉詩刻”[13]44。考《肥城縣志》卷一《方域》“金牛山”條記“書院垣間嵌一詩刻,載留題郁蔥山資圣院落石泉。太常少卿通理郡事茹庭堅,熙寧癸丑年上石”[13]24,可知茹庭堅官職為太常少卿通理郡事,此詩作于熙寧六年(癸丑,1073)。
2.曾棨《寓河州》
衰麻憔悴謁神宗,遠謫河州萬里程。龍去鼎湖遷客淚,猿啼隴樹異鄉(xiāng)情。潮陽未必淹韓愈,宣室終當召賈生。腸斷不堪離別苦,為君西望賦《青蠅》。
按:此詩錄自吳禎《嘉靖河州志》卷三。[14]《河州志》于曾棨名下僅注“宋學士”,遂使其生平不可詳考。通過該詩首句,可知其為宋神宗時代的學士,且有遠謫河州的經(jīng)歷。另從詩中稱神宗廟號及“龍去鼎湖”之語,可知該詩必作于神宗歿后,亦即元豐八年(1085)之后。詩的第三聯(lián)用韓愈和賈誼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終會被朝廷召回的信心;最后一聯(lián)則以“賦《青蠅》”暗示自己系被人讒毀而獲罪。將上述推斷合而言之,可知作者曾棨為宋神宗時代的學士,此詩作于元豐八年之后,表達了自己因遭人讒毀而遠放河州的不滿情緒,同時對自己被朝廷召回存在信心。
3.王康朝《孟店道中口占》
蕎麥花繁吹蜜香,風底禾黍見牛羊。村村酒熟傳簫鼓,帝力何知自樂康。
按:此詩錄自清人屠楷纂《雍正涇陽縣志》卷八。[15]451王康朝生平略見《涇陽縣志》卷五:“王康朝,字公起,河南人。大觀初為云陽宰,宣和間承節(jié)郎兼孟店鎮(zhèn)酒稅。”[15] 188此詩題為“孟店道中口占”, 當作于王康朝兼任孟店鎮(zhèn)酒稅之時,亦即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間。另據(jù)2012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的王康朝所撰《宋故張夫人墓志銘并序》(此文《全宋文》未收),題下署“通仕郎耀州云陽縣令王康朝撰并書”[16],可知王康朝任云陽縣令時的寄祿官階為通仕郎,可據(jù)以補充其仕履。
4.王公彥《謁順德祠》
白云祠枕亂山青,一籠寒泉萬谷聲。山若未平泉不竭,夫人常得孝為名。
按:此詩錄自張新會纂《民國續(xù)修博山縣志》卷十四。[17]王公彥號梓桐山叟,這是《博山縣志》在他名下加的簡注,梓桐山在淄川縣東,或許王氏隱居其中,故取以為號。
5.繆瀚《扈從至潤州過招隱寺》
烽煙擾擾障中原,剩水殘山此尚存。萬木蕭條風色改,一天慘淡日光昏。鸝知有恨門必無語,虎伏何年狂又奔。東顧遼陽嗟不見,滿襟淚灑暗聲吞。
按:此詩錄自清人繆潛《招隱山志》卷六[18],繆瀚生平詳情已不可考,《招隱山志》僅著錄其字子玉,臨安人。繆幸龍《江陰東興繆氏家集》附錄三亦收錄該詩[19],并據(jù)《民國金山志》卷八輯得繆瀚另一首佚詩《扈從至潤州過金山》,與這首《過招隱寺》同為靖康之變以后渴望收復中原的作品。
6.陳壽《剡雪舟亭》
萬壑無聲玉漲沙,就中人物最炎華。一篙興動山陰夜,千古風流閬苑家。蓬底有春傾竹葉,岸頭無路問梅花。末流多少迷津者,猶向狂瀾理客槎。
按:此詩錄自明人宋奎光纂《崇禎寧??h志》卷十一。[20]《崇禎寧??h志》于陳壽名下僅注其字應嵩,寧海人,尚不足以得其生平大概。清初萬斯同《宋季忠義錄》卷十三的《陳壽傳》提供了較為具體的資料:“陳壽,字應嵩,寧海人,太學生。宋亡,自謂逸民,不仕。時黃文憲公輩屢薦于元,皆不就。卒后以子貴,贈修撰。其子以非父志,辭謝。后謚文貞處士?!盵21]可見陳氏是一位有民族氣節(jié)的宋遺民,本詩末句就很能彰顯他的狷介之氣。
五、作者考訂三例
《全宋詩》在考證作者方面,參考了眾多文獻材料,大多有據(jù)可憑。但也存在作者小傳信息不全和作者可考而標為無名氏的情況,可據(jù)相關(guān)文獻加以增補。茲舉三例以說明:
1.魯百能
魯百能,一作伯能,安吉(今屬浙江)人。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徽宗大觀初通判慶源州。歷知虔州。有文集三百余卷,已佚?!赌纤螘肪砹袀?。
按:以上為《全宋詩》卷一一五○魯百能小傳[1] 12985,于其仕履、文集均言之較詳,但未錄其表字。今考清人張塤《張氏吉金貞石錄》卷三錄魯百能《留題遠愛亭》一首:
溪南一帶列千家,高下樓臺傍水斜。天闊亂鴻橫晚照,煙輕白鳥戲晴沙。波光瑩澈涵山影,秋色澄清鑒物華。僧倚上方云繞檻,市聲昏曉自喧嘩。[22]
按《全宋詩》共收魯百能詩二首[1] 12985-12986,未輯此首。詩后注曰:“辛卯八月二十八日,行部至扶風登此亭,吳興魯百能懋成題?!睋?jù)此,知魯百能字懋成,可補《全宋詩》之闕。
2.秦元似
《全宋詩》卷三七七八錄秦元似詩一首[1] 45595,但未作秦元似小傳,當是文獻無征之故。今考清人李圖《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二十四《金石考二》錄秦元似《大澤山》一首:
紛紛塵事亂如蓬,終日山頭興未窮。暑氣拂天人喘吁,碧巖泉畔濯清風。[23]
此詩為《全宋詩》所失收。詩后注曰:“政和壬辰五月五日長安秦元似書。”可知秦元似為長安人,活動于宋徽宗政和年間,可據(jù)以補其籍貫、時代。
3.無名氏《和郭使君韻》
郭侯凜凜氣橫秋,管領(lǐng)江山作勝游。痛飲不知烏景墜,清歌更覺鳥聲幽。誦君崖畔神仙句,淡我胸中浩蕩愁。萬里相逢更相失,他年卜筑更歸休。
按:此詩見《全宋詩》卷三七七九[1] 45618,引錄出處為《道光巴州志》卷八。今考巴中石窟第九十四窟下方有陰刻南宋趙善期詩一首[24],即此詩。可知本詩作者實為趙善期,不可定為無名氏。《全宋詩》卷二六六○錄趙善期詩一首[1] 31192,未輯此首,經(jīng)此考證,可將此詩移歸趙善期名下。
以上二十則隨札,既有對《全宋詩》已收錄詩歌的字、句、全文的校補,也有對該書未收錄作者及作品的補遺,還考索了某些與作者相關(guān)的問題,卻無一例外地圍繞宋詩文獻展開,希望可以對宋詩文獻的整理和完善小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 姚遠翿.華岳志[M]//中國山水志叢刊·山志(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551.
[3] 陳昌言.乾隆寧州志[M].乾隆二年(1737)百尺樓刻本.
[4] 呂耀斗.光緒丹徒縣志[M]//中國府縣志輯·江蘇府縣志輯(第3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55.
[5] 楊棨.京口山水志[M]//中國山水志叢刊·山志(第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318.
[6] 陶宗儀.說郛[M]//筆記小說大觀(第25編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1962:1317.
[7] 康弘祥.康熙鄠縣志[M]//陜西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76.
[8] 袁明英.泰山石刻: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7:1087.
[9] 林表民.天臺集[M]//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4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6886.
[10] 黃仲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43.
[11] 劉名芳.五山全志[M]//中國山水志叢刊·山志(第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435.
[12] 季念詒.通州直隸府志[M].日本早稻田大學藏光緒二年(1876)刊本.
[13] 邵承照.光緒肥城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6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4.
[14] 吳禎.嘉靖河州志[M].嘉靖二十五年(1546)刊本.
[15] 屠楷.雍正涇陽縣志[M]//陜西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16] 趙力光.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續(xù)編[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4:718.
[17] 張新會.民國續(xù)修博山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4:522.
[18] 繆潛.招隱山志[M]//中國山水志叢刊·山志(第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168.
[19] 繆幸龍.江陰東興繆氏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032.
[20] 宋奎光.崇禎寧海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0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1010.
[21] 萬斯同.宋季忠義錄[M]//叢書集成續(xù)編:第25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169.
[22] 張塤.張氏吉金貞石錄[M]//歷代碑志叢書:第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100.
[23] 李圖.道光重修平度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4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4:332.
[24] 程崇勛.巴中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118.
責任編輯:夏暢蘭
Reading Notes on Poems of Song Dynasty
L Guannan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Poems of Song Dynasty contains nearly all the poems in Song Dynasty and has great value in studying the Song poem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aspects worth studying in a deeper stage, such as adding the different words, replenishing the lost words, making the poem complete, adding the lost authors and their poems, mak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uthors more particular, all of which can be achieved by local chronicles.
Key word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Poems of Song Dynasty; different words; incomplete phases; replenishing; recol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