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干
老友從黃山來,見我愛喝茶,遂贈我一罐黃山毛峰和一只玻璃杯,并教我品茶賞茶養(yǎng)杯。
老友說,用玻璃杯的好處,在于不改變茶的質(zhì)量,又不失為品茶賞茶之便利。經(jīng)老友開蒙,從此我泡茶,不用磁化杯,不用鋁合金或不銹鋼杯,更不用陶瓷杯,僅用透明的玻璃杯。
品茶賞茶,得從泡茶開始。一壺滾燙的開水,一只玻璃杯,一撮明前茶或雨前茶,往杯中一放,將開水沖入,葉在杯中翻了個跟斗,從半卷的深褐色的夢中漸漸醒來。一會兒工夫,水變綠,由淺入深,輕晃一下,綠波含送。那是一種極清純濃郁的綠韻,恐怕再高明的畫家,也難以調(diào)和這天賜的色調(diào)。
茶在青磚灰瓦白墻的映襯下,如一片濃縮的綠洲,誕生在房間里??粗潜瓔擅牡奶斓鼐`,在水中沉沉浮浮,我的心也隨綠波被浸染上濃郁的脆意,凄惶惶地看著茶,讓人舍不得飲咽,生怕舌尖玷污了清譽和靈氣。
購茶時看不明白的葉片大小、肥瘦、枯榮,制作的火候、老嫩、焦鮮,沖泡時,透過玻璃杯一覽無余。
給茶續(xù)水的次數(shù)和色澤的濃淡,因采摘季節(jié)早晚不同而異。明前茶三道水,綠意漸去;雨后茶經(jīng)過雨水洗禮,則要持久得多。故我以為,茶,還是等“成熟”了再采摘、享用為佳,既不損它的筋脈,也不毀它的嬌容。嫩茶雖色澤綠純,但不經(jīng)泡,壽命短;而“成熟”的茶經(jīng)泡,可色澤稍微渾黃,但喝起來滋味濃烈、厚實回甘生津。
透過玻璃杯,綠茶比紅茶、黑茶耐看。不過觀茶清不清心,靠的是飲茶人的心情。林清玄先生曾說過:“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的確,茶是有靈性的,更是通人性的,以怎樣的心情面對,就會得到怎樣的滋味。面對一杯無論是黃山毛峰、西湖龍井,或是信陽毛尖、六安瓜片,還是蘇州碧螺春,只需放下彷徨的心緒,讓它徜徉在淡定里;抹掉浮華的表面,讓它擱淺在歲月中;不消極避世,敢于直面人生,不憂傷孤寂,讓它樂觀豁達。俗世的喧嚷,在斟酌之間就溫潤起來。此時若適時呷口熱茶下肚,那種湯清澈碧,綠嫩嬌柔,讓你暖意在肺腑間沁散,精神逆著熱流上揚,心與草木一樣,就清靜了。
茶的本性是吸吶無塵之水,從沸騰到溫和,從喧囂到平靜,這恰如品茶賞茶者的人生。青年時,像剛沖的茶。翻騰跳躍,橫沖直撞,找不到方向,心也無處安置,夢想因為過度濃烈而顯得有些虛空;中年時,如泡好的茶。幾番掙扎,幾度沉浮,撇掉了莽撞,留下了踏實。即便肩上的責任重大、承擔的很多,也能從容自若;老年時,似經(jīng)過多次續(xù)水、喝透喝淡的茶。安穩(wěn)和煦,無波無瀾。塵埃落定之后,一顆心守住了杯盞之地,無念無爭,人就在簡單中活得自在、逍遙。
當我看到一杯茶的沖泡過程,像風干的過往,有一番熨帖的暖意。在裊裊的茶香中,品來品去,最終發(fā)現(xiàn)其實品賞的不是茶,而是自己的無塵年華。
此中妙處,唯識茶者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