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夢添
有些人受一點痛,便“哇”的一聲哭出來,或許這是本能使然,但這過于脆弱了吧?也有的人會在經(jīng)歷痛之后,變得善言、啰唆,急于表達對疼痛的感悟。但當一個人本身的閱歷無法支撐起他的思維時,那些“箴言”“雞湯”多半是注了水的。
我認為,人生在世,應(yīng)當痛而不言。
痛而不言,是一種自我教育。這種教育促使人在苦痛之后放下一個本能的自我,成為一個面對未來的自我。人生在世怎會不經(jīng)歷痛呢?既然痛在所難免,就看我們?nèi)绾螒?yīng)對了。每一個嬰兒來到世上的第一件事便是啼哭,但當他慢慢長大,對于苦痛的反應(yīng)會減弱,這是因為人性在逐漸成長,人掌控了本能。所有的教育都是希望后天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人性,促進成長和成熟。痛而不言,是一種可貴的沉默,它使人含蓄、成熟和堅強。
痛而不言,體現(xiàn)了堅強的精神。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跌倒了,大人會說:“別哭,堅強點!”于是我默默地爬起來。實際上大人是在教育我、引導(dǎo)我,要節(jié)約力量,專注于繼續(xù)走下去。許多人不能堅持自己最初的理想,無數(shù)的苦痛消磨掉進取的銳氣,使朝氣的心變得麻木。但一個痛而不言的人往往能堅持著向理想靠近。因為每一次經(jīng)歷苦痛后,這些磨煉便成為他努力的“肥料”,使他更好地向著理想生長。這些毅力和堅持都來自他內(nèi)心的沉默,雖然他不說出來,但心中積累的堅持足夠攀上高峰。
痛而不言,需要強大的精神信仰。我看過一則腦筋急轉(zhuǎn)彎:如果世上的痛分十二等,第一等是蚊子的“親吻”,第十二等是母親分娩的陣痛,那么第十三等的痛會是怎樣的?答案是輕松而又詼諧的——母親分娩時被蚊子咬了一口。假如沒有對新生命的期待,很難將巨大的疼痛化為“蚊子之吻”的輕松。痛而不言,需要的是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俄國白銀時代大詩人巴爾蒙特說:“我來到人間,是為了看看陽光。”是的,痛而不言是一種珍貴的品質(zhì),我們在一次次疼痛中成長,微笑著去看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