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網絡上熱傳的“佛系青年”,被很多人看作是對有些年輕人遇事冷漠、消極等待的態(tài)度的一種諷刺,仿佛是給這些年輕人戴上一頂碌碌無為、隨遇而安的帽子,這是對他們真實的評價嗎?
林昂和劉曦是大學同學,畢業(yè)后一同進了這家公司,如今劉曦已經晉升到了管理層,林昂還在“原地踏步”。林昂常常抱怨每次升職加薪都沒他的份兒,劉曦聽不下去了,問他:“如果你是老板,會為你這樣的員工升職加薪嗎?” 林昂只是不以為然地笑笑:“你懂什么,我這叫‘佛系?!?/p>
縱觀林昂這幾年的工作態(tài)度:從不主動加班,但是對于加班的要求從來不會拒絕;雖然可以按時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但是不會將創(chuàng)意和想法放進工作中;看似規(guī)規(guī)矩矩但一直在游離徘徊,從來不會積極主動去要求自己。
然而,以不爭不搶、無悲無喜的態(tài)度來對待工作,真的是“佛系”還是為自己不努力、不上進找借口呢?
所以“佛系”一詞的流行不免也引起了部分人的擔憂。2017年,最后一批90后也已成年,部分90后開始在職場中初露鋒芒。從學校進入社會,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激烈的競爭都讓他們備感壓力,難免產生迷茫、焦慮以及自我懷疑的情緒。于是有些人自詡為“佛系青年”,以此躲避現實的困擾,用“佛系”來掩蓋自己不努力、不奮進的事實。
其實,“佛系青年”不應該是一個負面形象。按照網絡上對其的解釋,這個詞反映了一些年輕人不爭不搶、隨性豁達的個性,又反映出年輕一代對待自己身處如今高壓狀態(tài)下的社會生活的一種自嘲與無奈。
對“佛系”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些“不焦躁、不執(zhí)著、不強求”的態(tài)度,可以將其看成一種與人為善,與萬物言和的態(tài)度,在于不斷的精簡,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內耗,趨于和諧的過程。很多年輕人表面無所謂,但暗地都在使勁,雖然有壓力和些許消極情緒,但同時也充滿動力,因為有值得努力奮斗的未來。
“佛系”的生活態(tài)度或許會給我們艱難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然而必須守住一條:總得有走心的地方。年輕的一代對待生活瑣事可以無所謂,但談戀愛不可不走心,工作不可不上心,待人不可不真心,偶爾很“佛系”,關鍵時候要努力。如果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那只能淹沒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古語有云:不從容,人生太急;太從容,生命浪費,其要在度。終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輕輕松松、敲鑼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實現不了。作為“佛系青年”而言,如果你開始感到安逸,那么是時候改變自己了。問問自己期望的到底是什么?一旦擁有清晰的目標后,便會充滿動力。如果沒有辦法一時間做出大的改變,那就從一些小變化開始,換一個視角來看待生活。當你開始從這些小改變中找到樂趣時,大的改變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的日程表中。
所以要“佛系”口中說,夢想心中留。可以是曠達的態(tài)度,但絕不能成為懶惰的借口。
佛系一詞的“前世今生”
“佛系”與佛教沒有任何關系。該詞匯最早來源于日本,日本媒體曾把喜歡獨自待著,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不想在談戀愛上浪費時間的男性稱為“佛系男子”。隨后,“佛系追星”一詞在網絡上迅速流行開來,隨著網絡上流傳的一篇《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文章的火熱,“佛系”一詞迅速蔓延開來,衍生出了系列“佛系”概念。
佛系員工:看破辦公室“紅塵俗事”,能夠安然面對職場上的風風雨雨,以一種仿佛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笑看一切。工作幾年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是:保持情緒穩(wěn)定。
佛系朋友圈:心情好就隨手點贊,給出“愛的鼓勵”,看到喜歡的文章直接轉發(fā),不發(fā)表文字和感想,本著“你我的人生,本就沒什么交集”的心態(tài)。
佛系買家:網上購物時,能不和賣家交流就不交流,自己看商品介紹自助購物。到手后發(fā)現不合適也懶得退貨,能湊合用就行。從不理會好評返現紙條,基本不寫評價。
佛系戀人:喜歡不溫不火的愛情,能獨立解決的困難絕不求助,本著不作、不矯情、不強求、懶得吵架的原則相處,他們的語錄是:人生就像一場戲,你我有緣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