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芳,許善戰(zhàn)
(臺州恩澤醫(y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yī)院,浙江 臺州 318000)
白塞氏?。˙ehcet’s disease,BD)又稱貝赫切特病,是一種以反復發(fā)作的口腔及外生殖器潰瘍、眼病三聯(lián)征為特征,累及多器官系統(tǒng)的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無特異性,易誤診。本院收治1例以發(fā)熱、皮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白塞氏病,報道如下。
患者 男,39歲,因“發(fā)熱伴皮疹3天”于2016年7月11日在本院住院治療。3天前突發(fā)高熱,稽留熱為主,體溫最高39.5℃,使用退熱藥后體溫下降,稍畏寒,無寒戰(zhàn),雙下肢見淡紅色皮疹,無瘙癢、疼痛,口腔、陰囊部多發(fā)潰瘍伴疼痛。既往史:5年前患“腦干腦炎”,使用強的松治療近1年,2年前因“股骨頭壞死”接受手術治療。查體:T 37.6℃,BP 102/56mmHg,雙下肢紅色皮疹,大小不等,稍高出皮面,壓之褪色,其他部位無皮疹,口腔、陰囊部多發(fā)潰瘍,針刺試驗陰性。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5.1×109/L[正常值(4~10)×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81.6%(正常值 43%~76%),C反應蛋白 130mg/L(正常值 0~4mg/L),ESR 20mm/h(正常值 0~15mm/h),PCT 0.29ng/mL (正常值<0.05ng/mL); 抗核抗體(AN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抗內皮細胞抗體 (AECA)、 免疫球蛋白、C3、C4、2 次血培養(yǎng)、胸片、心超、心電圖均未見明顯異常。初步診斷:感染性發(fā)熱。予頭孢替安針1.0g,每12小時1次靜脈滴注治療3天后體溫未退,癥狀無緩解。追溯病史,患者既往反復出現(xiàn)口腔、生殖器潰瘍,伴視力下降,考慮白塞氏病可能。改予甲強龍40mg/d治療后體溫下降,皮疹消退。后行右下肢皮膚(皮疹處)活檢,病理診斷:(右下肢)鱗狀上皮增生伴表面角化過度,真皮內血管增生,血管周圍炎細胞浸潤(圖1);眼部無明顯異常。最終診斷為白塞氏病。出院后繼續(xù)甲強龍20mg/d治療,10天后門診隨訪,發(fā)熱、皮疹、潰瘍完全緩解,無反復。
圖1 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HE×200)
白塞氏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tǒng)、消化道、關節(jié)等部位,一般預后良好。本病好發(fā)于16~40歲,男性血管、神經系統(tǒng)以及眼部受累較女性多,且病情更重[1]。其基本病理改變?yōu)檠苤車装Y,可累及任何類型的血管[2]。
對比白塞氏病診斷標準[3],本例雖針刺試驗陰性,且未見眼部病變,但有典型的反復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史,皮膚見痤瘡樣皮疹,皮疹處活檢提示血管周圍炎,結合上述臨床資料可診斷為白塞氏病。本例以發(fā)熱、皮疹、口腔和生殖器潰瘍?yōu)橥怀霰憩F(xiàn),無其他系統(tǒng)受累依據,需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鑒別,從皮疹形態(tài)分析,本例表現(xiàn)為雙下肢痤瘡樣皮疹,而SLE典型皮損為面部蝶形紅斑,且本例ANA、ANCA、AECA等自身抗體均陰性,補體系統(tǒng)無異常,皮膚病理未見免疫復合物沉積,亦可幫助鑒別。此外本例入院體溫呈稽留熱,伴CRP、PCT等炎性指標增高,誤診為感染性發(fā)熱,但抗感染后癥狀不能緩解,最終通過結合病史、局部活檢證實。
治療上,本病尚無公認的有效根治辦法,易復發(fā),除一般治療及局部治療外,全身的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沙利度胺、氨苯砜、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等[1]。其中糖皮質激素是白塞氏病治療的常用藥物,一般急性起病或多器官受累時常大劑量用藥,亞急性起病或病情較輕者劑量可相應減少[4-5]。本例使用甲基強的松龍40mg/d治療,治療后發(fā)熱、皮疹等癥狀緩解,療效滿意。出院后需門診持續(xù)隨訪,密切關注病情,預防疾病反復以及調整用藥,避免激素長期應用的不良反應。
[1]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1白塞病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6):345
[2] 傅麒寧,宋小軍,鄭月宏.系統(tǒng)性血管炎繼發(fā)動脈瘤的診治.心肺血管病雜志,2013,32(4):526
[3] Bradbury AW,Milne AA,Murie JA.Surgical aspects of Behcet's disease.Br J Surg,1994,81:1712
[4] Pipitone N,Olivier II,Cantini F,et al.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ofAdamantiade Behcet's disease.Curr Opin Rheumatol,2006,18(5):3
[5] Barnes CG.Treatment of Behcet's syndrome.Rheumatology(Ox-ford),2006,45(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