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
您好!我父親去世的早,母親為我們辛苦了大半輩子,退休后幫我們帶孩子。如今60多歲的人了。兩個月前,我們請了保姆照顧孩子照顧家,為的就是讓母親清閑清閑??蓻]想到的是,母親卻迷上了撿拾垃圾。其實,母親有退休金,不缺錢花,我們工作都不錯,家里經濟條件還可以。我覺得母親撿拾垃圾很沒面子,多次勸阻母親也不管用。每天我下班回來,都看到母親在整理那些垃圾。母親隔三差五的還自己去垃圾站賣掉,回來高興地告訴我今天又賣了多少錢。
那天,我從外面回來,看見母親正在小區(qū)的垃圾箱翻檢垃圾。我趕緊過去讓母親回家,可母親就是不聽勸,說什么也不肯走。我越說越有氣,氣頭上還和母親吵了一架。后來,因為怕我生氣,母親變成偷偷撿拾垃圾了。我真不明白,母親為什么這么喜歡撿拾垃圾?
讀者 張嵐
張嵐讀者:
你好!
拾荒因為“心荒”
來信說的這種老人喜歡撿拾垃圾的情況,還真是挺有普遍性。人們把撿拾垃圾叫做拾荒。通常的拾荒,往往是為了貼補現實的物質生活所需,補償荒蕪的生活狀況。但是,很多老人拾荒并不是出于現實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心理的需要。就是說,很多老人拾荒是因為“心荒”,他們拾荒實際上是為了排解“心荒”。用專業(yè)的話說,這些老人的拾荒行為,往往是心理補償情結使然。也就是說,這些老人是因為心理需要不滿足,而通過撿拾垃圾讓不滿足的心理缺失得到替代性的補償??傊?,雖說每個老人的具體情況可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肯定都存在著某種心理缺失,而通過撿垃圾這種行為來進行心理補償,來獲得心理滿足。
那么,老人撿拾垃圾可以補償哪些心理缺失呢?
一是補償價值感的缺失。每個老人都曾經年富力強,曾經對社會和家庭都做出過許多貢獻,但是,隨著逐漸衰老,會越來越感到自己是沒用的人了。這種自我價值感的喪失,是很難接受的,甚至是很可怕的。怎樣讓自我價值感得到補償?迷茫中老人發(fā)現了,拾荒可以重新讓自己感受到存在的價值,體驗到自己的存在感。也許垃圾賣不了幾個錢,但那是自己價值的象征,能讓自己感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至于有些老人撿拾垃圾是為了環(huán)保等,就更是補償自我價值感的積極選擇了。
二是補償控制感的缺失。人和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受到客觀世界影響的同時,還會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因而,人活在世上,絕不是被動的存在,而是主動的存在。就是說,人都能影響周圍的生活,進而影響客觀的物質世界。這就是所謂的控制感。然而,人隨著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的事情越來越多,漸漸感到對生活越來越無可奈何,漸漸感到對周圍的事物越來越失去控制力。這會使老人產生焦慮和恐懼。而在撿拾和整理垃圾的過程中,老人感到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自己還可以做主,自己還可以影響生活,從而補償了缺失的控制感和成就感。
三是補償安全感的缺失。人到老年,不安全感會相伴而生。對許多老人來說,晚年生活是陌生的,是充滿挑戰(zhàn)的,是需要重新適應的。這,會讓老人感到焦慮和不安。而子女陪老人的時間越來越少,讓老人感到枯燥、孤獨和空虛,也增加了內心的不安。另外,我國現階段的老人,對曾經苦日子的記憶,讓他們內心深處不知不覺有一種隱憂。再有,對疾病、死亡的恐懼,也會增加老人的不安。缺少安全感怎么辦?撿拾垃圾,讓老人忙碌起來,填充了時間,充實了生活,也增進了人際交往,從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于是,內心多了幾分安寧和踏實,讓安全感得到了補償。
此外,有少數老人撿拾垃圾是因為病態(tài)心理。比如,失智會有各種伴發(fā)癥狀,其中之一就是撿拾垃圾。這就需要及時發(fā)現和診治了。但是,必須說明的是,絕大多數老人撿拾垃圾的行為,是心理年齡特征的表現,不能說是病態(tài)。
換位思考 善意引導
面對老人喜歡撿拾垃圾的問題,需要子女和老人兩代人共同來應對。
首先是作為子女需要正確對待。
一是深入理解。對老人撿拾垃圾的行為,子女最需要的是深入理解,理解老人撿拾垃圾行為背后的補償心理情結,不要簡單否定和排斥,不要一味抱怨和斥責,更不要強硬粗暴地盲目阻止。這就是說,對老人撿拾垃圾的行為,不要輕率地當成壞事,更不要當成丟面子的事。作為子女,應該學會心理換位,讓自己站在老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的體諒老人撿拾垃圾背后的種種心理需求。
二是恰當應對。理解了老人撿拾垃圾的種種心理需求,子女就可以對癥下藥因勢利導,采取相應的迂回應對策略。比如,可以引導老人豐富生活內容,可以幫助老人發(fā)展興趣愛好,可以抽出時間多陪陪老人,可以有意安排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這樣,可以讓老人的心理缺失得到補償,也就不知不覺間淡化了老人撿拾垃圾的行為,甚至讓撿拾垃圾的行為不禁而止。但是,如果老人撿拾垃圾的行為不能消除,子女也不能盲目阻止,而要正面應對,在理解關懷的前提下,引導和幫助老人注意衛(wèi)生和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危害,也就可以順其自然了。如果老人撿拾垃圾是因為病態(tài)心理,就需要及時陪老人尋求專業(yè)心理幫助了。
培養(yǎng)興趣 自我調解
再有老人也需要主動調節(jié)。
一是豐富生活。作為老人,自己也要學會主動自我心理調節(jié)。重要的是拓展生活空間,培養(yǎng)生活情趣,豐富生活內容。退休了,年老了,要主動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繼續(xù)自己的專業(yè),探索自己的潛能,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豐富自己的生活。比如,為一個菜譜精心研究,為一個花種深入探索,都可以讓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二是恰當安排。前面說過,撿拾垃圾不是壞事,更不是丟人的事。如果哪位老人覺得撿拾垃圾,能補償自己的心理缺失,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自然可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不必強求放棄。但是,自己應該作出妥善的安排,比如時間問題,比如衛(wèi)生問題,比如安全問題,這樣,既滿足了自己心理需求,也不給別人增加負擔。
三是順應自然。退休了,年老了,體衰了,不再年富力強了,孤獨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外面的世界越來越不需要我們了,這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應該做好心理準備,順應自然,回到我們的內心,尋找心靈的價值,當好心靈的主宰,回歸心靈的安寧。如此,我們也就不再心慌,也就獲得了真正的心靈滿足,又何必非要在拾荒中來尋求心理需求的補償呢?
希望我們的交流對你有所幫助。建議你在自我調整的前提下,與母親交流交流,來引導母親主動地自我調整。
心理咨詢師 馬志國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