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劉天亮
趕在7月議會補選之前,澳大利亞參議院6月28日正式通過“間諜和外國干涉”以及“外國影響透明度計劃”兩個法案。在經(jīng)歷長時間的爭議后,澳最終把“反對外國干涉”的國家安全關(guān)切落到立法層面。
澳大利亞的反外國干涉法不僅包括剛通過的上述兩個法案,還有一項“禁止外國政治捐獻”法案。據(jù)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后一法案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通過。這一攬子的反對外國干涉立法,被澳大利亞視為“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家反情報框架最重要的改革”。
從去年底澳總理特恩布爾提請對外國干涉進行立法時,這三個法案就被當成一個體系來設計。它們指向三個不同層面:禁止外國政治捐獻,是防止國外勢力通過民主選舉干涉澳內(nèi)政;間諜和外國干涉法案,針對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危害國家安全和商業(yè)機密的行為,但范圍較以往有所擴大;外國影響透明度計劃,旨在使外國對澳政治的影響更加透明,凡是代表外國政府和外國利益的組織機構(gòu)和個人必須公開其行為,并在公開注冊的名單上登記。
目前已通過的兩部法案細節(jié)尚未公開,但從議會辯論和媒體報道看,有兩個明顯特點。首先是覆蓋面廣。據(jù)報道,新法案增加38起新的犯罪記錄,包括代表外國政府竊取商業(yè)秘密,也拓寬了間諜活動等現(xiàn)有犯罪的定義。幾乎所有外國機構(gòu)和組織都可能要登記,具有國際利益或資金的教會、慈善組織和人權(quán)組織也不例外。其次是懲罰十分嚴厲。記者擁有機密信息哪怕沒有公開,也不能免予起訴。代表外國政府游說本身并不違法,但沒有登記將被追究刑事責任。有報道說,未經(jīng)登記的游說行為,一旦被認為代表外國政府和外國利益,將面臨最高7年的刑事處罰。
如此嚴厲的反外國干涉法,在一些關(guān)鍵問題和執(zhí)行層面上卻有含糊不清的地方。比如,“外國影響透明度計劃”把游說行為登記視為是否違法的依據(jù),但誰需要登記卻無明確司法解釋,只能由企業(yè)、組織或個人自己判斷。此外,有評論稱,新法賦予總檢察長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quán),他可以不經(jīng)過任何程序單方面宣布誰是外國政府“代理人”。
澳大利亞自由黨和反對黨工黨均贊成新通過的反外國干涉法,但綠黨和一些中立人士批評法案的通過過于匆忙,他們擔憂該立法影響言論自由、基于公共利益的新聞以及非暴力抗議。
從法律上看,澳大利亞的反外國干涉法并不針對任何國家,但輿論普遍認為此舉有針對中國之嫌。澳總理特恩布爾一開始就拿中國的政治影響作為立法的理由。而在法案討論過程中,中國經(jīng)常被當成假想敵,一些中國公司和商人還被澳媒當成外國影響或間諜活動的例證,盡管這些說法缺少事實依據(jù)。
在澳政客不負責任的表態(tài)和澳媒的推波助瀾下,中澳關(guān)系陷入困境。之后,特恩布爾政府一再澄清,此法案與中國無關(guān)。然而,這種說法似乎未能說服外界。英國廣播公司28日稱,澳在與華關(guān)系的緊張中通過反外國干涉法。當天在法案通過前,澳貿(mào)易部長喬博在堪培拉再次表示,反外國干涉法并非針對中國。路透社評論說,不斷擴大的外交爭端已令澳酒業(yè)對華出口受到影響。該國的養(yǎng)牛戶和柑橘種植者也害怕成為受害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