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易堂九子文學創(chuàng)作之研究綜述

      2018-06-29 08:26方健霖
      文教資料 2018年5期
      關鍵詞:散文詩歌

      方健霖

      摘 要: 學術界對易堂九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魏”中的魏禧,隨著地域文化研究的升溫,易堂九子逐漸被人們了解。作為明末清初的文人集團,九子除了以氣節(jié)著稱之外,詩文也別具特色,近些年學者們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促進易堂九子研究向深度和廣度邁進,發(fā)掘地域文化,有必要對易堂九子的文學研究狀況予以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 易堂九子 詩歌 散文

      易堂九子在近些年獲得較大的關注,取得了一些成績,首先是學術會議的召開,催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研究熱潮。如2014年12月,易堂九子學術研討會在寧都舉行,全國各地專家學者90余人參會,共收到論文41篇。其次,一些博士、碩士研究生論文將易堂九子作為研究對象,為易堂九子的研究積蓄了力量,如張雯《曾燦詩歌研究》、張小平《魏禧思想交游考論》等學位論文便將易堂九子作為考察對象。歸納起來,學術界對易堂九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九子生平經(jīng)歷、交游等情況的研究;二是九子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關于易堂九子的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專著有10多本,如戴存仁,邱國坤《易堂九子散文選注》和邱國坤的《易堂九子年譜》這兩本書,為易堂九子的研究提供了動力,其散文選注共選論文83篇,重點突出魏禧,次則彭士望,其余諸子酌量選取,選文力求能反映九子愛國主義的風格、特點等。馬將偉的《易堂九子研究》首次對易堂九子加以宏觀描述、重點開掘,全書分為五章,一是易堂文人群體之形成;二是易堂九子生存狀態(tài)之考察;三是易堂師友錄;四是易堂學術與易堂文風;五是易堂詩學與詩風[1]。將九子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有學位論文2篇,期刊論文19篇。關于魏禧的研究期刊論文71篇,學位論文19篇,魏際瑞期刊論文8篇,學位論文1篇,曾燦期刊論文5篇,學位論文2篇。彭士望期刊論文3篇,學位論文1篇。林時益期刊論文1篇。與同時代其他作為研究對象的文人相比,易堂九子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學者們對易堂九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情況進行整理,以供學人參考。但因本人才疏學淺,尚有諸多不足之處,敬請廣大師友批評指正。

      一、易堂九子散文創(chuàng)作的研究

      九子的散文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譽,九子中以文著稱者是寧都三魏。戴存仁的《清初易堂九子的文論及其散文》一文,將其散文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分為四類:(1)痛斥空疏虛偽的理學,倡導經(jīng)世致用之實學;(2)鞭撻明朝寡廉鮮恥的昏官腐吏,贊頌堅貞愛國的忠臣義士;(3)揭露清初的暴慮統(tǒng)治,深切同情饑寒交迫、流離死轉中的人民;(4)抒發(fā)自己亡國之痛、壯志難酬之憤及伺機一展才志的希冀之情[2]。此四點可以說全面概括了九子散文的內(nèi)容。下面分別概述九子散文創(chuàng)作的研究情況:

      1.關于寧都三魏的散文研究,在王利民《寧都三魏研究綜述》中對歷來研究“三魏”的家世生平及版本、文論與詩論、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心態(tài)四方面做了總結。在其古文方面,作者列舉了戴存仁《清初易堂九子的文論及其散文》、肖烽《寧都三魏古文研究》、張云龍《清初散文三家研究》等人的文章,對歷來研究三魏的文學特色、文體、美學風格三方面做了總結,指出《四庫全書總目》中提出的魏禧之文的缺點[3]。

      2.關于彭士望的散文研究:彭士望的散文強調(diào)真實有用,因此學者們大多從這個方向出發(fā)。如朱淋偉《彭士望詩文研究》一文,討論其散文分類。秦良《論彭士望散文》,則是將視角放在其散文的主題,將其散文分為四類:(1)書信散文;(2)傳記散文;(3)序言散文;(4)記敘散文[4]。與此相關的討論,還有秦良《彭士望的文論和散文批評》[5]。

      關于易堂九子散文研究的特點有二:一是成果雖多,但大部分集中于三魏,其他六子的散文研究顯得較為冷清,二是多為綜論,個論中除三魏及彭士望外,其他人的研究較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缺少研究的資料,九子著述頗豐,而能留存于世者甚少,首先是年代久遠,保存不易,其次九子表現(xiàn)出的反清復明的思想,致使部分作品被清廷列為禁書,如《魏氏全集》(即《寧都三魏全集》)、彭士望的文集《彭躬庵集》均因“語多違悖,應請銷毀”[6]遭禁毀之難;二是其他人的文學風格特征不明顯,作為易堂九子中的成員,同處于一個時代,其風格特征具有普遍性、共通點,因此將易堂九子整體詩風、文風作為研究對象時,往往不將其中的某一人單獨討論。即便有的文章對九子單獨闡述,也只是寥寥幾百字。如《寧都縣文史資料第5輯》,此書分別介紹九子的生平及詩文特點,但都沒有展開,也沒有具體談某一文章;還有《江西省人物志》中的清代部分,分別介紹彭士望、李騰蛟等人,但均是大致總結其詩文特點,并未詳細敘述。

      二、易堂九子詩歌創(chuàng)作的研究

      作為文人集團,九子均有詩作留存,總的來說,對易堂九子詩歌的研究與散文比起來,關注的方面要少得多,成果也較少。馬將偉《易堂詩歌的主題取向》將易堂九子的詩歌內(nèi)容歸為三點:一是故君故國之思;二是山水田園之吟;三是游歷羈旅之詠[7]。

      關于易堂九子的山水詩,在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jié)烈詩人山水詩論》第六章中著重探討了“三魏”、彭士望、林時益、曾燦、李騰蛟等人的山水詩,并分別對其山水詩的詩風做了總結[8]。

      由詩的主題內(nèi)容轉向對詩論觀點的研究,馬將偉的《杜詩典范與易堂詩學》中提到其詩歌觀念貫以經(jīng)世的思想,崇尚杜甫的“詩史”精神,這一觀點得到認同,在其專著《易堂九子研究》中的第五章有專門論述。與此相關的討論還有張兵《清初遺民詩群研究》、《客家文化與文學》。下面分別概括對九子詩歌研究的情況:

      1.關于三魏的詩歌研究綜述,在王利民《寧都三魏研究綜述》中雖有涉及,但內(nèi)容不多,只列舉了三篇文章,分別對歷來研究三魏的山水詩風格、魏禧的詩學觀、詩歌主題做了總結。

      2.關于曾燦詩歌的研究情況:鄧之誠先生云:“大約易堂諸人,文學造詣首推禧,次則屬燦?!盵9]由此可見曾燦詩歌地位。關于曾燦詩歌的研究有學位論文1篇,期刊論文3篇。王樂為《“蟪蛄及秋死,木槿向朝榮”——清初曾燦詩歌中的生存之思》,溫世亮,朱薏敏《論明遺民曾燦的詩心歷程》。在張雯的《曾燦詩歌研究》一文中,對曾燦的詩歌內(nèi)容、詩歌體裁、藝術特色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張雯《明清鼎革與曾燦詩歌的創(chuàng)作變化》一文提出曾燦詩歌前后變化,由詩風工妍綽約到趨向于老樸悱惻[10]。

      3.彭士望詩歌研究有周興陸《彭士望的詩集、詩論與詩作》,文章對其詩論做了總結,指出其詩是“志士之詩”。[11]

      三、易堂九子文學思想研究綜述

      關于易堂九子的文學主張及其意義,學者們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發(fā)表了一系列具有影響的論文及專著,并將其文學思想納為以下三點:

      1.真:真切、真情。在鐘俊昆《客家文化與文學》第七章中提到:易堂九子認為天下之道成于真,敗于偽[12],作者列舉九子文章,再三強調(diào)其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交友,辦學,著書,無不體現(xiàn)其真情真意。趙園《易堂尋跡——關于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中,作者以隨筆的形式突出易堂諸人真率、真摯[13]。

      2.實:“積理”與“練識”。漆緒邦主編的《中國散文通史》中:易堂諸子常以實學相標榜[14],周建華《易堂九子的思想內(nèi)核是宋明理學》一文中,作者直接標明其思想內(nèi)核,主張“實學與事功”[15]。在冒懷辛《方以智、易堂九子與理學》一文中,將易堂九子對理學的看法闡述得較為清楚:不全面反對理學,肯定宋末、明末所倡導的民族意識,反對近百年來理學的空虛,不切實際[16]。趙瑞軍《易堂九子與清初學風》分別論述九子的學術觀點和旨趣,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到明清實學興起的原因:清軍入關,朝鼎更替,中心價值觀崩潰,各種學潮泛起,一些懷著“國恥家仇”的明朝遺民開始深刻探索明朝滅亡的原因,尋找治國平世的良策,從而明清實學開始廣泛興起[17]。在探討易堂諸人如何實現(xiàn)經(jīng)世之學這個問題時,趙園《游走與播遷——關于明清之際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分析》中提到:一是落腳于現(xiàn)實,即訪友造士,在行走和播遷之中傳道自己的救世策略;二是沉進歷史,尋找相應的歷史經(jīng)驗[18]。柳春蕊《關于易堂九子立言主體性之考察》中提出:明理適用是易堂立言的宗旨[19]。同樣在其文《論易堂文論思想的學術背景》中提到易堂九子有著強烈的時代意識、問題意識,其“理”,重在“史”理和“變”理[20]。與此相關的討論還有胡迎建的《論清初江西三山學派》、《易堂九子與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自然科學家方以智的易學》、鄭漢明《寧都三魏與易堂九子》等。

      3.法古創(chuàng)新,貴有自我。法古創(chuàng)新是易堂諸人文學不斷保持活力的原因,強調(diào)藝術的自我特色是他們一致的觀點,《論明末崇禎年間皖江散文思想的轉變與影響》一文中作者指出侯方域、易堂九子、黃宗羲共同掀起了清初文壇師法唐宋的思潮[21]。史洪川的《淺析易堂九子文論思想中的“文法”論》中,提到易堂諸人力主眾家、博取經(jīng)史、注重變法[22]。萬陸《易堂九子散文流派論》中作者將九子的散文理論歸納為三點:第一,堅持以生活為源泉;第二,強調(diào)以經(jīng)世為內(nèi)容;第三,在藝術上,雖然將六經(jīng)奉為楷模,但強調(diào)兼取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特色[23]。在《易堂九子與清初文稿》一文中,王檢生同樣提出易堂九子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強調(diào)文章的獨創(chuàng)性[24]。馬將偉《從易堂九子的古文復古理論看清初文章之取徑》指出:易堂諸子所言之法是在得古人作文門徑后,使古人之法變?yōu)椤拔摇敝╗25]。作者曾李安在文章《寧都三魏與易堂九子》中給予其文論極高的評價,與此相關的討論還有柳春蕊《由“神明”到“規(guī)矩”——易堂九子的文法思想》。

      易堂九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有以下特點:就易堂九子的作家研究來說,主要集中在“三魏”,在作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散文研究,詩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其他六子的學術成就及傳奇經(jīng)歷是研究易堂文化不可缺少的,這種不平衡性對發(fā)掘易堂文化極為不利。邱國坤《易堂九子年譜要錄》中提到:有案可稽的易堂九子著作,目前有三十七種之多。九子著作內(nèi)容廣泛,涉及文學、教育、哲學、政治、軍事、歷史、地理、天文、數(shù)學、經(jīng)濟等[26]。由此可見對易堂九子的研究應當向著更全面的方向發(fā)展,易堂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需要更深刻廣泛地挖掘。

      參考文獻:

      [1]馬將偉.易堂九子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戴存仁.清初易堂九子的文論及其散文[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0(2).

      [3]王利民.寧都三魏研究綜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

      [4]秦良.論彭士望散文[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4).

      [5]秦良.彭士望的文論和散文批評[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5).

      [6]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7]馬將偉.易堂詩歌的主題取向[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9(2).

      [8]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jié)烈詩人山水詩論[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246.

      [9]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215.

      [10]張雯.明清鼎革與曾燦詩歌的創(chuàng)作變化[J].金田,2013(4).

      [11]周興陸.彭士望的詩集、詩論與詩作[J].文學遺產(chǎn),2013(4).

      [12]鐘俊昆.客家文化與文學[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11.

      [13]趙園.易堂尋跡——關于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漆緒邦主編.中國散文通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5]周建華.易堂九子的思想內(nèi)核是宋明理學[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2).

      [16]冒懷辛.方以智、易堂九子與理學.[J].中國史研究,1987.(4).

      [17]趙瑞軍.易堂九子與清初學風[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

      [18]趙園.游走與播遷——關于明清之際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分析[J].東南學術,2003.(2).

      [19]柳春蕊.關于易堂九子立言主體性之考察[J].云夢學刊,2015(1).

      [20]柳春蕊.論易堂文論思想的學術背景[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9(6).

      [21]章建文.論明末崇禎年間皖江散文思想的轉變與影響[J].江海學刊,2010(4).

      [22]史洪川.淺析易堂九子文論思想中的“文法”論[J].河南教育,2005(95).

      [23]萬陸.易堂九子散文流派論[J].江西社會科學,1989(5).

      [24]王儉生.易堂九子與清初文稿.[J].南方文物,2003(1).

      [25]馬將偉.從易堂九子的古文復古理論看清初文章之取徑.[J].暨南學報,2009(6).

      [26]邱國坤.易堂九子年譜[M].南昌:江西高教出版社,1990.

      猜你喜歡
      散文詩歌
      散文五章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詩歌是光
      詩歌島·八面來風
      詩歌論
      都匀市| 连州市| 八宿县| 外汇| 文山县| 梅州市| 古丈县| 睢宁县| 花莲市| 安泽县| 普安县| 布拖县| 黄浦区| 甘谷县| 霍山县| 青海省| 乌兰察布市| 亚东县| 巴彦县| 五指山市| 邮箱| 大田县| 阿拉尔市| 彰武县| 潜山县| 宜宾市| 历史| 旅游| 南和县| 宁安市| 卫辉市| 南漳县| 平南县| 竹山县| 全州县| 清镇市| 甘德县| 大厂| 吉林省| 广德县|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