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與新生見面,我只想做一件事:顛覆學生只寄望通過課堂提升高考成績的觀念。
走進教室,面對一雙雙審視而期待的眼神,我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對幼兒園的同學,你還能清晰地記得他們的樣貌和名字的有多少?大家表示不記得了。我故作驚訝:那時候也許你們曾經手拉手一起回家,居然會忘記,可見時間會使清晰的記憶消失,時間是淡化記憶的橡皮擦。
對人尚且如此,對一個詞匯的記憶又將如何?
我隨即問了幾個成語:鷸蚌相爭、流水不腐的下一句分別是什么?前一句有幾個學生能夠回答,后一句兩個班沒有一個人能回答,遑論寫出來了。詞匯也許見過,依然說不出來,沒見過的自是無從說起。
基于此,我告訴學生要閱讀。閱讀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積累語言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見過相同的詞匯,則會加深印象,甚至會揣摩詞匯的大致意義,因為語言環(huán)境對詞匯意義的限制是固定的,見得多了詞匯便能逐步地豐富起來。對詞匯的認知,不能停留于表面,在多次遭遇后,便逐步知道它的意義特點,使用起來就會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用人也是如此,用人所長,揚長避短。打仗也是如此,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當詞匯的積累達到一定的量,你寫文章時就能隨心所欲地調用自己掌握的詞匯表達自己的主張、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便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半自動化和自動化的表達。
二是積累生活經驗。我們其實不缺少刺激,但缺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這不是我們的錯,是“三點一線”即學校、家庭、食堂的環(huán)境造成的。我們想象的空間有限,我們聯(lián)想的彼岸是空白,我們平時對生活的思考幾乎為零,而拿著一篇作文題目卻要硬生生地擠出八百字,要立論、要感悟、要深刻,談何容易!
閱讀名家的作品,就是與名家對話,分享名家的智慧。名家的經驗、名家的情感體驗、名家的思考結晶都會在有意無意間滲透在你的心田,存儲于心靈深處。各方面的生活經驗儲備豐富了,面對一個話題,你就會自然開啟自己儲備的生活寶庫,嫁接各種生活場景,巧用別人的思想精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甚至靈光閃動,引發(fā)新的靈感,于是飽蘸感情的筆墨一瀉汪洋,如有神助,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便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閱讀名家經典,在潛移默化的熏染下,能夠使你胸有丘壑,常常會跳出自己狹小的生活空間,心存高遠,胸懷家國情懷,立足民生社稷,滿懷仁人志士之心,秀口一吐,便恣肆汪洋,器宇軒昂。腹有詩書氣自華,自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寫作豪情。胸無點墨,詞匯貧乏,則會“進亦憂,退亦憂”,憂定思憂,憂何如哉!
三是積累語言的感覺。語感很神奇,掌握了它,學起語言來總是事半功倍。因為語言感覺靈敏,對文段信息的篩選與抓取,對無關痛癢干擾詞句的排除,對關鍵字詞的敏銳提煉與嫁接,對千變萬化、包羅萬象的語言運用試題的應對,都將起到化難為易、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沒有什么比閱讀更能培養(yǎng)語感,這就是閱讀最為顯性的益處。
課堂里的教學只是在鋪設道路,能否走過去,看你是否愿意閱讀,是否愿意前行。路要鋪好,教師帶上路,再送一程,前行多遠則靠學生自己的修為與毅力。
(作者單位:深圳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