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2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是在科技方面追趕,而是玩跨越 中國《科技日報》總編上月的演講引發(fā)軒然大波,他指出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并提及中國在追趕技術強國時面臨的障礙。如果你相信很多媒體的報道,你會覺得中國已在科技上舉世無雙。工程師畢業(yè)生數(shù)量超西方,發(fā)表的科研論文和專利申請數(shù)量更多——類似新聞數(shù)不勝數(shù)。
但這些數(shù)字很少代表科技實力。企業(yè)管理者們說,中國每年300萬科技專業(yè)畢業(yè)生中,有很多人缺乏關鍵的分析和溝通技巧,沒法被雇用。同樣,43萬科研論文中的相當一部分缺乏科研價值。每年140萬專利申請中,很多到頭來被證明不具價值。實際上,中國專利申請中不到20%屬于創(chuàng)新發(fā)明,大部分都是低端設計或實用新型專利。
總之,數(shù)量和質量不是一回事??辞逯袊目萍嫉匚唬粋€更顯著指標是其在國際市場的表現(xiàn)。沒錯,中國出口很多高科技產品,但其中2/3是外國公司生產,中國只是低成本的組裝者。
衡量更廣泛的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的更好指標,是看中國通過知識產權每年從別國獲得多少收入,又為(使用別國)知識產權付出多少費用。2016年中國從授權別國使用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僅獲得10億美元。相比之下,其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為240億美元。而美國去年對外知識產權授權獲得的收益是1280億美元,支出是480億美元。日本知識產權的收益和支出分別是350億美元和180億美元。美國從創(chuàng)新中凈收益800億美元,中國凈支出230億美元。這種差異讓人對兩國之間的相對技術先進性有所了解。
不過,若認為中國打算追趕,可能是錯的。中國不是追趕,而是計劃超越美國及西方經濟體,在眾多新興技術領域獲得全球主導。過去幾年,中國推出在20個高科技領域大幅提升地位的計劃,包括半導體、機器人、航天、高鐵、電動車、制藥以及新材料等。
國際社會的關注點仍在那些老式傳統(tǒng)產業(yè)上。但北京的計劃遠超這些。比如在半導體方面,政府希望中國公司2030年前占領1/3世界市場;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人的目標是國際主導權??梢钥隙ǖ卣f,北京準備不遺余力地實現(xiàn)目標。這一次,中國很有可能成功實現(xiàn)全球科技主導目標,縱然它起步時落后這么遠?!?/p>
(作者湯姆·霍蘭德,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