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オ?
[摘要]核心素養(yǎng)時代強調(diào)課程整合,注重語文能力的提升。那么,課堂教學應該以怎樣的課程觀為導向?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呢?在嘗試將語文與品德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具有悲劇美的課程資源有其特殊性,對課堂教學中德育的實施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可以站在課程融合的角度,從融教材與內(nèi)容、融目標與策略、融學科與生活三個維度,以悲劇美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為切口,進行語文教材中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關鍵詞]語文教材;德育資源;悲劇美;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8)180006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總目標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蓖瑫r,在教學建議中也強調(diào):“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強調(diào)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也提出:“本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nèi)容的緊密結(jié)合?!惫P者從小學第三學段語文教材(人教版)和《品德與社會》(浙教版)教材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著內(nèi)容主題關聯(lián)、內(nèi)在目標一致、學習方式相似等共同之處。
正所謂:“文以載道?!毙W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德育課程資源,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在強調(diào)學科整合的今天,對語文教學資源從課程融合的角度進行適度開發(fā)和有效利用,能夠提高教學質(zhì)量,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融教材與內(nèi)容:對具有悲劇美的德育資源的適度開發(fā)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不同的課文蘊含著不同的德育資源。許多課文中展現(xiàn)了正面美、喜劇美等,小學生往往容易踏進這些美的領域,從而得到道德品質(zhì)的熏陶。然而,教材中還有不少文章體現(xiàn)了悲劇美。筆者認為,悲劇美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德育資源。
何謂悲劇美?悲劇美是相對于喜劇美而言的,就是含有悲劇色彩的文章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美。用魯迅先生的話講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了悲劇的“凈化”作用。他認為:“悲劇喚起悲憫與畏懼之情并使這類情感得到凈化?!闭Z文教材中每一個悲劇的審美對象,無不承載著“凈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劇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夠提高人的品格,鍛煉人的意志。教師合理、有效、機智地去處理這些具有悲劇美的教材,更能讓學生感受到高尚的品德。
那么,什么樣的課文具有悲劇美?在悲劇美中又含有哪些德育資源呢?以下表格對此進行了概括。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具有悲劇美的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不少比例,除以上課文外,如人教版中的《手術臺就是陣地》《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青山處處埋忠骨》《難忘的一課》《凡卡》《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人民服務》《和時間賽跑》等課文都是具有悲劇美兼具德育資源的典型佳作。這些課文有的適合情感教育,如含有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生命等思想的課文;有的適合道德品質(zhì)教育,如含有熱愛勞動、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人生修養(yǎng)等思想的文章;還有的適合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以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課文中的悲劇美與德育資源,通過悲劇美的藝術滲透使學生獲得更全、更真、更立體的體驗,從而達到德育目的。此外,教師還應關注除教科書之外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國內(nèi)外新聞以及生活中具有悲劇美的文章,以充實悲劇美教學的課程資源。
二、融目標與策略:對具有悲劇美的德育資源的優(yōu)化利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進行大膽的嘗試與有益的探索,努力開發(fā)和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那么,如何讓語文教材中的悲劇美資源得到優(yōu)化利用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1.情境中品悟情感——從悲壯的英雄人物身上感知愛國情
良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在悲劇性課文中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年代的差距,學生對革命年代的環(huán)境和人物的內(nèi)心往往不能深入領會。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引導學生品味這些人物的內(nèi)心,體會他們高尚的品德,從英雄人物身上感受那份濃濃的愛國情。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字里行間感天動地,是一篇具有強烈悲劇美的課文。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引導來加深學生對革命烈士的尊重、敬佩之情。教學這一課時,通過補充背景資料以及影視作品、視頻的欣賞等,可以拉近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距離。在梳理課文內(nèi)容之后,教師重點教學“壯烈跳崖”這個部分。通過朗讀指導,進行文本品悟,喚起了學生真摯的情感,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中的情境產(chǎn)生了共鳴,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領略了五位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痛恨敵人、勇于犧牲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遭遇中展開對比——從同齡人的悲慘遭遇中增強生命意識
在具有悲劇美的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不同人物的悲慘遭遇的感悟,進行換位體驗,進而從反面來增強他們對自我生活環(huán)境的熱愛。“和同齡人作比較是孩子們的‘家常便飯?!边@類悲劇美的文章就適合使用比較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剖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后,啟發(fā)學生將人物的遭遇與自己的生活作比較,尤其在和人物所處的悲慘世界進行強烈對比后,體會到現(xiàn)實中自己的生命是多么寶貴,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從而增強他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熱愛之情。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為例,課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典型環(huán)境,講述了衣衫襤褸的小女孩在熱鬧的大年夜在寒冷的大街上赤著腳賣火柴,最終凍死在冰冷的墻角的故事。小女孩在凍死之前,借助火柴看到了那么美好的事物,產(chǎn)生了那么美好的幻想: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家人的團聚以及慈祥的奶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在大年夜小女孩慘不忍睹的遭遇,接著反復品讀五根火柴陸續(xù)劃亮后所產(chǎn)生的美好幻象,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喜氣洋洋、張燈結(jié)彩,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在對比中增強了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
3.榜樣中引領輻射——從榜樣模范身上學習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zhì)
德育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更適合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語文教師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為學生樹立榜樣。榜樣模范在學生的學習和品德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個好的榜樣,一個典型的學習對象對于學生的認知、意識、行為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榜樣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目的。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講述了面對大地震,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jīng)過38個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在大災難面前,故事中的父親令人感動,而年幼的兒子阿曼達同樣令人動容。阿曼達在廢墟中的堅定信念、對同學們的安慰、獲救時先人后己的品質(zhì),無疑是同齡人中的榜樣模范。教學時,不能只從父親的角度讓學生感受父親的偉大,而對阿曼達這樣的教學資源視而不見。我們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學習其身上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zhì)。
4.故事中深入淺出——從生活故事中領悟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
語文教材中存有大量的故事,有些故事的社會背景及人物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認知存在一定的距離。深入淺出地對課文進行針對性的解析,對德育滲透也有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橋》這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形象。當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wěn)、高風亮節(jié)、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故事還有個精彩的插曲,就是老漢憤怒地揪出那個不按規(guī)定,違反紀律的小伙子。而故事最出人意料的是,文章結(jié)局揭示了兩人皆不幸遇難,而被老漢揪出的小伙子正是他的兒子。基于這樣一個故事,通過深入淺出地教學,能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也感悟到一些基本的道德、紀律、規(guī)范的嚴肅性。
三、融學科與生活:對具有悲劇美的德育資源的延伸展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逼渲校皣鴥?nèi)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因此,我們在開發(fā)和利用教材中的悲劇美的同時,還要善于挖掘?qū)W生生活中的悲劇美。受傷、委屈、挨批、打擊、挫折、困難,甚至是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以及耳濡目染、隨處聽聞的悲情事件,這些生活中的悲劇色彩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重要的生活資源,還是很好的學習資源。
以王崧舟老師的一堂經(jīng)典習作教學課為例:教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寫下五位自己最愛的人,然后一一劃去,而劃去即代表這個人在世上從此消失。當學生一一劃去自己深愛的親人時,他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悲情……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悲劇基調(diào)沉重,悲劇色彩強烈。盡管情境是虛構(gòu)的,但是學生的情感是誠摯的,他們在“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中寫下了飽含深情的文字。有一個學生寫了一封信給剛剛過世的外公,說自己以后再也不發(fā)脾氣了,再也不無理取鬧了,要愛外婆,長大好好地孝敬外婆……學生們通過文字表達著對親人的依戀和內(nèi)心深處最真、最誠、最純、最美的愛。這樣的德育資源是多么具有震撼力??!
此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這400萬字的課外閱讀中又蘊藏著多少悲劇美,承載著多少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德育資源?因此,教師要善于充分挖掘語文課程中的德育資源,要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悲劇美的課程資源的德育功能。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開發(fā)和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根據(jù)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個性, 針對不同的課文,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既能掌握語文知識,又能享受到思想道德品質(zhì)教育的洗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彭正宏,讓學生感受悲劇美[J].小學語文教學,2003(4).
[3]洪峰.小學語文課程悲劇美中的德育資源[N].浙江教育信息報.教師周刊,2008-11-29(4).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