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曖昧語是日本人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表達方式,曖昧語故意使用省略、暗示、委婉等形式表達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漢語中,曖昧表達也被廣泛的使用,其形成原因與兩國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guān),本文通過比較漢語和日語中的曖昧表達,來認識中國和日本的文化相同和相異之處。
【關(guān)鍵詞】日語;漢語;曖昧表達
【作者簡介】肖蘭芳(1991.09-),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南國商學(xué)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xué)法。
一、“曖昧”概念釋析
“曖昧”在漢語中意思是指男女之間含糊、不明朗、還沒有捅破最后的窗戶紙的模糊關(guān)系。在日本,曖昧的意思指的是“はっきりしないこと。まぎらわしく確かでないこと(含糊,模棱兩可,不明確)”,這里通常指的是一種說話方式。日語中充分運用這種曖昧表達方式,說話時不明確的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的且富有言外之意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漢語中也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達方式,讓聽者讀懂其言外之意。在日常對話中,運用曖昧表達能夠很好的維持人際關(guān)系,曖昧表達的形成和中日兩國的文化背景有著深刻的關(guān)系。中日曖昧表達的形成和兩國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同時還隱藏了中國和日本兩國國民的思維方式。
二、“曖昧”的表現(xiàn)方式
1.曖昧省略表達。在日常會話中,中國和日本語言中的省略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樣的省略往往建立在雙方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否則就會“雞同鴨講”,這也是為什么西方人在同東方人說話的時候覺得他們模糊其詞的原因。
例1.(A 邀請B 一起去喝咖啡)。
A:吉田さん、よろしければ、これから、一緒にコーヒーでも飲みませんか。
吉田小姐如果方便的話,一起去喝點咖啡好嗎?
B:行きたいけど、今日はちょっと……また今度誘ってね。
我是很想去,不過今天……下次再約吧。
這里如果是不懂日語說話方式的人,一定認為對方是愿意跟自己一起去喝咖啡的,只是今天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去。但是卻不知,這時的B已經(jīng)是在婉言拒絕A了。在這句話中,B先肯定自己很想去,然后說“今天”后面用了省略,其實這個時候B并不是省略了今天要做的事情,而是在委婉的說明自己并不想去。這么說的目的是為了不讓A 難堪,B才提出了“また今度誘ってね(下次再約我吧)”的建議。這樣既表達了拒絕的意思,又保全了A 的面子,同時還給A 留下了希望。在漢語中,也有這樣的表達。同日語一樣,這個時候只要表示遺憾,答道“這樣啊,真是可惜啊……”,而不能刨根問底,否則氣氛會變得很尷尬。
2.曖昧委婉表達。在某些情況下,迂回曲折、暗示的表達方式,往往會令談話氣氛保持和睹。很多學(xué)習(xí)者在初次接觸日語和漢語的時候并不能學(xué)會其委婉的表達方式,顯得說話過于直接,給人不禮貌的印象。漢語和日語中都有大量委婉表達的例子。在日本,你經(jīng)常會聽到和看到“遠慮”這個詞。在中國,拒絕別人的求愛時,一般不會直接說“我不喜歡你”,而是會拐彎抹角地說“其實你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一定會找到一個真正喜歡你的人”、我覺得我們挺合適的,就是性格不太合”等,這個時候聽話人就會知難而退,而不是真的認為自己很好或者兩個人除了性格其他的都很合適。
3.禁忌詞語的曖昧表達。在漢語中,禁忌詞語較多。尤其忌諱談到“死”這個字,所以“人死了”要說成“老了”、“過世了”,正月初一不準提到“死”這個字,甚至和“死”諧音的字也盡量不要提起。日語中也把死亡說成是“天國へ行った”(去天國了)、“永眠する”(永遠安睡了),這是兩國對死亡禁忌的一種表現(xiàn)。在去醫(yī)院探望病人的時候也很忌諱說“死”、“亡”、“終”等詞語。對于手腳不便或者天生殘疾的人,兩國語言中也會委婉的進行表達。例如“瘸子”,漢語會說“腿腳不便”,日語也會說“足が惡ぃ人”(腿不好的人)、“足の不自由の人”(腿不方便的人)。
4.寒暄語中謙遜、恭維的曖昧表達。對別人表示尊重,對自己盡量謙遜,這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交際原則。在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中國人一般都不會炫耀自己,甚至?xí)室鈮旱妥约旱纳矸輥肀硎咀约菏呛苤t虛很有素養(yǎng)的。明明是某方面的專家卻說“我是個外行的,是來向大家取經(jīng)的”,在作報告的時候也會說自己“是粗淺的看法,拋磚引玉”,日本也同樣如此。和中國一樣,在宴請客人的時候,日本人也會極盡謙虛之詞。明明準備了很豐盛的飯菜卻會說“今日はなにもぁりませんが,召し上がっでくださ?!保ń裉焓裁匆矝]有也沒有準備,招待不周了),這里絕對不是虛假,而是一種謙虛。同樣的中國和日本在送禮和接受禮物的時候,按照同樣的習(xí)俗,送禮的人常常會貶低自己的禮物沒有什么價值,說“只是小意思,不值什么錢”。接受禮物的時候,也會表示心中的不安和愧疚。這樣自謙,恭維的表達使得說話人更加有修養(yǎng),聽話者也覺得更加貼心。
三、結(jié)語
人類學(xué)家薩皮爾曾說過:“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fēng)格和信仰的總體?!边@也就是說各民族語言表達形式是各民族文化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如果脫離該民族的社會文化孤立的去研究語言,那只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中國和日本曖昧語言文化中“以和為貴”是兩國語言的思想指導(dǎo)。語言的理解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理解,語言的溝通受到文化規(guī)范的制約。因此我們在學(xué)習(xí)語言時,不應(yīng)單單強調(diào)單詞、句子本身,應(yīng)結(jié)合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心理、思維方式及其審美意識等多方面的社會文化來學(xué)習(x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xué)懂語言,也才能真正了解當(dāng)?shù)氐奈幕?/p>
參考文獻:
[1]俞純.從日語的曖昧看日本人的人際交往[J].考試周刊,2009(29).
[2]薩皮爾,陸卓元譯.語言論[M].商務(wù)印書館,19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