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語文教學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教學;育人
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的語感,形成的語文思維、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情趣以及完美的人格,通過語文的視角來觀察事物,用語文學科的思維、方法解決生活問題的內在涵養(yǎng)都可以稱為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素養(yǎng)的諸多內容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關鍵”素養(yǎng)稱之為核心素養(yǎng)。
語文學科的相關專家學者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層面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界定。與過去“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語文能力八分法和“聽、說、讀、寫、思”語文能力五分法相比,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劃分方式由切割式向整體式轉變,由知識與技能向結合能力與思維品質的融合方向轉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闭Z文學科教學不僅要體現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其核心素養(yǎng)。
一、語文學科教學的育人內容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但是,受分數論、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tǒng)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過分注重知識、技能的教學,造成語文教學出現了只見知識不見育人的瓶頸?;诤诵乃仞B(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其育人功能,通過誦讀經典名著,品味其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內容,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語文學科教學的內容是取得有效教學的關鍵。魏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了“語文知識樹”。教師應依據關于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確定教學內容。語文教學的內容不應只局限在教材和教參之內,而應適度進行拓展,以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當前,有些語文教師不愿了解比較新穎的教育理念,也不愿更新自己固有的教學方式,從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教師只有把育人的目標放在首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才能讓教學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語文學科教學應在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下進行創(chuàng)新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為了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語文教學內容達到和諧統(tǒng)一,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其“聽、說、讀、寫、思”五種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使語文教育更加具有靈性和人文性。新課標中明確了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和相適應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應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積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為主的語文課程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方向對學生進行分組,開展科技人文課、社會人生課、科普文化課等跨學科探究的拓展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種著眼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語文教學課程以學生為主體,避免了學習內容的泛化與虛化,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中快樂學習、展現個性。
三、語文學科教學應關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開設語文學科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語文學科特有的知識,形成相關的語文能力。所謂語文“知識”,在語文學科中包括語言知識,也包括關于文章的知識、文學的知識、文化常識等。所謂語文“能力”,是指思維對閱讀活動的文本分析與評價、寫作活動的文本建構、言語活動的表達。提高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關注語文學科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語文學科常見的課型有:新授課、復習課、閱讀課、寫作課、訓練課和講評課等。無論哪種課型,教師都需要在確保學生獲取有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其語文思維能力。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較為完整的語文知識結構,他們需要對其語文思維品質進行提升。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師應著眼于對學生進行以分析、綜合、評價為主的思維能力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鍛煉與提升。
在2017年全國新課標語文學科《考試說明》中提出的能力層級包括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等六種能力。從思維品質的角度看,“識記”要求思維含量較低,精準的“理解”必須以“分析綜合”為基礎,“鑒賞”是一種審美性“評價”,也是“分析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語文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核心部分應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與評價這三種能力。“分析綜合”,本質上對應的是“演繹歸納”,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形式。而“評價”是評價者對對象的自主、獨立的判斷,可以說是對“分析綜合”的超越。因此,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6,(3).
[2]魏書生.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樹[J].語文教學通訊,1995,(4).
[3]劉永康.構建語文課程的知識和能力體系[J].名作欣賞,2016,(13).
[4]李希貴.讓語文素養(yǎng)融入血液[J].人民教育,2001,(1).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東省2015年度省級學校德育創(chuàng)新重點資助項目暨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德育重點課題《合作學習浸潤公民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課題項目編號:2015DYZZ06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田光榮(1983—),男,廣東省肇慶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