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華
苗族跳花節(jié)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西部苗族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跳花節(jié)是認識苗族、了解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苗族展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平臺。在貴州多地,苗族聚集區(qū)皆保留有跳花的傳統(tǒng),尤其安順跳花節(jié)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場面而聞名于世,2008年,安順苗族跳花節(jié)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宋代詩人陸游曾在其《老學庵筆記》中記載:“苗人農(nóng)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shù)人吹笙在前導之,貯缸于樹蔭,饑不復吃,惟就缸取酒姿飲,已而復歌,夜渡則野宿至二日。未厭,則五日至七日,方散歸……”清康熙田端之所著的《黔南竹枝詞》記載:“花樹跳花花一族,月場跳月月三更;濃裝只愛懸殊時,霧殼爭如繪臘精”。這一活動之所以稱為“跳花”(有些地方稱“跳月),一說是因為花桿上綴有野花而得名。清乾隆時貴州巡撫愛必達在《黔南識略》寫到:“花苗……孟春合男女于野謂之跳月,擇平壤為月場,以冬青樹一束植于地上,綴以野花,名曰花樹。男女皆艷服,吹笙踏歌跳舞,繞樹三匝曰跳花。跳花,女視所歡,或巾或帶與相易,謂之換帶。然后通媒約,議聘資,以妍媸為盈縮”;一說是因為有賽花背扇而命名。林林總總,莫衷一是。
關于跳花的由來,傳說頗多。有的說是為紀念苗族首領楊魯(亞魯);有的說是楊魯為感謝救女之恩,招賢納婿而設立的。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苗族一直居住在長江和黃河邊上。那里的田園一望無際,牛馬成群,稻花飄香,魚蝦肥美,人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后來,接二連三的戰(zhàn)爭暴發(fā),使苗族不得不在首領楊魯?shù)膸ьI下離開故里。他們跋山涉水,穿林過澗,最終來到森林茂密、虎狼出沒的阿桑都(貴陽)。楊魯帶領大家開荒劈草,畬山為田,建立阿桑都城,人們又重新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長,戰(zhàn)爭的陰云又一次籠罩這座城市,南面一個部族為了強占這座美麗城市,對阿桑都城發(fā)起猛力進攻,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七天七夜,非常慘烈。名將祝狄弄英勇戰(zhàn)死嘉心壩(貴陽噴水池),城池失守,楊魯帶領族人突圍,穿過層層封鎖線,來到平坦的阿達(安順)建筑了城池,開始新的生活。由于在阿桑都戰(zhàn)役中不知何人救了楊魯小女兒,楊魯為了尋找救命恩人,招賢納婿,決定在正月間舉行跳花活動。消息一出,眾苗寨便沸揚起來。
正月初四,楊魯派人在安順以北找到一處山坡,四周開闊,極目遠眺,周圍苗寨盡收眼底。他命眾將在山巔之上祭祀祖先和山靈,并栽了一棵幾圍大的花樹,把救命恩人失落的刀殼和鞋掛在花樹上,并抬來幾十壇陳年老酒,擺在花樹底下。
歡快“跳花”。(王 華/攝)
正月初五,四面八方苗寨男女老幼空巷結隊前往花坡,許多青年看到楊魯美麗的小女,都上前試刀、試鞋,但無一人相配。第二天,一位翩翩青年在幾個“多彩”(姑娘)的簇擁下,吹著蘆笙,唱著山歌,走進人聲鼎沸的花場。他那悠揚的蘆笙調(diào),嘹亮的歌喉和俊美的身材一下子吸引了花場上眾人的目光,人們自覺地讓出一條道來。他邊吹邊舞,眾人隨著他明快的蘆笙節(jié)拍,跟隨他忽兒左揚,忽兒右抑,忽兒騰挪,忽兒站立,整個花場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待他領舞圍繞花樹舞蹈三周之后,便縱身躍上花桿,取下刀殼和鞋子,一試,絲毫不差,頓時花坡上爆發(fā)出陣陣歡呼聲:“要你、要你、要你”(是他、是他、是他)。為了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楊魯決定再跳一天,以示慶賀。從此,跳花節(jié)就這樣延續(xù)下來。
跳花節(jié)前夕,未婚夫就會接到未婚妻通知跳花的信息。女方父母會邀請親友聚在一起,整理女兒的金銀首飾,共同審定蠟染刺繡背扇扇面。背扇扇面是該女子從小涂鴉到長大成人的全部作品。他們用針線牢固成層層疊疊的背扇,只露出每床背扇扇面頂端細密的刺繡圖案和一床親友認為可以代表該女子風格的扇面。
“跳花”坡場面壯觀。
跳花期至,附近各寨苗民,無論貧富,男女老幼,空寨結隊前往,魚貫而入跳花坡,場面十分壯觀。女青年肩背包袱,中裹衣飾,至花坡近處,盤麻發(fā),綰銀鏈,插梳子,戴手鐲,上項圈,掛耳墜,穿短衣蠟彩上衣,系或麻或彩線腰帶,著繡花百褶裙,盛裝靚服;男子則著古鳥繪長衫,戴青、紅、黃等色頭帕,系蘆笙腰帶,插短笛,斜佩木篋刀(今已失傳),綴以雉尾彩綢,足著革靴,手攜蘆笙,與未婚妻會合。暫時還未找到未婚夫的女子,可以請親友喬裝,汝束一番(男扮女裝)。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后,就背上背扇,徑直上花坡。花坡周圍銀鈴晃晃,十分悅耳。當?shù)馗髯迦罕娨矔乃拿姘朔节s來祝賀,人數(shù)多時,達十余萬之眾。附近苗寨則提前釀好米酒,打好糍粑,等待遠方賓客的到來。
跳花開始,鐵炮九響,花主頌詞,接著“男吹蘆笙于前以為導,女振鈴以應之(或吹口弦,或執(zhí)帕)”。參加跳花的人群,跟隨蘆笙隊伍圍繞花樹,忽而左揚,忽而右抑,忽而頓挫,忽而疾徐,蔚為壯觀,使人無不想起公元995年牂牁使團入朝的盛況,當宋太宗問及牂牁地里風俗情況后,讓使團作文藝表演。“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shù)十輩連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jié),詢其曲,則名曰‘水曲’ ”。
對于跳花盛況,清人貝青喬有《跳月歌》描述,大意為:圍繞著跳花場中的種花樹,人們圍了十丈路,方圓百里的苗族都吹著蘆笙歡喜結隊而來。男穿長襖,女穿短裙,男男女女互相呼喚自己的同伴一牽手搭臂來到場中央狂歡。兩男作一對在場中跳舞,女人群伴圍在場外,合圍的苗女有上百圈,作隊的苗男有上百對。當男方舞蹈跳得緩慢時,周圍的苗女也矜持緩慢,當男方跳得歡快時,周圍的苗女也跟著歡笑追逐起來。“……是時蘆笙吹作駕鵝鳴,眾跳應節(jié)諧其聲。聲中自有月老在,天作之合憑一笙。一笙聲催眾笙急,場心眾笙陡焉息?;槎Y十月告無忒,于是男中翔,女側睨,男前往,女后拽,男女相就不相避,親結其一巾系,繞場三匝牽而戲。選幽不知去何地,大體雙雙滿山際。四山云雨皆為膩。誰家得佳婦,誰家得快婿,阿父阿母然后從旁議。牛角彎環(huán)作酒器,滿場持賀飲如沸……”又《大定府志》有蘆笙曲,其曰:“蘆笙,苗樂也,其俗于正月中,男女攜笙于山頭競吹,謂之跳月,相悅則以聲通意云,”其詞云:“新樣制蘆笙,吹來藉通語,脈脈明兩心,對對小兒女,青林發(fā)新聲,滿山有明月,吹得群花開,不許群花歇”。如此種種,明清記載甚多,內(nèi)容大同小異,不再一一枚舉。
眾人如醉如癡繞花樹舞蹈三周之后,就開始分散表演著名的蘆笙舞。有《上花坡》《鷂子翻身》《青蛙跳》《雄雞斗》《金雞揀米》《上前三步,退后三步》(疑為古代弓弩手操練之陣法)等等。場外或吹嗩吶,或吹蘆笙,或吹簫笛,或耍拳棒,或倒?!髯詾榻M,男歡女笑,笙歌如潮,舞姿似浪,整個一個節(jié)慶歡樂的場面。
夜幕降臨,遠到者帶上糖果,就近尋一苗寨親友借宿,附近苗寨熱情款待遠方賓客之后,“多講”(小伙子)又吹奏笙笛,舞蹈起來,“多彩”(姑娘)隨著節(jié)拍邊歌邊舞,老人卻在一旁談古敘舊,通宵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