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交叉分類及其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2018-07-07 05:53:08張艷紅楊林川
      心理科學(xué)進展 2018年7期
      關(guān)鍵詞:群際刻板類別

      嚴(yán) 磊 佐 斌 張艷紅 吳 漾 楊林川

      (1長江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 荊州 434023) (2華中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 武漢 430079)(3華中科技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武漢 430074) (4三峽大學(xué)高等教育研究所, 宜昌 443002)

      社會分類(分類)是群體認(rèn)知和印象評價的依據(jù), 它幫助人類認(rèn)識世界, 也帶來了人類認(rèn)識的“黑暗面”——群際偏見。在全球化加劇、多元文化的群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代, 如何避免群際偏見, 促進人際和群際和諧, 成為當(dāng)前社會心理學(xué)的熱點(Crisp & Meleady, 2012)。交叉分類(crossed categorization)作為一種干預(yù)群際偏見的策略, 是指在進行群體相關(guān)的社會判斷(grouprelevant social judgments)時, 同時在兩個或多個類別維度上進行社會分類, 形成在多個類別維度上內(nèi)外群體身份的交叉(Crisp & Hewstone, 2007)。交叉分類源于社會認(rèn)同理論對群際偏見的考察,該理論認(rèn)為同時在多個維度上對他人進行分類有利于消除群際偏見(Hogg & Abrams, 1998/2011)。事實上, 現(xiàn)實社會中的個體從來都不是僅僅屬于某一個群體(如性別、年齡、某球隊的球迷), 人們往往同時擁有多個群體認(rèn)同, 這些群體身份構(gòu)成了社會認(rèn)知的線索, 也激活了自我的多個群體身份(Kang & Bodenhausen, 2015), 這些群體身份有些是先天而來(如國籍、性別等), 有些則是后天選擇(如職業(yè)、信仰等)的結(jié)果(Ellemers, 2012)。但是,以往的研究重點考察了交叉分類對情感偏見的影響(Kang & Bodenhausen, 2015; 黎情, 佐斌, 胡聚平, 2009; 馬秀鳳, 2015; 汪國駒, 2012), 忽視了交叉分類的來源及偏見的認(rèn)知基礎(chǔ)——刻板印象。本文集中探討了交叉分類的緣起、定義及其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不同的理論解釋, 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1 交叉分類的緣起、定義與操縱

      1.1 社會分類、自我歸類與心理群體

      現(xiàn)實中人們總是通過分類(categorization)認(rèn)識周圍的世界, 個體通過了解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相似與不同, 來理解某種事物(Leonardelli & Toh,2015)。分類將紛繁復(fù)雜的刺激組織成幾個簡單的易于管理的類別, 簡化了個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 是人類適應(yīng)性生存的結(jié)果, 它以增強效應(yīng)(accentuation affect)的方式簡化和明晰各種信息:夸大類別以內(nèi)的相似性及類別之間的差異性(Hogg & Abrams, 1998/2011)。社會分類指個體根據(jù)他人共享的相似性將他們歸入某個群體的主觀加工過程, 此時的增強作用更為顯著(Dovidio &Gaertner, 2010)。這個過程簡化了對他人的感知信息, 有利于個體的理解和行動, 但是, 它也是產(chǎn)生和維持群際偏見(intergroup bias)的基礎(chǔ), 它會夸大群體間的差異和群體內(nèi)的相似, 帶來諸多的負(fù)面結(jié)果(Dovidio & Gaertner, 2010):如對外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情感上的偏見和行為上的歧視等。

      社會認(rèn)同理論通過對社會分類、社會認(rèn)同和社會比較的分析解釋了這個群際偏見的過程(Hogg& Abrams, 1998/2011; Hogg, 2012):人們根據(jù)他人與自我的相同與差異來對他人進行分類, 不斷的將他人分在與自我同一個類別(內(nèi)群體, ingroup)中, 或與自我不同的類別(外群體, outgroup)中。然而, 社會分類并非“公正客觀”的過程, 由于自我的卷入, 個體認(rèn)為自我與其他內(nèi)群體成員是相似的,而與外群體的成員具有較大的差異, 出現(xiàn)了自我歸類(self-categorization)過程(Turner & Reynolds,2012)。伴隨著個體對自我的認(rèn)識從個人一端轉(zhuǎn)化為群體一端, 自我與群體建立了有意義的心理聯(lián)系, 即形成了社會認(rèn)同。社會認(rèn)同成為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它涉及自我歸屬于某個特定社會群體的群體資格以及這個群體對自我的情感和價值意義(Abrams & Hogg, 2010)。自我歸類不僅帶來了個體對自我認(rèn)知的變化, 而且?guī)砹俗晕业膭訖C和情感, 如獲得自尊、保持積極自我的動機。由于個體總是力圖獲得或維持積極的社會認(rèn)同,提高自尊水平, 并且積極的社會認(rèn)同源自內(nèi)外群體之間的有利比較, 即形成內(nèi)群體的積極特異性,因此, 個體對內(nèi)群體成員具有積極的態(tài)度(內(nèi)群體偏愛), 而對外群體成員具有消極態(tài)度(偏見、刻板印象和歧視) (Tajfel & Turner, 1986)。

      自我歸類理論(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指出(Turner, Hogg, Oakes, Reicher, & Wetherell, 1987/2011):經(jīng)過社會認(rèn)同過程形成的社會群體的本質(zhì)是心理群體, 它是指在心理上對于成員具有重要性的群體。人們?yōu)榱送ㄟ^社會比較獲得相應(yīng)的規(guī)范和價值(以此為基礎(chǔ)評價自己的能力、觀點, 并接受有關(guān)行為和態(tài)度的相應(yīng)標(biāo)準(zhǔn)及信念), 會從主觀上把自己與這一群體聯(lián)系起來, 接受自己的成員身份(membership), 這時群體就會影響他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梢? 在社會分類中只有產(chǎn)生了社會認(rèn)同, 經(jīng)歷了自我歸類和社會比較, 社會“類別”才會變?yōu)樯鐣叭后w” (Turner & Reynolds, 2012)。

      1.2 交叉分類的定義與操縱

      那么社會分類的負(fù)面影響能否消除?現(xiàn)實情境中, 人類學(xué)家在研究原始社會的社會結(jié)構(gòu)時發(fā)現(xiàn)(Brown, 1988/2007):金字塔型社會以出生階級劃分群體身份, 導(dǎo)致各個群體之間的沖突較大。而部落制的社會以地域區(qū)分不同的群體, 相鄰部落之間經(jīng)常相互通婚, 因而存在部落群體身份和家族身份的交叉, 導(dǎo)致同一個部落聯(lián)盟內(nèi)部各個部落之間的沖突較小。實驗室環(huán)境中, 當(dāng)根據(jù)多個維度對他人進行分類時, 至少共享一種認(rèn)同的人具有較少的偏見(Deschamps & Doise, 1978)。但是, 如果兩個分類維度帶來雙重相對于外群的內(nèi)群認(rèn)同, 那么將會產(chǎn)生相反的結(jié)果(Brown & Turner,1979)??梢? 交叉分類(crossed categorization)作為一種認(rèn)知過程, 是指在進行與群體相關(guān)的社會判斷時, 同時在兩個或多個類別維度上進行社會分類, 形成在多個類別維度上內(nèi)外群體身份的交叉(Crisp & Turner, 2011; Crisp & Hewstone, 2007;Kang & Bodenhausen, 2015)。

      簡單分類時, 個體會將他人分為內(nèi)群體(I)和外群體(O), 當(dāng)出現(xiàn)交叉分類時(兩維), 他人就會變?yōu)榫哂胁煌饬x的4種交叉群體(II、IO、OI、OO)。以年齡和性別的交叉分類為例, 從一個“年輕女性”的視角來看, 交叉分類的情況如表 1:首先是性別分類, 此時女性是內(nèi)群體, 男性是外群體, 但是加入年齡維度之后, 年輕男性和年輕女性就會共享一個年輕人的群體身份。同樣, 首先進行年齡分類, 老年人是外群體, 但是加入性別維度后, 年輕女性和老年女性就會共享一個女性的群體身份。然而, 無論如何交叉, 老年男性始終是年輕女性的雙外群體。群際差異評價模型(Crisp& Hewstone, 2007; Deschamps & Doise, 1978)認(rèn)為降低群際偏見的方法就是降低群際差異, 增加相似性, 增加一個內(nèi)群體身份是群際差異的減弱,而增加一個外群體身份則是群際差異的增加, 因此部分群體(OI、IO)是交叉橫斷分類(cross-cutting categories), 降低群體偏見; 而雙外群體(OO)則是交叉聚合分類(convergent categories)增強群際偏見。

      表1 年齡和性別交叉分類后的四類次級群體

      在社會分類中, 根據(jù)類別是否具有生物屬性,可以將類別分為自然性類別(如性別、年齡和種族)和社會性類別(如民族、文化、宗教、職業(yè)、階層、城鄉(xiāng)、教育程度等), 顯然, 自然性的類別是人類和動物所共有的類別。對人類而言, 自然性類別往往具有比較明顯的生理線索(如面孔特點等, 可被他人自動識別) (Nicolas, de la Fuente, & Fiske,2017), 而社會類別沒有明顯的生理線索。因此,交叉分類有三種情況, 兩個自然性類別的交叉(如性別與年齡), 兩個社會性類別的交叉(如社會階層和宗教信仰), 以及自然類別和社會類別的交叉(如種族與階層)。在當(dāng)前的研究中, 美國學(xué)者基于種族問題的研究傳統(tǒng), 側(cè)重自然性類別的交叉(如種族和年齡); 而歐洲學(xué)者基于社會認(rèn)同的傳統(tǒng),側(cè)重自然類別與社會類別的交叉, 或者兩個社會類別的交叉(Nicolas et al., 2017)。

      交叉分類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Crisp & Turner,2011):首先, 多個分類維度在包容性上相當(dāng), 不存在相互包含的情況; 其次, 多個分類維度之間的相關(guān)性較低, 不存在高度的相互重合; 再次,個體在進行知覺和評價時是同時使用了多個分類維度, 形成了內(nèi)外群體的交叉, 不存在類別顯著性的問題。此外, 交叉分類本身蘊含著共同內(nèi)群體模型(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 (Gaertner,Dovidio, Anastasio, Bachman, & Rust, 1993)和雙重認(rèn)同模型(dual identification) (Crisp, 2010), 如在上例中, 年輕女性和老年女性的共同內(nèi)群體是女性, 而如果一個人既很認(rèn)同自己的年輕人身份,又很認(rèn)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這就是雙重認(rèn)同。但是, 它們與交叉分類具有明顯的不同:共同內(nèi)群體模型將“我們”和“他們”表征為更具包容性的“我們”, 實現(xiàn)更抽象的上位類別的共同內(nèi)群體身份(Gaertner et al., 1993)。雙重認(rèn)同則強調(diào)個體可以同時認(rèn)同次級群體和上位群體, 這樣既可以擁有在次級群體上的積極特異性, 也同時可以將自己歸入上位的共同內(nèi)群體(Crisp, 2010)。綜上可見,交叉分類是同時知覺兩個(或多個)包容水平相當(dāng)?shù)念悇e, 既可以共享一個內(nèi)群體身份, 也可以使他人的另一個外群體身份得以凸顯。所以可將個體化、雙重認(rèn)同/交叉分類、簡單分類和上位分類之間的關(guān)系表示為下圖(Crisp, 2010)。當(dāng)前交叉分類有兩種操縱取向:一類是基于人工類別維度, 一類是基于現(xiàn)實類別維度。其中前者側(cè)重尋找交叉分類影響偏見的最低條件, 而現(xiàn)實類別維度的交叉分類更具生態(tài)效度, 研究結(jié)果可向?qū)嶋H推廣, 如種族與國籍的交叉分類(Singh,Yeoh, Lim, & Lim, 1997)。交叉分類的早期研究著重探討對于情感偏見的影響, 大多數(shù)研究使用最簡群體范式, 這種實驗范式的價值在于所創(chuàng)設(shè)的類別重要性相當(dāng), 并且可以避免現(xiàn)實的各種社會因素(群體的地位、權(quán)力等)的干擾(Crisp & Hewstone,2007)。使用最簡群體范式操作交叉分類有兩個要點(Crisp, Hewstone, & Rubin, 2001):其一要有比較的基線水平, 需要通過引入一個類別重復(fù)基本的最簡群體范式, 并發(fā)現(xiàn)內(nèi)群體的偏愛; 其二要注意群體交叉的類型, 即需要在統(tǒng)計上分別比較部分交叉群體(OI、IO)和雙外群體(OO)相對于基線水平的變化。

      圖1 不同的分類水平與多元類別

      2 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盡管交叉分類的研究更強調(diào)其積極作用, 但是當(dāng)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交叉分類既可以減少刻板印象,也可能強化刻板印象。

      2.1 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積極影響

      一般而言, 交叉分類通過賦予外群體成員在另一個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身份, 來改變對他人的評價。在種族(白人、黑人)與球迷(支持本隊、支持對手)的交叉分類中, 白人球迷只會貶低對手球隊球迷中的黑人, 而不會貶低本球隊球迷中的黑人,在刻板印象評價上, 本隊球迷中的黑人要比對手球隊球迷的黑人更積極, 此時球迷的內(nèi)群體身份對刻板印象帶來了積極作用(Crisp & Hewstone,2007)。Echabe (2006)采用階層和種族進行交叉分類, 使用特質(zhì)詞測量刻板印象, 包含 4個具體維度。其中, 在極端的?功利的(如反叛、自私等)、工具性(如聰明、能力等)這兩個維度上, 交叉分類群體的刻板印象評價為:本階層的同種族的刻板印象(Ii)和本階層的外種族(Io)的刻板印象較好,其次是其他階層的同種族(Oi), 評價最差的是其他階層的外種族(Oo)。該研究中, 在階層上的社會分類對刻板印象評價的影響更大。以上兩個研究都指出, 交叉分類中兩個維度對刻板印象的影響并不相同, Crisp等(2007)總結(jié)了 4個交叉群體的評價模式, 他認(rèn)為當(dāng)一個維度上導(dǎo)致的差異依賴于另一維度上的群體身份時, 其中較為重要的維度上的外群體身份帶來了更大的差異, 這就是典型的層級排斥((hierarchical rejection))模式:Ii =Io>Oi>Oo (大寫字母為主導(dǎo)維度, 小寫字母為次級維度, 兩個維度包容性相當(dāng), 主導(dǎo)、次級是指影響大小)。

      嚴(yán)磊(2016)認(rèn)為經(jīng)典兩維交叉分類的積極影響主要取決于交叉維度上的群體身份, 使用熱情和能力的 IAT進行測量, 結(jié)果顯示僅僅是最簡群體范式中的內(nèi)群體身份就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但這種積極作用也會受到類別信息的干擾, 并且在第一維度高認(rèn)同的情況下積極作用會消失。可見,交叉分類的關(guān)鍵就在于共享的(內(nèi)群體)身份是否可以克服另一個外群體身份的作用(Kang &Bodenhausen, 2015)。相應(yīng)的, 交叉分類必然帶來多元類別和多元認(rèn)同, 這些多元身份對他人的印象評價及對自我的認(rèn)同經(jīng)驗都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Kang & Bodenhausen, 2015)。與社會類別相對應(yīng)的刻板印象常常會影響社會知覺, 而與自我歸類相對應(yīng)的群體規(guī)范和標(biāo)準(zhǔn)則經(jīng)常引導(dǎo)個體的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 (Turner & Reynolds, 2012)。交叉分類形成的多元類別也會對刻板印象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刻板印象預(yù)期,另一方面是多元類別個體的刻板印象使用。

      Kang, Chasteen, Cadieux, Cary和Syeda (2014)發(fā)現(xiàn)負(fù)面的種族刻板印象可以被年齡刻板印象抵消:老年人虛弱、友好的刻板印象抵消了黑人攻擊性和敵意的刻板印象, 老年人高熱情、低力量的刻板印象對黑人低熱情、高力量的刻板印象具有積極的消解作用, 年齡刻板印象的作用占據(jù)了主導(dǎo)。在年齡這個自然類別和貧富這個社會類別的交叉分類中,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評價能力維度時,貧富這個社會類別的影響更大, 而在評價熱情維度時, 年齡這個自然類別的影響更大(Song & Zuo,2016; 宋靜靜, 佐斌, 溫芳芳, 譚瀟, 趙苗苗, 2017)。顯然, 這種抵消或削弱的效應(yīng)是人們對相互矛盾的單維刻板印象進行信息加工的結(jié)果, 并不涉及自我卷入和內(nèi)外群體身份。而且, 這里的刻板印象測量更加重視具體的內(nèi)容維度:能力和熱情(Abele & Wojciszke, 2014; Cuddy, Fiske, & Glick,2008)。如果同一個個體所屬的兩個不同的類別具有相似的刻板印象, 那么交叉分類的作用就會變小; 但是, 如果不同的類別帶來不同的刻板預(yù)期,那么負(fù)面的刻板印象就會被抵消或減弱(Kang &Bodenhausen, 2015)。

      將記錄的所有數(shù)據(jù)利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n(%)]以 χ2來檢驗,計量資料(±s)以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即使是沒有矛盾刻板預(yù)期的兩維交叉分類, 單維刻板印象也具有彼此抵消和削弱的作用(Klauer,Ehrenberg, & Wegener, 2003; 王凱, 王沛, 2012)。Klauer 等人(2003)使用‘Who said what?’范式考察年齡與性別的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他們發(fā)現(xiàn)交叉分類削弱了每個維度上的刻板印象,并且當(dāng)社會情境與某個維度相關(guān)時, 該維度會被激活, 而其他維度上的刻板印象幾乎被完全抑制。同樣是性別?年齡的交叉分類(王凱, 王沛,2012), 以大學(xué)生為被試的啟動分類研究中, 不同的被試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或年齡刻板印象的加工優(yōu)勢, 同時存在的各類單維刻板印象加工是彼此削弱的。那么, 如果交叉分類的維度大于兩個,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多個維度上的交叉分類促進了個體化信息的使用, 也會降低外群體的刻板印象。研究者(Bigler & Liben,1992)認(rèn)為如果個體擁有從多元維度對他人進行社會分類的能力, 就可以降低對他人的性別刻板印象。

      綜上可見, 在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研究中, 一般將單維外群體的刻板印象視為消極的,從測量手段上來看, 外顯測量中, 單維外群體在積極刻板特質(zhì)詞上得分較低, 或在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上的得分較高; 內(nèi)隱測量中, 單維外群體與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 所需反應(yīng)時更短;其他方法的測量(如“who said what”范式、啟動分類范式)中, 單維外群體與相應(yīng)的刻板印象特質(zhì)詞或刻板信息聯(lián)系更為緊密, 回憶或再認(rèn)所需反應(yīng)時更短。因此, 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積極效應(yīng)也會因測量手段的不同而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式:外顯測量中, 交叉分類的積極效應(yīng)表現(xiàn)為, 相應(yīng)交叉分類群體(部分群體 OI)刻板印象在積極特質(zhì)詞上得分提高, 或在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上的得分降低; 內(nèi)隱測量中, 相應(yīng)交叉分類群體與消極特質(zhì)詞的緊密聯(lián)系程度降低, 所需反應(yīng)時增加; 其他方法的測量中, 相應(yīng)交叉分類群體與刻板印象特質(zhì)詞或刻板信息的緊密聯(lián)系程度降低, 所需反應(yīng)時增加??傮w來看, 我們都可以將單維外群體刻板印象作為比較基準(zhǔn), 交叉分類的積極效應(yīng)表現(xiàn)為交叉分類之后的刻板印象, 變得沒有那么“消極”, 或者變得“積極”起來。

      2.2 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

      既然交叉分類可以凸顯他人在另一個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身份, 同樣, 它也可以凸顯他人在另一個維度上的外群體身份, 這就意味著有可能將降低本來積極的內(nèi)群刻板印象, 或提高外群消極刻板印象的程度。在Echabe (2006)的研究中, 盡管增加階層上的內(nèi)群體身份可以有效地降低種族外群體的刻板印象, 但是同時總是會有部分成員被賦予階層上的外群體身份, 成為個體的雙外群體成員, 此時的刻板印象得到了加強而不是削弱。同樣, 在種族和國籍的交叉分類中, 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結(jié)果(Singh et al., 1997)。該研究中進行了兩個被試內(nèi)實驗, 要求新加坡的中國人從能力和吸引力兩方面評價三類陌生群體, 第一類是種族(馬來人:外群體, 中國人:內(nèi)群體)和國籍(馬來西亞:外群體, 新加坡:內(nèi)群體)的交叉分類群體, 第二類是種族或國籍的簡單分類群體, 第三類沒有群體標(biāo)簽。結(jié)果表明:與單一分類相比, 交叉分類促進了群際的偏見和刻板印象(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總是雙外群體:OO); 在印象評價中, 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內(nèi)群體偏愛和外群體貶損。可見, 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始終都是一體兩面, 在降低部分人的刻板印象的同時, 總是不可避免的加強了另一部分個體的刻板印象。但是, 從動態(tài)視角考察的結(jié)果顯示, 雙外群體相對于單維外群體在能力和熱情上(內(nèi)隱測量)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嚴(yán)磊,2016)。

      然而,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 即使增加內(nèi)群體身份也不一定會對刻板印象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在某些情境下, 增加內(nèi)群體身份甚至?xí)邢麡O作用。自我與社會認(rèn)同過程都強調(diào), 人們并不是主動的去接受文化中的各種刻板印象, 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群體或類別的身份進行積極的協(xié)商, 以滿足自己的認(rèn)同需要(Reicher, 1995)。主觀群體動力學(xué)模型(subjective group dynamics) (王明忠, 范翠英,周宗奎, 2010)和“白烏鴉”效應(yīng)(black sheep effect)(Giannakakis & Fritsche, 2011)指出, 當(dāng)一個內(nèi)群體成員偏離了內(nèi)群體規(guī)范時, 個體對他的評價不僅低于內(nèi)群體成員, 甚至?xí)陀谕馊后w成員, 因為個體在主觀上并不接受這些偏離內(nèi)群體規(guī)范的成員。這就意味著增加一個內(nèi)群體的身份未必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甚至有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

      例如, 青少年可以在是否喜歡科學(xué)(如物理、化學(xué)等)上將所有的同學(xué)劃分為內(nèi)群體或外群體成員, 那么對于科學(xué)偏好外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是否會因為性別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身份發(fā)生改變呢(Breakwell, Vignoles, & Robertson, 2003)?這就要看具體是哪一個性別內(nèi)群體身份。他們(Breakwell et al., 2003)使用男性化特質(zhì)、女性化特質(zhì)和社會贊許性特質(zhì)(如友好的、聰明的、真誠的等)測量交叉群體的刻板印象,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不喜歡科學(xué)的青少年而言, 共享女生的身份會有積極影響, 共享男生的身份則會有相反的作用, 因為不喜歡科學(xué)是女生的內(nèi)群體規(guī)范, 喜歡科學(xué)是男生的內(nèi)群體規(guī)范; 同樣, 對于一個喜歡科學(xué)的青少年, 只有共享男生的內(nèi)群體身份才會有積極作用,共享女生身份的作用相反。從主觀群體動力學(xué)模型來看, 青少年是通過對科學(xué)學(xué)科的偏好來定義和保護他們認(rèn)為重要的性別內(nèi)群體成員的邊界,當(dāng)某個內(nèi)群體成員不符合該性別對于科學(xué)的規(guī)范偏好(男生?喜歡, 女生?不喜歡)時, 就會得到比雙外群體還要消極的評價。

      此外, 研究者(Kang & Chasteen, 2009)還指出面對交叉分類之后的個體, 他們從屬的兩個群體的刻板印象有可能產(chǎn)生疊加的效果(“雙危現(xiàn)象”),從而加劇了刻板印象的使用。例如, 一個個體同時屬于黑人和女性, 即發(fā)生種族和性別的交叉分類,那么這個個體身上就會出現(xiàn)“雙?,F(xiàn)象”, 即個體同時擁有了黑人和女性這兩種消極的刻板印象。此時, 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綜上可見, 在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的相關(guān)研究中, 對于刻板印象的測量主要使用的是外顯測量和內(nèi)隱測量。同樣, 研究者將單維外群體的刻板印象視為消極的, 而將單維內(nèi)群體的刻板印象視為積極的, 這就意味著, 外顯測量中, 在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得分上, 外群體高于內(nèi)群體, 在積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得分上, 內(nèi)群體高于外群體; 內(nèi)隱測量中, 內(nèi)群體與積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聯(lián)系更緊密, 而外群體與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聯(lián)系更緊密, 相關(guān)反應(yīng)中所需反應(yīng)時更短。因此, 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消極效應(yīng)也會因測量手段的不同而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式:外顯測量中, 交叉分類之后, 從單維外群成員到雙外群體成員(OO),此時刻板印象在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上的得分變得更高, 或在積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得分變得更低。從單維外群體群體成員到部分群體成員(OI), 此時刻板印象在積極刻板特質(zhì)詞上的得分降低, 而在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上的得分增高(第一個維度上內(nèi)群體認(rèn)同的作用)。在內(nèi)隱測量中, 研究者試圖證明,雙外群體成員與消極刻板特質(zhì)詞的緊密程度得到增強, 反應(yīng)時進一步縮短, 但是這個假設(shè)沒有被證實(嚴(yán)磊, 2016)。總之, 我們都可以使用單維外群體刻板印象作為比較基準(zhǔn), 交叉分類的消極效應(yīng)表現(xiàn)為交叉分類之后的刻板印象, 從“消極”變得“更加消極”, 或者由“積極”轉(zhuǎn)向“消極”。

      2.3 矛盾結(jié)果的原因

      交叉分類在增加另一個維度上的群體身份的過程中, 實際上包含了 4個新的因素, 它們都是造成矛盾結(jié)果的重要原因:其一, 評價對象增加的群體身份的性質(zhì), 內(nèi)群體還是外群體; 其二,在刻板印象的強度與內(nèi)容上, 兩個(或多個)維度之間是否存在強度上的差異與內(nèi)容上的矛盾; 其三, 在內(nèi)群體認(rèn)同的強度上, 兩個(或多個)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認(rèn)同是否一致; 其四, 交叉分類的維度數(shù)量, 即交叉分類的“復(fù)雜性”??傊? 對交叉分類的類型、刻板印象內(nèi)容、內(nèi)群體認(rèn)同以及交叉維度的數(shù)量等四個因素上的忽視, 造成了現(xiàn)有研究相互矛盾的結(jié)果。其中, 除了內(nèi)群體認(rèn)同具有個體差異性之外, 其他三個因素均可總結(jié)為交叉分類的內(nèi)在屬性:“質(zhì)”的矛盾性(從刻板印象內(nèi)容上看是否矛盾), 和“量”的復(fù)雜性(交叉分類的維度數(shù)量)。

      3 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理論解釋

      3.1 類別化視角

      早期對交叉分類效應(yīng)的解釋主要是類別?差異模型(category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Crisp &Hewstone, 2007), Doise和Graham (1978)認(rèn)為簡單的社會分類增強了類別之間的差異和類別以內(nèi)的相似, 當(dāng)?shù)诙€類別維度凸顯時, 簡單分類的增強效應(yīng)將會被“阻斷”。該理論認(rèn)為交叉分類對群際偏見的積極影響源于共享內(nèi)群體身份帶來的相似性, 凸顯另一個維度上的外群體身份增加了群際差異, 因而具有消極作用。因此, 交叉分類模型(The crossed-categorization model) (Crisp & Hewstone,2007)指出第二維度上的社會分類一方面會增加群際差異(OO相對于 II), 也會削弱群際差異(OI相對于 II), 前者是差異的聚合, 從而增強了群際偏見, 而后者是差異的橫斷, 降低了群際偏見。這個模型可以用來解釋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 偏向純粹的認(rèn)知加工模型,尚未涉及個體的社會認(rèn)同。

      但是, 交叉分類的社會認(rèn)同模型(th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ategorization) (Crisp & Hewstone,2000)認(rèn)為在線性的交叉分類背景下, 社會比較和自尊過程依然存在, 群體為個體自尊提供了重要且有意義的資源, 因此, 群際偏見遵循一個相加的模式, 4個交叉群體的評價得分高低排序為 II>IO=OI>OO (Singh et al., 1997)。在第二個維度上,共享的內(nèi)群體身份帶來了積極評價, 外群體身份則帶來了消極評價(Crisp & Turner, 2011)。但是目前對于交叉分類過程中自尊的變化是否會影響群際評價還尚不清楚(Crisp & Hewstone, 2007)。該模型也可以同時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解釋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強調(diào)群體身份的內(nèi)群偏愛和外群貶損的效應(yīng), 但是仍然無法解釋增加內(nèi)群體身份后的其他情況。

      以上兩個模型都強調(diào)內(nèi)群體身份降低群際差異, 但是, 如果交叉分類的兩個維度具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 那么就會因為主觀內(nèi)群體規(guī)范的原因?qū)е鹿蚕砣后w身份的作用消失(Breakwell et al., 2003)。而且, 降低群際差異并不一定都能成功的改善群際關(guān)系, 共享群體身份帶來的相似性的積極作用會在高認(rèn)同條件下失效, 甚至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Crisp & Beck, 2005; Crisp, Stone, & Hall, 2006;Hall, Crisp, & Suen, 2009; Rosenthal & Crisp,2006)。在共同內(nèi)群體模型中, 簡單分類的“我們”和“他們”經(jīng)過再類別化歸入上位群體的“我們”,增加了原有內(nèi)外群體之間的相似性, 對于原有次級群體的高認(rèn)同者, 共同內(nèi)群體會提高偏見, 只有同時保持次級群體的顯著性時, 才會改變這一結(jié)果(Crisp et al., 2006)。研究者進一步直接檢驗了降低群際差異策略對群際偏見的影響是否會受到內(nèi)群體認(rèn)同的調(diào)節(jié),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低認(rèn)同時該策略具有積極效果, 高認(rèn)同時該策略的效果相反(Crisp& Beck, 2005; Hall et al., 2009)。當(dāng)社會情境凸顯了內(nèi)群體和比較群體的相似性時, 內(nèi)群體的刻板化也會增強(van Rijswijk, Haslam, & Ellemers,2006)??梢? 在較高的內(nèi)群體認(rèn)同條件下, 個體為了維護一個獨特的、積極的社會認(rèn)同, 平衡“求同”和“存異”兩種基本需求(Leonardelli, Pickett, &Brewer, 2010), 傾向于增強在相關(guān)比較維度上內(nèi)、外群體的差異。

      3.2 個體化視角

      顯然, 類別化視角并不能完全解釋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當(dāng)交叉分類的維度本身的刻板印象相互矛盾, 或在多個維度上進行交叉時,人們很可能放棄了類別信息, 將他人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非某群體的成員, 從而使用個體化信息對他人進行加工。即發(fā)生了去類別化過程, 人們不再依據(jù)類別來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而是將他人看做個體(Crisp, 2010)。

      交叉分類的結(jié)果是使用多個類別去定義個體,這些不同的類別之間會出現(xiàn)刻板印象上的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 相對于評估自我與他人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個體更有可能通過加工個體性的信息來應(yīng)對這種矛盾(Crisp & Turner, 2011)。例如, 當(dāng)交叉分類兩個維度是相互沖突的類別(“女性磚瓦工”)時, 個體會放棄類別信息, 更多的注意個體化的信息, 從而對他人形成印象(Hutter & Wood,2015; Hutter, Wood, & Turner, 2013; 陳莉, 王沛,謝軼雯, 張琴, 2015)。但是, 也有研究顯示盡管個體更多的注意個體化信息, 但是也并非完全放棄了類別信息, 在相互沖突的兩維交叉時, 基于感知者不同的態(tài)度(如刻板印象強度)和具體的情境(獨特的維度、違反刻板預(yù)期的行為等), 兩個維度影響刻板印象的權(quán)重會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宋靜靜,2017)。當(dāng)多元類別的維度較多時, 人們很有可能放棄了啟發(fā)式的類別加工方式, 轉(zhuǎn)而使用精細(xì)化的個體化加工方式(Crisp & Hewstone, 2001; Hall et al., 2009)。例如, 在5個維度上進行交叉分類,當(dāng)人們面對擁有5個內(nèi)群體身份(相似性增加)或5個外群體身份(差異性增加)的個體, 評價對他們的態(tài)度時, 與基線水平相比, 多重外群體的偏見降低, 但是, 被試報告他們更多將外群體成員視為個體而不是某群體的成員, 個體化的程度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Crisp & Hewstone, 2001)。與此同時, 更多的維度也意味著多個類別之間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會更大(如刻板印象之間的矛盾) (Crisp& Turner, 2011)。Hall和 Crisp (2005)指出, 使用多個類別去定義目標(biāo)外群體會降低群際偏見, 但前提是新增加的多個類別彼此之間是不同的, 而不是比較他人與自我的相似性。因此, 在多元類別中, 增加的類別(群體身份)是否能夠帶來自我與他人的相似性對群際偏見并沒有影響(Crisp &Turner, 2011)。

      Crisp和 Hewstone (2007)認(rèn)為相對于經(jīng)典的兩維交叉分類, 只需要增加加工類別的數(shù)量, 就可以引發(fā)去類別化, 其本質(zhì)在于提高了類別的復(fù)雜性(即對他人進行社會知覺時需要考慮的類別數(shù)量)。隨著交叉維度數(shù)量的增加, 群際背景變得更加復(fù)雜, 個體并不能容易的確定自我與他人的相似與不同。更重要的是, 更多的維度使得個體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更少的使用類別信息, 多元類別帶來的信息組成了一個更為個體化的他人印象。隨著個體同時加工的類別維度的增加, 原始的維度對于定義目標(biāo)來說變得不具有唯一性, 這時會發(fā)生類別化加工方式向精細(xì)化加工方式的轉(zhuǎn)換(Crisp & Turner, 2011), 或在個人水平上的自我歸類(Turner & Reynolds, 2012)。

      可見, 當(dāng)知覺者感覺類別太多以至于不能提供一個快速的印象時, 他們便傾向于使用個體化的加工方式。這種從單一兩級維度向個體特質(zhì)的轉(zhuǎn)變, 實際上包含了量和質(zhì)兩個層面的變化(Crisp& Hewstone, 2007):一方面降低了對任何一個類別維度的使用, 另一方面多元內(nèi)群體和多元外群體都會去類別化(內(nèi)群偏愛和外群貶損消失)。

      3.3 兩種解釋視角的局限

      總體來看, 交叉分類既可以降低刻板印象,也可以增強刻板印象:交叉橫斷分類(OI、IO), 增加了自我?他人的相似性, 削弱刻板印象; 交叉聚合分類(OO), 增加了自我?他人的差異性, 增強刻板印象。但是, 由于內(nèi)群體的特異性, 對于原有維度的內(nèi)群體高認(rèn)同者, 共享群體身份的積極作用會消失, 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當(dāng)交叉分類的兩個維度的刻板預(yù)期相反, 或同時在多個維度上(兩個以上)進行交叉分類時, 人們傾向于放棄類別的信息, 轉(zhuǎn)而使用個體化的信息, 或使用精細(xì)化的加工方式, 也會降低刻板印象。

      類別化視角的理論背景是社會認(rèn)同與自我歸類, 該視角認(rèn)為交叉分類的本質(zhì)是內(nèi)外群體的交叉, 使用群際差異?偏見模型、內(nèi)群偏愛、群體特異性來解釋刻板印象的變化, 強調(diào)群體身份的核心作用。但是, 類別化視角也存在局限, 當(dāng)兩維刻板預(yù)期相互矛盾, 或者三個維度(或以上)的交叉分類時, 類別簡化認(rèn)知的作用消失, 類別復(fù)雜性的提高不僅抑制了幾乎所有類別上的刻板印象的作用, 也促使人們改變認(rèn)知加工方式, 更多的使用個體化的信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Crisp & Turner,2011; Crisp & Hewstone, 2007; Kang & Bodenhausen,2015)。

      個體化視角的理論背景是信息加工和記憶提取, 該視角認(rèn)為交叉分類的本質(zhì)是形成了多元類別, 個體所屬的多個群體的類別信息(刻板印象)得以凸顯, 強調(diào)個體化信息的核心作用。雖然去類別化能夠降低偏見, 但是因為它集中關(guān)注的是個體特征, 而不是群體刻板印象, 因此它僅僅適用于具體的某個外群體成員, 而沒有推廣到外群體其他成員, 所以群際關(guān)系并沒有出現(xiàn)整體水平上的改善(Crisp & Turner, 2011)。去類別化視角的本質(zhì)是消除群際邊界, 但是實際上這個過程很難實現(xiàn)(Park & Judd, 2005):其一, 從純粹的認(rèn)知視角來看, 分類是個體組織和管理社會現(xiàn)實的基本工具, 人們很難放棄分類的加工方式; 其二, 對于少數(shù)族群體來說, 分類之后的社會認(rèn)同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具有積極差異的自我感知;其三, 群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這也是個體使用分類加工的現(xiàn)實原因。

      4 研究不足與展望

      4.1 研究不足

      4.1.1 對影響方向的界定

      現(xiàn)有的研究對如何考察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方向未能達成一致:第一種思路是考察交叉分類之后四類群體在刻板印象上的得分高低順序, 延續(xù)交叉分類效應(yīng)的研究傳統(tǒng)。第二種思路,以單維外群體刻板印象為基線, 并細(xì)化刻板印象的內(nèi)容維度(熱情、能力), 比較增加另一群體身份之后刻板印象的變化。第三種思路, 考察交叉分類之后相對應(yīng)的單維類別刻板信息的激活強度。積極影響就意味著交叉分類之后刻板印象得分更加接近雙內(nèi)群體, 或比單維外群體要低, 或者相應(yīng)的刻板印象的激活強度減弱。但是, 從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研究目的來看, 減弱或消除單維外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是最終目標(biāo), 因此, 以簡單分類為基線水平進行比較的思路是最為合適的比較方法。如果與單維外群體刻板印象相比, 交叉分類之后的刻板印象得分降低, 則說明交叉分類的影響是積極的, 反之則說明交叉分類具有消極影響。實際上, 在交叉分類影響情感偏見的研究中, Deschamps和Doise (1978)已經(jīng)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但是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簡單分類作為基線水平判斷交叉分類的作用, 不僅可以明確的界定影響方向的本質(zhì), 而且還可以考察交叉分類群體評價中兩個簡單分類的權(quán)重問題(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simple categorizations) (即對交叉分類群體的評價中, 兩個維度的作用大小)(Echabe, 2006; Song & Zuo, 2016)。

      4.1.2 對刻板印象的認(rèn)識

      盡管研究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目的是消除或削弱單維外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 但是當(dāng)前研究未能認(rèn)識到刻板印象對于個體的認(rèn)知與認(rèn)同上的意義。從進化心理學(xué)的視角來看, 刻板印象的具體內(nèi)容傳遞了這個群體成員對“我” (或“我們”)的意圖(熱情)以及實現(xiàn)該意圖的可能性(能力)(Cuddy et al., 2008), 從客觀上來看, 刻板印象是有利于個體和群體生存的重要信息載體。簡單的將單維外群體的刻板印象視為消極, 實際上模糊或忽略了刻板印象本身的重要功能, 并且現(xiàn)有研究也大多沒有具體指出在能力或熱情的哪個維度上是消極的。那么交叉分類增加的維度是否意味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呢?從刻板印象對于個體社會認(rèn)同的功能來看, 它提供了內(nèi)群體和外群體不一樣的認(rèn)知圖式, 并且強調(diào)內(nèi)群體優(yōu)于外群體,因此內(nèi)群體在能力和熱情的得分往往是雙高(佐斌, 2015)。但是交叉分類中, 個體對于交叉分類的兩個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認(rèn)同很可能是不同的, 當(dāng)對簡單分類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認(rèn)同更高時, 交叉分類帶來的自我與他人的相似性只會強化原有的刻板印象, 而不是削弱原有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說, 盡管交叉分類的目的是削弱或降低消極刻板印象,但是從社會認(rèn)同的視角來看, 有時消極刻板印象的“存在”比“消除”更有意義, 此時交叉分類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梢? 交叉分類這種擴大內(nèi)群體邊界的方法并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起到積極的效果。進一步來看, 特定個體在交叉分類的兩個維度上同時擁有的兩個群體身份很有可能發(fā)生相互矛盾(在熱情和能力這兩個內(nèi)容維度上)的情況(如老年黑人), 而交叉分類在刻板印象內(nèi)容維度上是否矛盾的屬性并未得到研究者足夠的重視。這種交叉分類的“質(zhì)”的矛盾性不僅可以決定人們使用類別化加工還是個體化加工, 也可以決定交叉分類會對刻板印象產(chǎn)生何種影響。

      4.2 研究展望

      4.2.1 類別化視角中的動機和認(rèn)知過程

      既然類別化視角認(rèn)為交叉分類的本質(zhì)是內(nèi)外群體的交叉, 那么交叉分類是否作為一種“提高內(nèi)群體?外群體歸類顯著性的因素” (Turner et al.,1987/2011), 影響了自我與認(rèn)同中的動機和認(rèn)知過程呢?最優(yōu)差異模型(Leonardelli et al., 2010)指出社會認(rèn)同是相似性需求和差異性需求這兩種相反的需求共同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果。當(dāng)個體處于交叉分類情境時, 針對交叉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的相似和差異需求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 個體將自己視為交叉維度上的內(nèi)群體成員, 是否會發(fā)生將個體特質(zhì)投射到內(nèi)群體成員上的自我錨定過程, 以及用內(nèi)群體原型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自我刻板過程呢?社會認(rèn)同的整合模型(van Veelen, Otten, Cadinu,& Hansen, 2016)指出自我錨定與自我刻板作為邏輯上平行的認(rèn)知路徑, 共同影響了自我和內(nèi)群體的重疊。此外, 交叉分類作為一個具有復(fù)雜群際線索的情境, 可能促進個體認(rèn)識到自己擁有多個內(nèi)群體的身份, 提高社會認(rèn)同復(fù)雜性, 降低群際偏見(Roccas & Brewer, 2002)。

      4.2.2 個體化視角中的優(yōu)勢類別與加工方式

      個體化視角強調(diào)交叉分類的本質(zhì)是形成多元類別, 當(dāng)類別對應(yīng)的刻板印象相互矛盾時, 具有優(yōu)先性的優(yōu)勢類別成為社會知覺的主導(dǎo), 那么,什么樣的類別才會成為優(yōu)勢類別呢?社會分類本身具有不同的屬性, 如性別、年齡等自然屬性的維度, 貧富、職業(yè)等社會屬性的維度, 這些分類維度有些是生而有之, 有些是后天選擇的結(jié)果(Ellemers,2012)。例如, 在年齡和貧富的交叉分類中, 老年富人和富人比較, 社會維度對熱情評價的影響更大(宋靜靜等, 2017)。進一步來看, 當(dāng)多元類別個體的多個類別被同時知覺時, 人們是放棄了類別化加工, 而轉(zhuǎn)向個體化加工, 但是并沒有直接的研究證據(jù)證明。從兩維交叉到多維交叉, 當(dāng)維度數(shù)目為多少時, 個體才會轉(zhuǎn)換加工方式呢?這些都是個體化視角尚未解決的問題。

      4.2.3 以自我歸類為基礎(chǔ)的整合

      自我歸類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Turner等(1987/2011)提出了社會自我(the social self)的概念, 他認(rèn)為社會性的自我概念的功能是依賴特定的情境而定的,在產(chǎn)生特定自我形象的特定環(huán)境中, 特定的自我概念往往會被激發(fā)出來, 知覺者與情境互動的結(jié)果就是個體多重自我概念中的某個特定自我被激活。類別化視角認(rèn)為人們在不同維度的內(nèi)外群體上進行自我歸類, 印象加工的核心是群體身份,此時, 自我與他人處于“社會歸類”的自我歸類水平。這種加工機制存在兩個條件:交叉分類的維度較少(復(fù)雜性低), 并且兩個維度之間的刻板信息沒有明顯矛盾(矛盾性低)。個體化視角認(rèn)為人們在個體層面進行自我歸類, 印象加工的核心是個體化信息, 此時, 自我與他人處于“個人歸類”的自我歸類水平。這種加工機制也存在前提條件:交叉分類的維度較多(復(fù)雜性高), 或兩個維度之間的刻板信息存在明顯矛盾(矛盾性高)。綜上可見,可以從自我歸類的視角整合兩個加工機制, 將類別化加工、個體化加工與“社會歸類”、“個人歸類”相對應(yīng), 是不同情境下自我覺知(自我歸類水平)的變化導(dǎo)致了不同的加工方式。而這個不同的情境又可以使用交叉分類的維度數(shù)量, 以及從刻板印象內(nèi)容來看類別之間是否矛盾, 這兩個屬性進行刻畫。也就是說, 從自我歸類理論來看, 交叉分類的內(nèi)在屬性:“質(zhì)”的矛盾性和“量”的復(fù)雜性所反映的情境決定了自我歸類水平, 自我歸類水平的變化決定了加工機制的不同, 從而影響了刻板印象。這樣就可以全面的解釋交叉分類影響刻板印象的過程與結(jié)果。

      陳莉, 王沛, 謝軼雯, 張琴. (2015). 熟悉性和兼容性對復(fù)合社會范疇刻板印象表征的影響.心理學(xué)報, 47(3),375?388.

      黎情, 佐斌, 胡聚平. (2009). 群體交叉分類效應(yīng)的代數(shù)模型及其潛在加工過程.心理科學(xué)進展, 17(4), 863?869.

      馬秀鳳. (2015).交叉分類對藏族女性評價的影響(碩士學(xué)位論文).西北師范大學(xué), 蘭州.

      宋靜靜. (2017).交叉分類目標(biāo)中簡單分類的權(quán)重分析:評價者特質(zhì)和情境的影響機制(博士學(xué)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xué), 武漢.

      宋靜靜, 佐斌, 溫芳芳, 譚瀟, 趙苗苗. (2017). 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窮富與年齡維度交叉為例.心理學(xué)探新, 37(2), 155?160.

      汪國駒. (2012).群體交叉分類效應(yīng)的眼動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xué), 武漢.

      王凱, 王沛. (2012). 印象形成中交叉刻板印象的加工機制.心理科學(xué), 35(6), 1343?1348.

      王明忠, 范翠英, 周宗奎. (2010). 主觀群體動力學(xué)模型述評.心理科學(xué)進展, 18(11), 1789?1799.

      嚴(yán)磊. (2016).交叉分類對刻板印象內(nèi)容評價的影響: 自我歸類的視角(博士學(xué)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xué), 武漢.

      佐斌. (2015).刻板印象內(nèi)容與形態(tài).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Abele, A. E., & Wojciszke, B. (2014). Communal and agentic content in social cognition: A dual perspective model. In J. M. Olson & M. P. Zanna (Ed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 ial psychology(Vol. 50, pp. 195?255).Burlington: Academic Press.

      Abrams, D., & Hogg, M. A. (2010). Social identity and self-categorization. In J. F. Dovidio, M. Hewstone, P.Glick, & V. M. Esses (Eds.),The S AGE handbook o f prejudice,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pp. 179?193).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Bigler, R. S., & Liben, L. S. (1992).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gender stereotyping: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based intervention.Child Development, 63(6), 1351?1363.

      Breakwell, G. M., Vignoles, V. L., & Robertson, T. (2003).Stereotypes and crossed-category evaluations: The case of gender and science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94(4), 437?455.

      Brown, R. (2007). Group processes: Dynamics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8)

      [Brown, R. (2007).群體過程(胡鑫, 慶小飛 譯, 方文,審校).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Brown, R. J., & Turner, J. C. (1979). The criss-cross categorization effect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 linical P sychology, 18(4), 371?383.

      Crisp, R. J. (2010). Prejudice and perceiving multiple identities. In J. F. Dovidio, M. Hewstone, P. Glick, & V. M.Esses (Eds.),The SAGE handbook ofpr ejudice,stereotyping and disc rimination(pp. 508?525).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Crisp, R. J., & Beck, S. R. (2005). Reducing intergroup bias: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group identification.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8(2), 173?185.

      Crisp, R. J., & Hewstone, M. (2001). Multiple categorization and implicit intergroup bias: Differential category dominance and the 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y effect.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1), 45?62.

      Crisp, R. J., & Meleady, R. (2012). Adapting to a multicultural future.Science, 336(6083), 853?855.

      Crisp, R. J., Stone, C. H., & Hall, N. R. (2006).Recategorization and subgroup identification: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threats from common ingroup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2), 230?243.

      Crisp, R. J., & Turner, R. N. (2011). Cognitive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7(2), 242?266.

      Crisp, R. J., & Hewstone, M. (2000). Multiple categoriz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In D. Capozza & R. Brown (Eds.),Social identity processes: Trends in theory and r esearch(pp. 149?166). Beverly Hills: Sage.

      Crisp, R. J., & Hewstone, M. (2007). Multiple social categorization. In M. P. Zanna (Ed.),Advances i n experimental soc ial psychology(Vol. 39, pp. 163?254).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Crisp, R. J., Hewstone, M., & Rubin, M. (2001). Does multiple categorization reduce intergroup bia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1), 76?89.

      Cuddy, A. J. C., Fiske, S. T., & Glick, P. (2008). 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The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 In M. P.Zanna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40, pp. 61?149).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Deschamps, J. C., & Doise, W. (1978).Crossed ca tegory membership inintergroup r elation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se, W., & Graham, D. (1978).Groups and individuals:Explan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vidio, J. F., & Gaertner, S. L. (2010). Intergroup bias. In S.T. Fiske, D. T. Gilbert, & G. Lindzey (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Echabe, A. E. (2006). Crossed-categorization and stereotypes:Class and ethnicity.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sychologie Sociale, 19(2), 81?101.

      Ellemers, N. (2012). The group self.Science, 336(6083),848?852.

      Gaertner, S. L., Dovidio, J. F., Anastasio, P. A., Bachman, B.A., & Rust, M. C. (1993). The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 Recategoriz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intergroup bias.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1?26.

      Giannakakis, A. E., & Fritsche, I. (2011). Social identities,group norms, and threat: On the malleability of ingroup bia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82?93.

      Hall, N. R., & Crisp, R. J. (2005). Considering multiple criteria for social categorization can reduce intergroup bia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10),1435?1444.

      Hall, N. R., Crisp, R. J., & Suen, M. W. (2009). Reducing implicit prejudice by blurring intergroup boundaries.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1(3), 244?254.

      Hogg, M. A. (2012).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psychology of groups. In M. R. Leary & J. P. Tangney (Eds.),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2nd ed., pp. 502?519). New York, US:Guilford Press.

      Hogg, M. A., & Abrams, D. (2011).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 chology of inter group r 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8)

      [Hogg, M. A., & Abramas, D. (2011).社會認(rèn)同過程(高明華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Hutter, R. R. C., & Wood, C. (2015). Applying individuation to conflicting social categories.Group P 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ions, 18(4), 523?539.

      Hutter, R. R. C., Wood, C., & Turner, R. N. (2013).Individuation moderates impressions of conflicting categories for slower processors.Social Psychology, 44(4),239?247.

      Kang, S. K., & Bodenhausen, G. V. (2015). Multiple identities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nnual R eview of P sychology, 66(1),547?574.

      Kang, S. K., & Chasteen, A. L. (2009). Beyond the doublejeopardy hypothesis: Assessing emotion on the faces of multiply-categorizable targets of prejudi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6), 1281?1285.

      Kang, S. K., Chasteen, A. L., Cadieux, J., Cary, L. A., &Syeda, M. (2014). Comparing young and older adults'perceptions of conflicting stereotypes and multiplycategorizable individuals.Psychology and Aging, 29(3),469?481.

      Klauer, K. C., Ehrenberg, K., & Wegener, I. (2003). Crossed categorization and stereotyping: Structural analyses, effect patterns, and dissociative effects of context relev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 l Psychology, 39(4), 332?354.

      Leonardelli, G. J., Pickett, C. L., & Brewer, M. B. (2010).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 A framework for social identity, social cognition,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M. P.Zanna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43, pp. 63?115). San Diego, CA: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Leonardelli, G. J., & Toh, S. M. (2015). Social categorization in intergroup contexts: Three kinds of self-categorization.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2), 69?87.

      Nicolas, G., de la Fuente, M., & Fiske, S. T. (2017). Mind the overlap in multiple categorization: A review of crossed categorization, intersectionality, and multiracial perception.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5), 621?631.

      Park, B., & Judd, C. M. (2005). Rethinking the link between categorization and prejudice within the soc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Personality and Soc ial Psychology Review,9(2), 108?130.

      Reicher, S. (1995).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social self. In A.Oosterwegel & R. A. Wicklund (Eds.),The s elf i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processes(pp. 277?290). Dordrecht: Springer.

      Roccas, S., & Brewer, M. B. (2002).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Personality and Socia l Psychology Review,6(2), 88?106.

      Rosenthal, H. E. S., & Crisp, R. J. (2006). Reducing stereotype threat by blurring intergroup boundaries.Personality and Socia l Psychology Bulletin, 32(4), 501?511.

      Singh, R., Yeoh, B. S. E., Lim, D. I., & Lim, K. K. (1997).Cross-categorization effects in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Adding versus averaging.British Journal o f So cial Psychology, 36(2), 121?138.

      Song, J. J., & Zuo, B. (2016).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ing age and wealth cross-categorization: The dominant role of categories that violate stereotypical expectation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624.

      Tajfel, H., & Turner, J. 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S. Worchel & W. G. Austin(Eds.),Psychology o f inter group r elations(pp. 7–24).Chicago: Nelson Hall.

      Turner, J. C., Hogg, M. A., Oakes, P. J., Reicher, S. D., &Wetherell, M. S. (2011).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7)

      [Turner, J. C., Hogg, M. A., Oakes, P. J., Reicher, S. D., &Wetherell, M. S. (2011).自我歸類論(楊宜音, 王冰, 林含章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Turner, J. C., & Reynolds, K. J. (2012).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In P. A. M. van Lange, A. W. Kruglanski, & E. T.Higgins (Eds.),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pp. 399?417). London: Sage.

      van Rijswijk, W., Haslam, S. A., & Ellemers, N. (2006). Who do we think we are?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ntext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on in-group stereotyping.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5(1), 161?174.

      van Veelen, R., Otten, S., Cadinu, M., & Hansen, N. (2016).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Self-stereotyping and self-anchoring as two cognitive pathway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1), 3?26.

      猜你喜歡
      群際刻板類別
      十宣放血療法在自閉癥刻板行為治療的臨床觀察
      民眾服務(wù)區(qū)“蝶變”新生:顛覆傳統(tǒng)服務(wù)區(qū)刻板印象
      奧爾波特群際接觸理論的邏輯軌跡
      長江叢刊(2018年22期)2018-11-14 22:44:32
      刻板印象提升與刻板印象促進*
      群際接觸對民族關(guān)系的作用
      服務(wù)類別
      新校長(2016年8期)2016-01-10 06:43:59
      群際關(guān)系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認(rèn)同管理策略
      學(xué)困生元刻板印象結(jié)構(gòu)探索與問卷編制
      論類別股東會
      商事法論集(2014年1期)2014-06-27 01:20:42
      群際威脅:影響因素與減少策略
      成都市| 定兴县| 西青区| 额尔古纳市| 方山县| 天全县| 福贡县| 连云港市| 榕江县| 徐闻县| 渭南市| 同仁县| 靖宇县| 桂平市| 原平市| 白城市| 元阳县| 长汀县| 蒙山县| 定结县| 社旗县| 乐山市| 东光县| 翁源县| 鹰潭市| 施甸县| 兴城市| 泸溪县| 遂昌县| 阿图什市| 南皮县| 勃利县| 高密市| 大兴区| 随州市| 栾川县| 嘉祥县| 库尔勒市| 东平县| 民丰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