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賢《后漢書》注引《前書音義》考

      2018-07-12 07:26:46陳潔圓貴州大學550000
      大眾文藝 2018年16期
      關鍵詞:師古李賢音義

      陳潔圓 (貴州大學 550000)

      一、《前書音義》書名考辨

      在唐代李賢等所注的《后漢書》之中,援引有“《前書音義》”這樣的條目,經(jīng)統(tǒng)計,共有199條(不包括重復的條目)1,廣泛存在于紀與列傳之中,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何謂“《前書音義》”?“《前書》”之“書”指代的是哪部著作?在李賢注中沒有明確的說出。在南北朝劉昭注的《續(xù)漢志》中援引有“《漢書音義》”的條目,同時代的《史記集解》中也引有大量“《漢書音義》”,裴骃在《序》中言:“又都無姓名者,但云《漢書音義》?!?《文選·西都賦》李善注曰:“引《漢書注》云音義者,皆失其姓名,故云音義而已?!?《漢書》注家眾多,顏師古在《漢書敘例》中描述“唯服虔、應劭等各著《音義》?!笨梢姶恕啊稘h書音義》”從性質上而論是唐前學者注解《漢書》的著作。在李賢注所引的“《前書音義》”199條條目之中,能歸屬至《漢書》各注家的達177條,約占總條目數(shù)的89%,另有亡佚條目數(shù)22條,相似度之高,可見李賢注援引的“《前書音義》”,當就是“《漢書音義》”。后世典籍中轉引李賢注時,有直接稱為“《漢書音義》”的,如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馥案:《后漢書注》引《漢書音義》云:‘如婦人之袿衣。’”4可見后世學者對兩者關系的認知。

      既然“《前書》”指代的是《漢書》,那么唐前《漢書》的稱謂是否也是如此呢?換而言之,李賢注稱呼之為“《前書》”,是否是遵循以往的先例?

      查閱典籍,唐以前并未有“《前書》”這樣的稱謂,但有一種“《前漢書》”的命名方式出現(xiàn)。就目前所見,“《前漢書》”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梁元帝所編《金樓子》有“注《前漢書》十二秩一百一十五卷”5一語。但是所見過于零星,尚未形成一種普遍的認知。顏師古的《漢書敘例》、《隋書·經(jīng)籍志》里均以“《漢書》”而非“《前漢書》”命名。《晉書·劉殷傳》載:“......五子各授一經(jīng),一子授《漢書》?!绷怼蹲笏紓鳌份d:“秘書監(jiān)賈謐請講《漢書》”,《苻堅載記》有“權翼進曰:‘《漢書》以蕭曹為功臣之冠?!?可見至唐代,正史對《漢書》命名并無變化,“《前漢書》”沒有成為《漢書》的專有別名而固定下來。

      既然唐前并無稱呼“《前漢書》”的慣例,李賢注為何要獨以“《前書》”來命名之?筆者認為這里原因有二,一為唐前,用“前后漢”將劉邦政權與劉秀政權分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認知。李賢注中有“前漢二百三十年,后漢百九十五年,凡四百七十四年”7這樣的朝代概念。在劉昭注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后漢書注補志》序言:“應編作諸志,前漢有者,悉欲備制?!薄抖Y儀志》有“《漢舊儀》略載前漢諸帝壽陵曰”一句?!段逍兄尽芬恫┪镉洝吩疲骸皾h末關中大亂,有發(fā)前漢宮人冢者”?!犊尽芬嚏摺斗觏灐吩疲骸扒皾h戶五萬”,另有“臣昭案:濟北,前漢之舊國”一句。8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

      二是為了便于區(qū)分,既然為《后漢書》,必然要與“《前漢書》”作一個相對照,李賢注里還大量引用《續(xù)漢書》的內(nèi)容,若直言“《漢書》”或者“《前漢書》”,則容易相互混淆。唐劉知幾著《史通》,有“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后書》宜為更始立紀”9,就將“《前書》”與“《后書》”分開而論。晉時華嶠改《東觀漢紀》為“《漢后書》”10也是此例。

      由此可知李賢所引的《前書音義》在性質上與唐前典籍文獻中常引的《漢書音義》等同,“《前書》”當是《后漢書》李賢注中對《漢書》的代指,稱《漢書》為“《前書》”,受當時“前漢”朝代觀的影響,也有與《續(xù)漢書》相區(qū)分的作用。

      二、李賢注本引《前書音義》所據(jù)底本考

      既然李賢注所引的“《前書》”指代的是《漢書》,那么李賢注所據(jù)的“《前書音義》”又是從何而來?它的底本根據(jù)是什么?唐初顏師古撰有《漢書注》,總集二十三位注家之說,在當時,師古注就已經(jīng)盛行于世?!杜f唐書》說師古注“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1有很大的學術價值?!缎绿茣份d師古注本流傳之后,時人謂“顏秘書...為班孟堅忠臣...其所注《漢書》,大顯于時?!?2李賢等作注,不可能不參考“大顯于時”又“為學者所重”的顏注。種種條件,為當時李賢參引顏注提供了一個便利的環(huán)境。

      再次,從已署名的注者上來看,李賢注所引的《前書音義》之時征引了多家之言,據(jù)統(tǒng)計,共引用了文穎、韋昭、如淳、晉灼、張晏、孟康、應劭、蘇林、李斐、臣瓚、服虔、李奇、張揖、鄭氏、顏師古、姚察十六家之言,其中歸屬于師古注的最多,其次為應劭,再次為如淳、孟康。既然有十六家之多,《前書音義》這一個注本所據(jù)的底本為集注本的可能性較大。顏師古在《漢書敘例》中寫道:“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號曰《漢書集注》...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有臣瓚者...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xù)廁其末...蔡謨?nèi)〕辑懸徊可⑷搿稘h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3說明除卻“不至江左”的晉灼本《漢書集注》,唐初時還存在著的集注本有臣瓚的《漢書集解音義》與蔡謨的《漢書集解》兩種。李賢注所引的注本是否為上述兩種呢?仔細統(tǒng)計不難發(fā)現(xiàn),《前書音義》的199條條目內(nèi),引晉灼注解僅有7條,引臣瓚注解僅有2條,蔡謨注甚至一條都沒有引用。臣瓚既然“稍以己之所見,續(xù)廁其末”,為何在李賢注中出現(xiàn)得如此之少,對比同時代的《漢書注》,師古對臣瓚的引用多達338條,蔡謨的也有4條14,由此可見李賢等注《后漢書》時,并非不見這兩種集注本,而是直接不予采用。

      既然《前書音義》所引的底本非臣瓚與蔡謨兩家的集注本,那么李賢注本的底本又來源自何處?在此,我們可以從條目數(shù)的分布頻率,注釋體例,版本校勘三個角度去加以分析。

      第一是在條目數(shù)的分布上,據(jù)《唐前<漢書>舊注輯佚與研究述評》,有應劭注1280條,孟康注815條,蘇林注485條15。比對《漢書》與《前書音義》所引用的注解,《前書音義》引用師古的條目數(shù)最多,應劭、如淳、孟康、蘇林等也多有援引。據(jù)統(tǒng)計,《前書音義》署名師古的條目數(shù)54條,署名應劭的有32條,如淳的有18條,孟康的為14條,與顏注本引用的各注家條目數(shù)分布頻率呈現(xiàn)一致的情況;

      第二,從注釋體例上看,李賢注在前多用“《前書》”這樣的稱謂引用《漢書》的原文原話,后又引《音義》加以解釋,這個體例可以看出李賢注對顏師古《漢書注》的充分引用,例如:

      《后漢書·獨行列傳》:“逢占?!崩钯t注曰:“《前書》班固曰:‘東方朔之逢占、覆射?!兑袅x》云:‘逢人所問而占之也?!保ǖ?678頁)

      按:《漢書·東方朔傳》:“朔之詼諧,逢占射覆?!鳖亷煿乓绱驹唬骸胺暾迹耆怂鶈柖贾??!保ǖ?874頁)此處“《前書》”對應《漢書》正文的內(nèi)容,《音義》對應師古引如淳注的原話,兩相對比,李賢注所據(jù)版本當為一個正文與注解合而為一的本子。

      《漢書敘例》中寫道:“蔡謨?nèi)〕辑懸徊可⑷搿稘h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保ǖ?頁)蔡謨的《漢書集解》首次使用這樣正文與注釋合一的本子,《前書音義》中李賢引用的《音義》有正文與注釋,它的時間上限應在蔡謨的《漢書集解》之后,也就是東晉之后。

      第三,校對各家注本,李賢注有雜糅各家說法的情況,有與它家相混合的條目:

      《后漢書·西域傳》:“烏秅。”李賢注曰:“《前書音義》音鴳拏。又云:“烏音一加反,秅音直加反,急言之如鴳拏也?!保ǖ?917頁)

      按:《漢書·西域傳》:“西南至烏秅國千三百四十里?!鳖亷煿乓嵤显唬骸盀醵g音鷃拿?!保ǖ?882頁)師古曰:“烏音一加反。秅音直加反。急言之聲如鷃拿耳?!痹凇稘h書》中分開署名的兩注到了李賢等援引之時,卻以“又云”籠統(tǒng)概括之,似乎已經(jīng)將師古注的地位視同他所引的二十三家的其他注者。

      還有一種雜糅現(xiàn)象,是將正文與所引注解混而為一,共有三條,茲列如下:

      第1條:

      《后漢書·班彪列傳》:“五都。”李賢注引《前書音義》曰:“五都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也。”(第1338頁)

      按:《漢書·食貨志》:“(王莽)遂于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保ǖ?180頁)又按:《文選》卷二十一《詠史》:“五都矜財雄,三川養(yǎng)聲利。”李善注曰:“《漢書》曰:‘王莽于五都立均官,更名雒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帥’。”(第304頁)《文選》卷三十六:“五都復而事庠序,四民富而歸文學。”李善注曰:“《漢書》曰:‘王莽于五都立均官,更名雒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第512頁)此條《文選》與《六臣注文選》皆引《漢書》原文,可見當為《漢書》原文,《后漢書》引之為《前書音義》,是誤。

      第2條:

      《后漢書·光武帝紀》:“蒲陽?!崩钯t注曰:“《前書音義》曰‘蒲陽山,蒲水所出’。”(第17頁)

      按:《漢書·地理志》:“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保ǖ?180頁)又按:《水經(jīng)注》:“蒲陽山”條,酈道元注曰:“《漢志》:‘蒲陽山,蒲水所出’?!?6酈道元所引的為《漢書·地理志》原文,說明其所據(jù)的《漢書》本原有此句,此當為《漢書》原文。

      第3條:

      《后漢書·馮岑賈列傳》:“邛谷王任貴?!崩钯t注引《前書音義》曰:“任貴,越巂夷,殺太守枚根,自立為邛谷王?!保ǖ?62頁)

      按:《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而粵雟蠻夷任貴亦殺太守枚根,自立為卭谷王。”(第3846頁)此當為《漢書》正文混入注中。

      前面已經(jīng)說明了自蔡謨開始,開始有注解散入《漢書》正文之中,形成正文與注解合二為一的本子。而注釋與正文之間在傳抄之中極易相互混淆,《前書音義》之中找得到援引《漢書》的正文,正說明了《前書音義》的底本也當為一個正文與注釋合一的本子,它的體例是承襲自顏師古《漢書注》。

      綜上,李賢注本所引的《前書音義》從條目數(shù)分布到注釋體例再到校對時出現(xiàn)的問題,都與顏師古的《漢書注》密不可分,李賢注所引的《前書音義》的底本當是顏注本《漢書》。

      三、結語

      在唐初李賢等注的《后漢書》中,將《漢書》稱為“《前書》”,而對唐前諸注家注解的《漢書》則以“《音義》”相稱?!啊肚皶袅x》”在性質上與唐前典籍中所引《漢書音義》并無差別,用“《前書》”代指《漢書》,體現(xiàn)了唐時人對于西漢朝代的普遍概念,也有區(qū)別他書的作用。李賢注本中的《前書音義》征引了多家之言,經(jīng)考稽,它的底本當為顏師古的《漢書注》。

      注釋:

      1.為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筆者運用的是北師大圖書館的“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tǒng)”。

      2.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7.

      3.蕭統(tǒng):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5頁。

      4.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二十五,清同治刻本。

      5.蕭繹:《金樓子》卷五,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6.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89頁、第2377頁、第2886頁。

      7.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650頁。

      8.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144頁、第3348頁、第3453頁。

      9.劉知幾撰,程千帆校注:《史通箋記》,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7頁。

      10.見《晉書·華嶠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64頁。

      11.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95頁。

      1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639頁。

      13.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頁。

      14.以上數(shù)據(jù)出自李晨軒《<漢書>顏注的文獻運用》(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5.閆平凡:《唐前<漢書>舊注輯佚與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7年07期,第23頁。

      16.酈道元著,楊守敬疏:《水經(jīng)注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喜歡
      師古李賢音義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之“衰”字音義的詞源學解釋
      唯有“師古” 方得“創(chuàng)新”——記退役軍人書畫創(chuàng)作者夏雪虹
      中州建設(2020年4期)2020-12-02 03:20:38
      銅 鏡
      佛經(jīng)音義同形字輯釋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in a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淺談清末民國畫家吳觀岱的畫學思想
      藝術科技(2016年11期)2017-05-05 02:10:33
      從晚明文壇“師心”與“師古”的博弈看晚明文學思潮的流變
      王鐸
      紫禁城(2016年4期)2016-10-28 07:12:45
      “普洱”音義考
      西南學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6:08
      武清区| 万荣县| 陇西县| 云梦县| 新兴县| 沂源县| 大方县| 高淳县| 奉化市| 水富县| 兴海县| 赫章县| 南澳县| 麟游县| 赤峰市| 丹巴县| 肇州县| 理塘县| 海阳市| 锡林浩特市| 修水县| 定西市| 关岭| 张北县| 文水县| 田林县| 福安市| 遂川县| 梓潼县| 曲水县| 隆尧县| 盱眙县| 绍兴市| 塔城市| 郁南县| 新闻| 平阴县| 大宁县| 景宁| 济源市|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