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魏北齊實封爵食邑問題的考察

      2018-07-12 12:27:22張鶴泉
      東岳論叢 2018年5期
      關鍵詞:封地爵位開國

      張鶴泉

      (吉林大學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12)

      東魏北齊國家實行的爵制,包括實封爵與虛封爵兩種不同爵位。實際上,東魏北齊的實封爵包括王爵和開國爵,而虛封爵則稱為散爵。對實封爵而言,就是在爵位封授上,使受封爵者能夠獲得國家規(guī)定數量的食邑,進而為受爵者帶了豐厚的經濟利益。這成為封授實封爵的主要特點,也是實封爵與虛封爵的明顯不同之處。因此,考察東魏北齊實封爵封授狀況,受爵者的食邑分封就成為不能忽視的重要的內容。可是,在前人研究中,只有楊光輝教授對這一問題有所提及①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頁。,但他并沒有做深入的開掘。至于對東魏北齊的食邑封授同爵位等級和封地的聯系以及國家食邑數量規(guī)定等問題,前人還沒有做深入探討。有鑒于此,本文擬對東魏北齊食邑封授的相關問題做一些考察,希望有助于對東魏北齊封爵制度研究的深化。

      一、王爵的食邑數量由固定規(guī)定向不固定規(guī)定的變動

      在東魏北齊實封爵的等級規(guī)定中,王爵為最高等級爵位。東魏北齊國家對王爵與開國爵可以享有的食邑租稅的比例上,做了明確區(qū)分。正如《通典·職官十三》稱:“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封內之調,盡以入臺,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一?!北饼R國家在王爵和開國爵所食食邑租稅比例做這種區(qū)分,不僅表明受封王爵者與受封爵開國爵者在經濟收益上存在差別,同時也表現出在實封爵的等級中,王爵與開國爵是區(qū)分為兩個等級層次的。由王爵為最高等級實封爵位的特點所決定,就使這一爵位等級能夠受封的食邑數量規(guī)定與實封的開國爵并不完全相同。而且,由于東魏、北齊國家在王爵封授的對象上,也存在很大差別,所以,東魏與北齊所實行的王爵的食邑數量規(guī)定也是很相不同的。

      從東魏國家的王爵封授的范圍來看,是承襲了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后所實行的王爵封授規(guī)定。孝文帝在這一規(guī)定中,將王爵封授的對象做了改革?!赌淆R書·魏虜傳》載孝文帝詔:“王爵非庶姓所僭,伯號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馀王皆為公,公轉為侯,侯即為伯,子男如舊。”又《魏書·孝文帝紀下》:“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皆降為公,公為侯,侯為伯,子男仍舊?!边@就是說,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只有道武帝子孫才能夠受封王爵,并且,在孝文帝爵位改革前封授的與皇室血親關系疏遠的宗室及異姓勛臣的王爵,都要通過降爵的方式被取消。孝文帝的這個規(guī)定,成為北魏國家后期封授王爵的原則。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盡管東魏國家朝政為高歡、高澄所控制,但北魏封授王爵的原則并沒有廢除,依然為東魏國家所承襲。因此,可以說,東魏封授王爵的對象,基本還是限制在北魏道武帝子孫的范圍內。

      當然,東魏國家在北魏道武帝子孫范圍封授王爵,并不限于嫡系傳承的子孫,還包括旁系傳承的子孫。其實,封授旁系子孫王爵的做法,是從北魏孝明帝時開始的?!段簳っ鞯奂o》:“(孝昌)二年春正月庚戌,封廣平王懷庶長子、太常少卿誨為范陽王?!彼^諸王庶長子,就是不能繼承諸王爵位的支子*《禮記·曲禮下》:“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币簿褪钦f,支子是在家族中沒有主祭權之子。而主祭權是與財產、爵位繼承權相聯系的。就爵位的繼承來看,支子就是不能繼承家長爵位之子。因此,北魏孝明帝封授不能繼承王爵非嫡長子為王,應該稱為支子王。。因為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確定能夠封授王爵的對象,只是皇子和皇弟。并且,可以繼承諸王爵位的,只能是他們的嫡長子。在道武帝子孫中,不能受封和繼承王爵的旁系后裔,只可以受封開國爵,或者虛封的散爵。也就是說,道武帝非嫡系的子孫,既不能繼承王爵,也不能受封王爵??墒牵蔽盒⒚鞯鄯馐谕蹙舻淖龇?,卻改變了北魏道武帝旁系子孫所處的地位,開始與嫡系傳承的子弟獲得同樣受封王爵的權力。因此,孝明帝以后,使諸王的支子受封王爵成為重要措施。諸如,莊帝初,就封授元肅“魯郡王,邑千戶?!?魏收:《魏書》卷一九下《景穆十二王下·南安王楨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08頁。元肅就是南安王元楨的旁系孫。又如,元斌之“出帝時,封潁川郡王,委以腹心之任?!?《魏書》卷二〇《文成五王·安樂王長樂傳》,第526頁。元斌之則是安樂王長樂的旁系孫。很明顯,北魏孝明帝以后,諸王的非嫡系子孫受封王爵的人數并不在少數。北魏孝明帝封授支子為王的措施,不僅擴大了在道武帝子孫范圍封授王爵的對象,而且,對東魏國家王爵的封授也產生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東魏孝靜帝封授的王爵,既有直系親王,也有支子王?!段簳ば㈧o帝紀》:“(興和二年)閏月巳丑,封皇子景植為宜陽王,皇弟威為清河王,謙為潁川王?!笔芊馔蹙舻幕首釉爸布盎实茉⒃t,都屬于嫡系的親王。《魏書·孝靜帝紀》:“(興和元年)封常山郡王劭第二子曜為陳郡王?!薄段簳ば㈧o帝紀》:“(武定元年)戊寅,封前員外散騎侍郎元長春為南郡王?!薄段簳かI文六王上·彭城王勰傳》:“(元襲)武定初,封武安王,邑一千戶?!笔芊馔蹙舻脑b、元長春、元襲,則都屬于非嫡系傳承的支子王。由此可見,東魏國家封授王爵的對象,對皇子、皇弟以及諸王的非嫡系子孫,都是不加區(qū)分的。也就是說,無論皇帝的嫡系傳承、旁系傳承,還是諸王的非嫡系的子孫,都有受封王爵的機會。當然,這些受封王爵者,也都限制在北魏道武帝子孫范圍之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歡、高澄、高洋實際控制了東魏政權,他們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所以,高歡沿襲北魏封授的渤海王稱號,高澄則被孝靜帝封“為使持節(jié)、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渤海王?!?李百藥:《北齊書》卷三《文襄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32頁。武定八年,孝靜帝又封高洋“齊郡王,食邑一萬戶?!?《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第44頁。很明顯,高澄、高洋被封授為王,是孝靜帝要彰顯他們特殊的顯赫地位而實行了特別封授的做法。

      二是孝靜帝將北魏國家封授的諸王,以及繼承諸王爵位的蕃王繼續(xù)保留下來。應該說,東魏保留北魏諸王的人數是很多的。統(tǒng)計《魏書》、《北齊書》、墓志銘中的記載,東魏存在的元氏諸王有:傳承至東魏的北魏蕃王以及北魏后期封授的支子王,或承襲支子王爵者。這些保留的北魏蕃王有:河南王元棽、濟陰王元暉業(yè)、江陽王元亮、淮陽王元紹有、濟南王元獻、任城王度世、彭城王元韶、南安王元叔仁、城陽王元延、章武王元景哲、樂陵王元霸、北平王元孝景、咸陽王元坦、平昌王元置、趙郡王元煒、高陽王元斌、北海王元娑羅、東海王元衍、京兆王元寶月。北魏后期封授的支子王、或繼承支子王爵者有:東平王元景式、武邑王元述、魯郡王元道與、襄城郡王元旭、安平王元黃頭、東安王元彥友、漁陽王元俊、太原王元善慧、高密王元永業(yè)??梢哉f,東魏的這些不同類別的元氏諸王,都是社會地位顯赫的權貴階層。

      因為東魏國家在王爵的封授上,并沒有改變北魏國家所實行的原則,所以,也就不能變動與爵位等級相聯系的食邑封授規(guī)定。特別是,孝靜帝將北魏封授的諸王以及繼承王爵的蕃王完全保留下來,因而,也就需要保證他們原來所具有的食邑,因此,也就很難改變他們已經獲得的食邑數量。而且,由于東魏國家要獲得這些元氏諸王的支持,因而,就不可能輕易觸動他們的既得利益。正是因為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東魏國家對諸王食邑數量的封授,還要繼續(xù)實行北魏國家確定的食邑封授的標準。這個標準正是“親疏世減之法”。

      北魏國家實行的“親疏世減之法”是在孝文帝爵制改革時制定的?!段簳埰栈輦鳌罚?/p>

      “以初封之詔,有親王二千戶、始蕃一千戶、二蕃五百戶、三蕃三百戶,謂是親疏世減之法;又以開國五等,有所減之言,以為世減之趣。遂立格奏奪,稱是高祖本意,仍被旨可。”

      據此可知,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實際將食邑封授分為兩類,即親王受封的食邑和蕃王受封的食邑。親王的食邑數量為固定的二千戶;蕃王的食邑數量低于親王,并依據蕃王的輩分遞減,分別為一千戶、五百戶、三百戶。北魏實行的這種規(guī)定,是要保證親王和不同輩分的蕃王獲得食邑數量有可以遵循的標準,進而保證國家在諸王食邑封授上,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以便能夠大體上做到均平。

      可以說,東魏國家正是以北魏實行的這種“親疏世減之法”來確定沿續(xù)下來的北魏諸王和新封授諸王的食邑數量的。關于記載東魏國家對新封授諸王所領食邑情況的史料很少,但是,并不是沒有蹤跡可循?!段簳かI文六王上·彭城王勰傳》:“(元襲)武定初,封武安王,邑一千戶?!睎|魏國家封授武安王元襲一千戶的食邑,實際正是以“親疏世減之法”為標準的。那么,元襲受封一千戶的食邑,為什么說是遵守“親疏世減之法”的規(guī)定呢?因為元襲為彭城王元勰之子,是不能繼承王爵的非嫡系支子,所以,東魏國家封授元襲王爵,應該屬于支子王。正因如此,也就使元襲不能如同嫡系的親王一樣獲得二千戶的食邑封授,只能按支子王受封食邑的規(guī)定來獲得食邑。

      其實,從北魏明元帝開始封授支子王后,對他們應該受封的食邑數量也就有相應的規(guī)定?!段簳かI文六王上·北海王詳傳》:“(元瑱)莊帝初,拜侍中、車騎將軍,封東海王,食邑千戶?!薄段簳ぞ澳率跸隆ふ挛渫跆鍌鳌罚骸?元凝)莊帝初,封東安王,食邑五百戶?!痹?、元凝都是支子王,但他們所領食邑數量卻不相同。這種情況的出現,正是與他們在始封王世系中所處的不同輩分相聯系的。從元瑱在始封王元詳的世系中所處地位來看,他為繼承王爵的一蕃王元顥之弟,二人輩分相同*《魏書》卷二一上《獻文六王上·北海王詳傳》,第565頁。。而按“親疏世減之法”一蕃王所領食邑,應該為一千戶。顯然,元瑱受封東海王獲得一千戶食邑,所依據的,應該是一蕃王所領食邑的標準。從元凝在始封王拓跋太洛的世系中所處位置來看,拓跋太洛之孫為二蕃王元融。而元凝實為元融之弟,二人輩分相同*《魏書》卷一九下《景穆十二王下·章武王太洛傳》,第515頁。。所以按北魏規(guī)定的標準,二蕃王元融應該受封食邑五百戶。由此可見,元凝受封東安王所領食邑的數量,實際與二蕃王元融相同,也是五百戶。這說明,北魏實行的“親疏世減之法”,不僅是蕃王所領食邑應該遵循的標準,也是把握支子王受封食邑數量的標準。

      實際上,北魏實行的這個封授食邑數量的規(guī)定,依然為東魏國家所遵循。就東魏封授元襲王爵所領食邑的情況而言,也正是以“親疏世減之法”為標準的。據《魏書·獻文六王上·彭城王勰傳》載,元襲在彭城王元勰的傳襲世系中,他為繼承王爵的一蕃王元劭之弟,實際與元劭同一輩分,因此,受封武安王后,他所領食邑一千戶,正是與繼承王爵的蕃王元劭,是完全相同的。由此可以明確,在東魏保留下來的北魏諸王以及新封授的諸王,他們所領食邑的數量,實際都是依據“親疏世減之法”來決定的。

      天保元年,齊文宣帝高洋禪代東魏。北齊建國后,對王爵的封授做了很大的變動。北齊國家不僅對原來的元氏諸王實行“準例降爵”*《北齊書》卷二八《元坦傳》,第384頁。的做法,同時又開始確立新的王爵封授制度。從確定王爵的封授對象來看,已經與東魏明顯不同。北齊國家可以將王爵授與高氏皇帝之子、皇帝的宗親以及異姓官員。也就是實行同姓王和異姓王并行的封授制度。依據清人萬斯同在《北齊諸王世表》中的統(tǒng)計,受封的同姓王有50人*萬斯同:《北齊諸王世表統(tǒng)計》,《二十五史補編》(4),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669-4670頁。萬斯同又在《北齊異姓諸王世表》中統(tǒng)計,北齊國家封授的異姓王則有51人*萬斯同:《北齊異姓諸王世表》,《二十五史補編》(4),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671-4673頁。。由于北齊國家政治腐敗,因此,國家對封授王爵的數量是不加控制的,以致出現極其混亂的局面。正如《北齊書·幼主紀》稱:“庶姓封王者百數,不復可紀?!闭蛉绱耍褪贡饼R國家在王爵食邑封授上,就必須要做出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廢除東魏封授同姓王食邑所依據的“親疏世減之法”。不僅如此,由于北齊國家實行同姓王和異姓王并行的制度,所以,在食邑的封授上,也就很難規(guī)定統(tǒng)一的標準。

      從北齊國家封授同姓王的情況來看,一些高氏諸王的王爵,是由開國郡公進升的。如高?!霸笾?,封永安郡公……天保初,進爵為王?!?《北齊書》卷一〇《高祖十一王·永安簡平王浚傳》,第132頁。另一些則是直接封授的王爵。如高百年“大寧中,封樂陵王?!?《北齊書》卷一二《孝昭六王·樂陵王百年傳》,第158頁。盡管這些高氏諸王獲得王爵的途徑不同,但是,他們都可以獲得食邑的封授。然而,這些高氏諸王獲得的食邑數量,不同于東魏的元氏諸王,是沒有固定數量規(guī)定的。《齊故樂陵王墓志銘》:“(高百年)大寧初,封樂陵郡王,食邑二萬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20頁?!陡邷U墓志》:“(高淯)封襄城郡王,邑三千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08頁?!侗饼R書·趙郡王琛傳》:“(高叡)武定末,除太子庶子。顯祖受禪,進封爵為南趙郡王,邑一千二百戶。”由此可見,北魏國家封授同姓王食邑的數量,多則可以達到二萬戶,低則為一千二百戶。這就是說,北齊國家封授同姓王食邑的數量,多少不同,是沒有固定的數量限制的,因而,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換言之,北齊國家對同姓王食邑的封授,已經沒有需要遵守的標準,實際是由皇帝的意志來決定的。

      北齊的異姓王獲得王爵的途徑,也與高氏諸王相同。一些異姓王的王爵,是由原來受封的開國爵進升的。如厙狄干“封廣平縣公,尋進郡公?!毂3?,以天平元勛佐命,封章武郡王?!?《北齊書》卷一五《厙狄干傳》,第198頁。另一些則是直接封授的王爵。如建德四年,張景仁便受“封建安王”*《北齊書》卷四四《儒林·張景仁傳》,第591頁。。由于北齊異姓王取得王爵的途徑不同,并且,受封王爵的人數非常之多,因此,就使一些異姓諸王很難獲得食邑的封授。對于直接受封王爵者而言,大多數是這種情況?!侗饼R書·外戚·爾朱文暢傳》:“爾朱文暢,榮第四子也。初封昌樂王?!庇帧侗饼R書·恩悻·韓鳳傳》:“(韓鳳)后主即位,累遷侍中、領軍,總知內省機密?!獠杩ね酢!焙茱@然,爾朱文暢、韓鳳受封王爵后,都沒有確定他們的食邑數量。對進升王爵者來說,則與這種情況不同?!侗饼R書·斛律金傳》:“(斛律金)改封石城郡公,邑一千戶?!@祖受禪,封咸陽郡王,刺史如故?!薄侗饼R書·厙狄回洛傳》:“(厙狄回洛)封順陽縣子,邑四百戶?!街?,力戰(zhàn)有功,增邑通前七百戶。……肅宗即位,封順陽郡王。”可見斛律金、厙狄回洛在受封開國爵時都獲得了食邑。在他們進升王爵后,當時國家是不可能取消的他們所領食邑的。由此可見,北齊的一些異姓王能夠擁有食邑,而另一些異姓王則不能獲得食邑。因此,可以說,北齊國家在確定異姓王對食邑的占有上,是沒有固定的規(guī)定的。不僅如此,能夠擁有食邑的異姓王,在占有食邑的數量上,也是大不相同的?!侗饼R書·侯莫陳相傳》:“(侯莫陳相)天保初,除太師,轉司空公,進爵為白水王,邑一千一百戶?!薄洱R西陽王徐君志銘》:“(徐之才)武平元年,除尚書左仆射。二年,遷尚書令,封西陽郡王,食邑二千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57-458頁。很顯然,侯莫陳相、徐之才獲得食邑的數量有很大的差別。這說明北齊國家也沒有為受封異姓王者規(guī)定可以獲得明確的食邑數量的標準。并且,由于北齊國家腐敗的政治是與王爵封授結合在一起的,因而,也就必然導致在食邑封授上,完全由皇帝的意志來決定封授食邑數量。因為對北齊皇帝而言,他們封授食邑的目的,是要使一些異姓王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進而誘使他們能夠為腐敗的皇權隨意支配和驅使。

      此外,由于北齊禪代東魏,“詔封魏帝為中山王,食邑萬戶?!?《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第51頁。當然,這是對退位的東魏孝靜帝的優(yōu)待,因而,是一種對異姓王食邑的特殊封授。但不久孝靜帝元善見被害,所以,這種異姓王的食邑封授,只不過是在皇權禪讓過程中的一種形式。

      綜上可見,在東魏北齊王爵食邑的封授上,東魏明顯不同于北齊。對東魏國家來說,由于沿襲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王爵封授制度,所以,除特殊情況之外,受封王爵的對象都是北魏道武帝的直系和旁系子孫,并且,還有人數眾多的保留下來的北魏受封的王爵者及王爵的繼承者。由東魏諸王存在的這種情況所決定,就使確定這些元氏諸王的所領食邑數量,只能繼續(xù)沿襲北魏實行的“親疏世減之法”??墒?,北齊禪代東魏后,因為北齊國家使元氏諸王都“準例降爵”*《北齊書》卷二八《元坦傳》,第384頁。,并且,又實行同姓王和異姓王并行的封授制度,所以,就很難實行東魏采取的封授食邑數量的做法,進而使受封王爵者所領食邑的數量也就不能實行有固定的標準措施,因而,按皇帝的意志確定封授食邑數量便成為主導的做法。特別是,由于北齊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極為腐朽,也就更增強皇帝在食邑封授上的不受約束的隨意性。因此,可以說,北齊王爵的食邑數量規(guī)定,實際已經由東魏的固定數量的封授,演變?yōu)闊o固定數量限定的封授,從而使王爵的食邑封授與北齊腐敗的皇權統(tǒng)治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二、開國爵的爵位等級對始封食邑數量的限定

      一如前述,東魏北齊可以領有食邑的實封爵包括王爵和開國爵??墒牵瑬|魏北齊國家使受封王爵和開國爵者通過食邑享有租賦的比例,卻是不相同的。當時國家的這種規(guī)定,實際是將實封爵分為王爵和開國爵兩個等次。由于在王爵和開國的爵食邑封授上,存在等次的區(qū)分,所以,開國爵與王爵所領有食邑的規(guī)定,并不完全相同。

      從東魏北齊國家封授開國爵的情況來看,實際存在“本封”和“別封”的區(qū)分。所謂“本封”,在《北齊書》、《北史》中,一般將有爵者最早受封的爵位稱為本爵,也稱為本封。而“別封”,則是東魏北齊國家為受封實封爵者本封、本爵之外的加封、重封*高敏:《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封爵制度探討》,載《魏晉南北朝史發(fā)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34頁。。盡管東魏北齊開國爵的“本封”和“別封”有區(qū)別,可是,這兩種不同的封授所實行的爵位等級卻是相同的。實際上,東魏的開國爵的等級是承襲北魏后期的規(guī)定,分為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開國鄉(xiāng)男共七級。北齊禪代東魏后,依然沿續(xù)東魏的開國爵等級規(guī)定*魏征:《隋書》卷二七《百官中》,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765-767頁。。

      事實上,東魏北齊開國爵的不同等級所領始封食邑數量,應該說,是與爵位的等級結合在一起的。并且,開國爵的“本封”和“別封”所領食邑的數量,也是采用同一的標準的。以開國縣男為例,開國縣男的“本封”的食邑數量,正如《北齊書·杜弼傳》所言:“(杜弼)后從高祖破西魏于邙山,……以功賜爵定陽縣男,邑二百戶?!倍_國縣男的“別封”食邑數量,與“本封”并無差別。例如,步大汗薩“別封安陵縣男,邑二百戶。”*《北齊書》卷二〇《步大汗薩傳》,第279頁。崔悛“以禪代之際,參掌儀禮,別封新豐縣男,邑二百戶”*《北齊書》卷二三《崔悛傳》,第279頁。。很明顯,受封開國爵者的“本封”和“別封”的始封食邑數量,都沒有脫離爵位等級影響。不過,東魏北齊國家依據開國爵的等級確定始封食邑的數量,卻因爵位等級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梳理《北齊書》、《北史》和墓志銘中記載,可以發(fā)現,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鄉(xiāng)男、縣男的始封食邑數量的規(guī)定為一個層次;而對開國縣子、縣伯、縣侯、縣公、郡公的始封食邑的數量規(guī)定,則為另一層次。

      就開國鄉(xiāng)男和開國縣男食邑的封授而言,可以說,始封食邑的數量是固定的?!洞簖R元使君墓志銘》:“(元賢)魏平文皇帝之後也?!涠ㄆ吣辏瑥鸵跃秊橛拦替?zhèn)大都督。時皇帝刷羽依桐,翻霄未即,只求明哲,經綸王緒,遂表除君安次縣都鄉(xiāng)男,食邑一百戶?!?《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386-387頁,第433頁?!侗饼R書·髙乾傳》:“(高長命)初于大夏門拒爾朱世隆,以功累遷左光祿大夫。高祖遙授長命雍州刺史,封沮陽鄉(xiāng)男,一百戶。”這說明,開國鄉(xiāng)男始封食邑數量,被確定為一百戶。《北齊書·張保洛傳》:“后高祖啟減國邑,分授將士。保洛隨例封昌平縣薄家城鄉(xiāng)男一百戶?!奔热粡埍B逅@一百戶食邑是“隨例”而封的,說明對開國鄉(xiāng)男始封一百戶食邑數量的規(guī)定,顯然是固定的不變的。東魏北齊國家始封開國縣男的食邑數量,則要多于開國鄉(xiāng)男。《齊故祠部尚書趙州刺史崔公墓志之銘》:“(高昂)以參禪代典禮,封華陽縣開國男,食二百戶?!雹堋稘h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386-387頁,第433頁?!侗饼R書·季式傳》:“(季)延伯歷中散大夫、安州刺史,封萬年縣男,邑二百戶?!焙茱@然,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縣男的始封食邑數量,規(guī)定為二百戶。不僅對“本封”,就是對“別封”食邑的數量規(guī)定,也是如此。如司馬子如“別封野王縣開國男,邑二百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391頁。開國縣男與開國鄉(xiāng)男在始封食邑數量上的這種差別,正是爵位等級與始封食邑數量結合在一起的明顯體現。由此可以看出,受封開國鄉(xiāng)男、縣男者的始封食邑數量,實際是固定不變的??梢哉f,這正是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鄉(xiāng)男、縣男這兩級爵位,在始封食邑數量限定上的重要特點。

      當然,東魏北齊國家的這種規(guī)定,并不排除為這些受爵者再增加他們所領食邑的數量。因為增加開國鄉(xiāng)男、縣男食邑的數量,實際是對受爵者建樹功勞的再獎賞,因此,增加的食邑數量也就不受爵位等級的約束。

      其實,東魏北齊國家對受封開國爵鄉(xiāng)男、縣男者,所采取的這種規(guī)定,是從北魏沿襲而來的。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對受封開國縣男者所領食邑的規(guī)定是明確的。《魏書·傅永傳》:“(傅永)兩月之中,遂獻再捷,高祖嘉之,遣謁者就豫州策拜永安遠將軍、鎮(zhèn)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丘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边@種規(guī)定在北魏后期一直保持不變。例如,元讞“肅宗時,除正員郎,稍遷左將軍、太中大夫,封平鄉(xiāng)縣開國男,邑二百戶?!?《魏書》卷二一上《獻文六王上·趙郡王干傳》,第545頁。穆子琳“出帝即位,以攝儀曹事,封高唐縣開國男,邑二百戶?!?《魏書》卷二七《穆崇傳》,第677頁。宇文?!敖ò步?,以勛封襄樂縣開國男,邑二百戶。”*《魏書》卷四四《宇文福傳》,第1001頁。并且,在《魏書》和墓志銘中,也沒有發(fā)現開國縣男始封食邑數量超過二百戶的記載。所以,北魏國家對開國縣男始封食邑數量,是固定不變的規(guī)定。北魏后期,在開國爵等級中,又增加了開國鄉(xiāng)男。實際北魏對開國鄉(xiāng)男的食邑數量也是固定的。很明顯,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鄉(xiāng)男、縣男始封食邑數量的固定規(guī)定,正是依據北魏國家對這兩級爵位確定的標準所做的規(guī)定。

      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始封食邑的數量規(guī)定,則不同于開國鄉(xiāng)男、開國縣男。為說明問題,依據《北齊書》和墓志銘記載,以爵位等級為序,將這一層次的開國爵等級序列的“本封”和“別封”始封食邑的數量情況列表如下:

      爵位等級受封開國爵者“本封”食邑數量“別封”食邑數量開國郡公高叡、高岳、薛孤延、賀拔昌、高昂、高潤(別封)五千戶、二千戶、一千戶、八百戶一千戶開國縣公李元忠、薛延孤、陳元康(別封)八百戶、一千戶一千戶開國縣侯段榮、薛循義、魏蘭根、杜弼、李挺、可朱渾(別封)八百戶、八百戶、一千戶、五百戶、一千戶一千戶開國縣伯張保洛、劉貴、韓賢、堯雄、張亮、徐之才(別封)四百戶、五百戶、四百戶、五百戶、五百戶五百戶開國縣子厙狄回洛、元景安、陳元康、趙道德(別封)、賀拔昌(別封)四百戶、三百戶、三百戶四百戶、四百戶

      依據上表統(tǒng)計,可以明確,東魏北齊國家對受封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這一等級層次范圍內的“本封”和“別封”始封食邑數量是沒有嚴格的限定的。也就是說,同一等級的“本封”和“別封”始封的食邑數量是浮動的。正如統(tǒng)計中所顯示的,受封開國郡公者,始封食邑的數量,可以為五千戶,也可以為二千戶。開國縣公可以是一千戶,也可以為八百戶。開國縣侯可以是一千戶,也可以是五百戶。開國縣伯可以是五百戶,也可以是四百戶。開國縣子可以是四百戶,也可以為三百戶。很明顯,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始封食邑的數量,只是限定了浮動的范圍,并沒有確定固定不變的數量。

      然而,依據統(tǒng)計數字,還可以看出,在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等級序列中,由于爵位等級的不同,始封食邑的最多和最少數量,卻存在差別。換言之,在這一等級層次中,不同等級始封食邑數量的限定范圍,應該說,是受到爵位等級制約的。因此,可以明確,東魏北齊國家是以這種限定范圍的做法,使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這一等級層次,能夠與始封食邑的數量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說,在這一爵位等級層次中,始封食邑的數量并不是不受制約的,實際上,爵位的等級對始封食邑的數量,也是有相應規(guī)定的。不過,這種規(guī)定,只是確定不同爵位等級的開國爵能夠獲得始封食邑數量的限定范圍。東魏北齊國家實行的這種確定始封食邑數量做法,便成為開國郡公至開國縣子等級范圍內的食邑封授與爵位等級聯系的重要特點。

      總之,東魏北齊國家對開國爵始封食邑的數量,實行了限定措施。這些限定措施是與爵位等級結合在一起的。應該說,開國爵始封食邑與爵位等級的聯系分為兩個層次。開國鄉(xiāng)男、開國縣男的始封食邑數量是依據爵位等級分別被規(guī)定為一百、二百戶,進而成為開國爵爵位等級對始封食邑數量的固定規(guī)定。而另一層次,即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的始封食邑的數量,則是在限定的范圍內與爵位等級的結合,因而,每一爵位等級的始封食邑數量就是可以浮動的不固定的規(guī)定。不過,這種浮動的范圍卻并不是無限制的,還要受到開國爵爵位等級的制約。這正是東魏北齊國家使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爵位等級與始封食邑數量聯系所具有的特殊性。

      三、實封爵的封地與食邑封授的聯系

      東魏北齊受封王爵、開國爵者都有封地。但由于實封爵的等級不同,受封爵位者的封地,是有郡、縣、鄉(xiāng)的區(qū)分的。也就是王爵、開國郡公的封地為郡;開國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為縣;開國鄉(xiāng)男的封地則為鄉(xiāng)。而且,因為封授實封爵又有“本封”和“別封”的差別,所以,受封實封爵者便有“本封”的封地和“別封”的封地。實際上,東魏北齊國家封授實封爵的“本封”和“別封”的封地,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因而,這些封地的封授都受到當時國家的重視,并通過封授的確認儀式表現出來?!端鍟ざY儀志四》:

      (北齊)諸王、三公、儀同、尚書令、五等開國、太妃、妃、公主恭拜冊,軸一枚,長二尺,以白練衣之。用竹簡十二枚,六枚與軸等,六枚長尺二寸。文出集書,書皆篆字?!T王、五等開國及鄉(xiāng)男恭拜,以其封國所在,方取社壇方面土,包以白茅,內青箱中。函方五寸,以青涂飾,封授之,以為社。

      這里提到的“恭拜冊”是為行“恭拜”儀式的冊書。可見受封實封爵者,要在封地的社壇前,舉行感恩的“恭拜”禮。實際上,這正是對傳統(tǒng)封地封授儀式的沿襲。這表明,東魏北齊國家還將王爵、開國爵的封地視為封國。

      盡管北齊國家在實封爵封地的封授上,采取了這些儀式,可是,實封爵的封國也只是體現在理念和儀式上,實際受封王爵、開國爵者已經沒有對封地的控制權。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北齊國家設置的治理地方官員,只有上上郡太守、上中郡郡太守、上下郡太守、中上郡太守、中中郡太守、中下郡太守、下中郡太守、下下郡太守、上上縣令、上中縣令、上下縣令、中上縣令、中中縣令、中下縣令、下上縣令、下中縣令、下下縣令*《隋書》卷二七《百官中》,第762-763頁。。這就是說,北齊國家已經取消專門管理實封爵封地的官員設置。這種情況,與北魏后《職員令》中的規(guī)定是很不相同的。在后《職員令》中有上郡內史、相,中郡內史、相,下郡內史、相,上縣相、中縣相、下縣相的設置*《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第2996-3001頁。。北魏的內史是治理王爵封地的官員,相則是治理不同等級開國爵的封地的官員。雖然這些治理王爵、開國爵封地官員的地位與郡太守、縣令相同,并且,要依照國家的指令管理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但是,這些專門官員的設置,實際表明北魏國家還是將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看作特別的區(qū)域??墒?,北齊國家卻取消了這些專門治理封地的官員,說明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的治理已經與國家地方郡、縣沒有多少差別,因此,也就消弱王爵、開國爵的封地所具有的特別區(qū)域的特色。

      盡管如此,在一般情況下,東魏北齊的受封王爵、開國爵者的食邑,還是與封地沒有完全分離。《北齊書·趙郡王琛傳》“(高琛)顯祖受禪,進封爵為南趙郡王,邑一千二百戶。”《北齊書·高隆之傳》:“(高隆之)轉并州刺史,封平原郡公,邑一千七百戶?!焙茱@然,這些受封王爵、開國爵者的食邑,都在他們“本封”的封地上。《齊故侍中假黃鉞左丞相文昭王墓銘》:“(高潤)別封文城郡開國公,邑一千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82頁,第428頁?!洱R趙公墓志銘》:“(趙道德)除衛(wèi)將軍,別封戎安縣開國子,邑四百戶?!雹苴w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82頁,第428頁。《賀拔昌墓志》:“(賀拔昌)別封南兗州譙郡蒙縣開國子,邑四百戶?!?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64頁?!侗饼R書·陳元康傳》:“(陳元康)世宗嗣事,又見任待。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別封昌國縣公,邑一千戶?!闭f明在這些受封開國爵者的“別封”封地上,也有他們所領食邑的分布。由此可見,無論受封王爵、開國爵者的“本封”,還是“別封”的封地,一般都能夠成為他們獲得的食邑的所在地。

      東魏北齊國家對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與食邑的聯系,一般是不輕易變動的。即便他們食邑數量的增加,也是如此?!侗饼R書·暴顯傳》:“(暴顯)后從高祖于信都舉義,授中堅將軍、散騎侍郎、帳內大都督,加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屯留縣開國侯?!?元象)八年,加驃騎將軍,進侯為公,通前食邑一千三百戶?!薄侗饼R書·杜弼傳》:“(杜弼)顯祖引為兼長史,加衛(wèi)將軍。轉中書令,仍長史。進爵定陽縣侯,增邑通前五百戶?!薄洱R故使持節(jié)都督趙安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趙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河陰縣開國伯戎安縣開國子趙公墓志銘》:“(趙道德)補帳內親信正都督兼左右直長安西將軍,封河陰縣開國男,邑二百戶。加中軍將軍行定州六州,又加鎮(zhèn)東將軍,尋除征西將軍,進男為子,增戶二百?!?《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28頁。很明顯,暴顯、杜弼、趙道德進爵后增加的食邑,顯然都在他們原來的封地上。

      然而,東魏北齊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這種變化,實際與爵位等級的改變有很大關系。因為東魏北齊國家為了獎勵受封爵者,經常要提升他們的爵位等級??墒?,對一些有爵者來說,不只是爵位等級的變化,其封地也要隨之改變。這種變化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實封爵等級提升,作為封地的郡、縣要出現變動?!侗饼R書·趙彥深傳》:“(趙彥深)河清元年,進爵安樂公。累遷尚書左仆射、齊州大中正、監(jiān)國史,遷尚書令,為特進,封宜陽王?!憋@然,趙彥深由郡公進爵為王,其封地則由安樂郡移至宜陽郡。二是爵位等級提升,作為封地的行政的組織級別出現變化。《北齊書·韓軌傳》:“(韓軌)封平昌縣侯?!l以軍功,進封安德郡公?!薄侗饼R書·薛孤延傳》:“(薛孤延)從破周文帝于邙山,進爵為縣公,邑一千戶?!霝樽笮l(wèi)將軍,改封平泰郡公?!笨梢婍n軌、薛孤延爵位等級提升,封地都由縣改為郡。

      除了這種情況之外,東魏北齊國家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需要對一些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進行改封。《北齊書·斛律金傳》:“(斛律金)除大司馬,改封石城郡公,邑一千戶。”《北齊書·孫騰傳》:“(孫騰)及平鄴,授相州刺史,改封咸陽郡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戶。”很明顯,這種改封,就是遷移、變動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

      雖然受封實封爵者封地變化的原因不同,但卻有一致之處,就是封地的變動,也要使他們占有的食邑的所在地也隨之改變。《高淯墓志》:“(高淯)魏朝式仰家勤,敬引人杰,拜通直散騎常侍加平西將軍,封章武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疤旖y(tǒng)有歸,弓輅云錫,封襄城郡王,邑三千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08頁,第391頁?!洱R馬文□□墓志銘》:“(司馬子如)乃封平遙縣開國子,邑三百戶,仍為大行臺郎中。……仍進爵為侯,增戶四百?!M封陽平郡開國公,一千七百戶?!雹谮w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第408頁,第391頁。說明高淯、司馬子如的封地變化后,他們的食邑都移至新封地。這些情況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東魏北齊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與食邑是不分離的,也就是說,他們占有的食邑是與封地結合在一起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北方出現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政權的并立,因此,東魏北齊封授的實封爵封地,也就出現分布在統(tǒng)治區(qū)內和統(tǒng)治外的不同情況。例如,沿續(xù)至東魏的汝陽王元暹,其封地屬豫州*《魏書》卷一〇六中《地形志中》,第2534頁。,在東魏統(tǒng)治區(qū)內。北齊受封王爵的高正道,其封地濟南郡屬齊州*《隋書》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61頁,第846頁。,在北齊統(tǒng)治內。北齊受封的異姓王尉粲,其封地長樂郡屬冀州⑤《隋書》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61頁,第846頁。,也在北齊統(tǒng)治內。然而,東魏封授的諸王元襲,其封地武安郡,屬涼州*《魏書》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第2622頁,第2608頁,第2610頁。,在西魏統(tǒng)治區(qū)內。北齊封授的諸王高潤,其封地馮翊郡屬同州*《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第809頁,第818頁。,卻在北周統(tǒng)治內。異姓王獨孤永業(yè),其封地臨川郡,則在陳朝統(tǒng)治區(qū)內*《隋書》卷三一《地理志下》,第879頁。。據《北齊書》、《魏書》和墓志銘中的記載,東魏的擁有王爵者的封地在東魏統(tǒng)治區(qū)內的有30人;在西魏統(tǒng)治區(qū)的有4人。北齊有文獻記載的擁有王爵者的封地在北齊統(tǒng)治區(qū)的有75人;在北周統(tǒng)治區(qū)內的有12人;在陳朝統(tǒng)治區(qū)的有5人。

      從東魏北齊受封開國爵者封地來看,也與王爵的封地分布的情況相同??梢哉f,大多數擁有開國爵者的封地分布在東魏北齊統(tǒng)治區(qū)內。但是,也有一些受封開國爵者的封地并不在東魏北齊統(tǒng)治區(qū)內?!侗饼R書·季式傳》:“(季)延伯歷中散大夫、安州刺史,封萬年縣男,邑二百戶。”萬年縣屬雍州⑨《魏書》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第2622頁,第2608頁,第2610頁。,顯然季延伯的封地,應該在西魏統(tǒng)治區(qū)內?!侗饼R書·裴讓之傳》:“(裴讓之)齊受禪,……以參掌儀注,封寧都縣男?!睂幎伎h屬金州⑩《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第809頁,第818頁。,則裴讓之封地在北周統(tǒng)治區(qū)內。檢《北齊書》、《魏書》和墓志銘記載,東魏擁有開國爵者“本封”封地在東魏統(tǒng)治區(qū)的有109人;在西魏統(tǒng)治區(qū)的有12人。北齊受封開國爵者“本封”封地在北齊統(tǒng)治區(qū)的有11人;封地在北周統(tǒng)治區(qū)的有2人。

      此外,北齊禪代東魏后,對一些東魏擁有王爵和開國爵者采取“例降爵”措施。以東魏的王爵降爵情況為例,這些擁有王爵者,一般都被降爵為縣公。見于文獻記載的元斌、元孝友、元子邃的封地,分別為高陽縣、臨淮縣、上洛縣,都在北齊統(tǒng)治區(qū)內;而元暉業(yè)的封地美陽縣,屬岐州*《魏書》卷一〇六下《地形志下》,第2622頁,第2608頁,第2610頁。,則在北周統(tǒng)治區(qū)內。

      這些情況表明,東魏北齊國家一般使大多數擁有王爵、開國爵者的封地分布東魏北齊統(tǒng)治內,但也使一些擁有王爵、開國爵者的封地可以分布在西魏北周統(tǒng)治內。而且,東魏北周國家并沒有采取取消這種差別的措施。《齊故祠部尚書趙州刺史崔公墓志之銘》:“(崔昂)以參禪代典禮,封華陽縣開國男,食二百戶?!?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3頁。華陽縣,屬始州。始州為西魏所設*《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第823頁,第808頁。,所以崔昂的封地在北周。這說明,北齊國家仍然在統(tǒng)治區(qū)外繼續(xù)封授實封爵。

      東魏北齊統(tǒng)治者實行這種做法,是他們可以作為天下主宰的正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理念的體現。可是,對于實封爵的食邑的這種封授,卻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東魏北齊統(tǒng)治區(qū)外的封地,顯然是不能封授食邑的??墒?,這種情況的出現,東魏北齊國家并沒有如同西魏北周統(tǒng)治者一樣,將食邑改為虛封,而是繼續(xù)使食邑成為受封實封爵者租賦的來源,也就是說,在統(tǒng)治區(qū)內、外仍然能夠獲得實封食邑的封授?!侗饼R書·高乾傳附高昂傳》:“(高昂)建義初,兄弟共舉兵,既而奉旨散眾,仍除通直散騎侍郎,封武城縣伯,邑五百戶?!?,始之冀州。尋加侍中、開府,進爵為侯,邑七百戶。兄乾被殺,乃將十余騎奔晉陽,歸于高祖?!笤辏M封京兆郡公,邑一千戶?!备甙涸獾匚涑强h在北齊屬陽平郡*《隋書》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46頁。。而進爵后的食邑則移至京兆郡。京兆郡屬雍州④《隋書》卷二九《地理志上》,第823頁,第808頁。,在北周統(tǒng)治區(qū)內??梢哉f,高昂改封后所獲得食邑,與原來封地上的食邑的性質,應該不會產生差別。其原因就在于,東魏北齊國家可以實行“寄食”的做法,使受實封爵者依然能夠在封地外獲得規(guī)定數量的食邑。

      所謂“寄食”,就是受封實封爵者的食邑與封地并不在一處,而是完全分離的。《北齊書·厙狄盛傳》:“(厙狄盛)齊受禪,改封華陽縣公。又除北朔州刺史,以華陽封邑在遠,隨例割并州之石艾縣、肆州之平寇縣、原平之馬邑縣各數十戶,合二百戶為其食邑?!笨梢姳饼R國家使厙狄盛的食邑不僅不在他的封地上,而且,還分散在不同州的三個縣中。這正是一種“寄食”的措施。不僅開國爵“本封”的食邑可以“寄食”,就是對“別封”的食邑也是如此。《北齊書·斛律金傳附斛律光傳》:“(斛律光)別封武德郡公,徙食趙州?!边@種“徙食”的做法,正是要使受封開國爵者的封地與食邑相分離,所以,也就是一種“寄食”。

      其實,東魏北齊的“寄食”做法,是承襲北魏而來的。如元亮“復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魏書》卷一八《太武五王·臨淮王譚傳》,第420頁。蕭寶夤“尋復封梁郡開國公,寄食濟州之濮陽?!?《魏書》卷五九《蕭寶夤傳》,第1316頁。然而,這種使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與食邑分離的措施,在北魏是為了應對特殊情況才實行的,但是,東魏北齊則與北魏不同,而是一種例行的措施,所以,盡管一些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不在東魏北齊統(tǒng)治區(qū)內,但通過“寄食”,依然還能夠獲得食邑的封授。

      當然,為了適應“寄食”情況增多的形勢,北齊國家還改變了王爵、開國爵食邑收入的分配的做法。前引《通典·職官十三》:“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封內之調,盡以入臺,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一?!边@里提到的“臺”,即北齊中央的“臺省”,似為度支尚書。也就是說,受封實封爵者是不能將封地食邑的收入直接按比例歸為己有,而需要將食邑收入上繳國家臺省,再由國家按食邑收入比例分配給受封爵者。北齊統(tǒng)治者實行由國家來把握食邑租賦的分配做法,也就更有利于消除與封地結合的食邑和“寄食”在封地外的食邑所獲的租賦,不會出現差異。因此,應該說,與封地分離的“寄食”食邑的增多,顯然成為影響東魏北齊食邑的租賦征收方式改變的重要因素。

      由上述可見,東魏北齊國家在封地與食邑的關系上,采取了兩種不同的做法。一方面,要使受封實封爵的封地與食邑結合在一起,不使封地與食邑分離。這是沿續(xù)了傳統(tǒng)的封國與食邑結合的做法。另一方面,由于東魏北齊國家并不區(qū)分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是在統(tǒng)治區(qū)內,還是在統(tǒng)治區(qū)外,仍然繼續(xù)實行實封食邑的封授,因而,促使封地與食邑相脫離的“寄食”情況的增多。盡管這兩種做法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寄食”的做法,是以受爵者能夠獲得封地的封授為前提的,所以,“寄食”也就是食邑封授的一種補充,因而,這兩種做法的實行,也就更有效地保證受封實封爵者可以通過食邑獲得相應的租賦,從而就更突顯了他們封地的存在還具有不能忽視的意義。

      余 論

      東魏北齊國家對受封實封爵的食邑封授與爵位等級和封地的封授一樣,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這種正是東魏北齊國家實行的以爵位為基礎的一種分封制的明顯表現。然而,由于東魏北齊國家對實封爵的封地不設置專門的官員管理封地,因而,就使實封爵封地所具有的封國特色受到削弱。盡管如此,東魏北齊國家還是盡力保證實封爵食邑的封授??梢哉f,東魏北齊國家封授實封爵的食邑的措施是多樣的。其特點之一,就是將實封爵的食邑封授劃分等次。也就是有王爵等次和開國爵等次。并且,在開國爵中,也分為開國鄉(xiāng)男、縣男和開國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兩層次。東魏北齊國家對不同等次的實封爵實行不同的食邑封授措施,進而明確表現出實封爵的爵位等級與食邑封授是聯系在一起的。盡管東魏北齊受封實封爵者封地與食邑相脫離的“寄食”情況增多,但是,“寄食”的封地,依然是以受封爵者的封地存在為前提的,所以“寄食”食邑也是與實封爵等級相聯系的。因此,可以明確,東魏北齊國家所實行的這些不同的食邑封授措施,實際明確體現出以爵位等級為標準的分封制所具有的層級性。

      東魏北齊國家食邑封授的特點之二,就是沒有完全脫離與封地的關聯。由于東魏北齊國家使受封實封爵者的封地在理念上作為“封國”,所以,“社”的設置與“恭拜”的儀式,還依然繼續(xù)保留。由于受“封國”理念的影響,所以,無論同封地結合的食邑,還是“寄食”的食邑,都與他們的“封國”具有不同形式的聯系。盡管東魏北齊國家減弱了對實封爵封地的行政管理,可是,因為封地與食邑的封授并沒有完全分離,因此,也就更突出了東魏北齊所實行的這種分封,顯然是以受封爵者的食邑封授為主要特色的。換言之,盡管東魏北齊國家將受封實封爵的封地作為一種形式,可是,由于對食邑的封授還繼續(xù)實行,因而,這種以爵位為基礎的分封制,也就繼續(xù)存在,并沒有完全被消除。

      當然,需要明確的是,以爵位等級為標準,確定封地封授的做法,是從西晉開始實行的。但是,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所實行的變通做法之后,至東魏北齊,這種分封制更多的是,表現在形式上,諸如封授與“恭拜”儀式的實行,而實際的內容卻在逐漸淡化。特別是對食邑封授而言,北齊國家對受封實封爵者的食邑收獲實行“封內之調,盡以入臺”*杜佑:《通典》卷三一《職官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81頁。的規(guī)定。實際上,這種規(guī)定削弱了受封爵者對食邑收益的直接支配權,因此,這種分封制所具有的在經濟上賞賜受封爵者的意義,也就出現開始減弱的趨勢。因此,可以說,東魏北齊所實行的這種分封制的一些形式化的特征,實際在食邑的租稅的分配上,已經開始顯現出來。

      猜你喜歡
      封地爵位開國
      開國將軍李儉珠離休務農
      開國中將彭明治的多彩人生
      居延漢簡所見戍卒問題瑣議
      楚國宗法封君的特點
      卷宗(2019年32期)2019-12-13 07:22:10
      黃克誠:忠誠無私、善謀敢諫的開國大將
      劉先勝:從秋收起義走出的開國中將
      從國君稱呼看春秋戰(zhàn)國時的“禮崩樂壞”
      “國家”一詞的由來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4:28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0-19 10:49:07
      米易县| 焉耆| 西青区| 甘洛县| 望都县| 榆林市| 秭归县| 德保县| 彰化市| 彭泽县| 仙桃市| 天长市| 毕节市| 凤山县| 嘉禾县| 承德市| 左贡县| 肥西县| 汕尾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三原县| 木兰县| 云南省| 鄂伦春自治旗| 天气| 陈巴尔虎旗| 锦州市| 双柏县| 博客| 虎林市| 扶风县| 长阳| 上饶县| 清水河县| 北碚区| 广元市| 普兰店市| 洪洞县| 沙雅县| 来凤县| 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