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安徽省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競賽時,我聽到黃山市屯溪一中付娟老師一節(jié)《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覺得在課程導入、教材處理、教學過程、核心素養(yǎng)和有效教學等方面有諸多亮點,在內容結構和課堂討論上也可以再加工,反芻多時,思考歷史教學的呈現力與“核心素養(yǎng)”的潤澤度之間的關系,將點滴心得記錄下來,期冀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有幾許“反撥”之功。
一、尊重學情,悉心導入,概念教學簡約質樸
此課“熱場子”活動頗為成功,提到自己從皖南美麗的黃山千里跋涉到淮北,希望借助這堂課,和同學們一起向全省的歷史老師充分展示淮北實驗高中的風采!寥寥數言,成功拉近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贏得了孩子們第一輪熱烈的掌聲。這樣的學情導入,對于異地、異班進行的賽課,相當重要,從素未謀面到迅速磨合,不著痕跡而達到目標。
其次,按照課文與教參的提示,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泰勒斯開始掙脫對神的敬畏和崇拜,關注人周圍的世界。作為“西方科學之父”,他開啟了理性之門,為人文主義奠基。相對于文字導入,圖片類的導入似乎更受歡迎,直觀豐富,寓意深遠。因為比賽地點在淮北,不少選手都拍了淮北景致或者都以賽課校址為切入點,這樣做親切美好。可是,如何與課題聯結,并有學理依據,成為難題。此課導入首先展示了淮北實驗高中的大門,提問“咱們的校訓”是——“讓人生更精彩”,緊接著,展示了哈佛大學的圖片,提示齊讀哈佛校訓“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以真理為友”相結合后導入主題“西方人文起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參與熱情,貼切自然;又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家國情懷切切,無縫鏈接。
再者,因為本文多處涉及哲學概念,比如“人文主義”、“美德”等,教師進行了概念教學,幫助學生澄清了概念,避免了認識誤區(qū);將此課內容置于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總體格局下思考,串點成線,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文主義”發(fā)展的脈絡,更為深入地理解古希臘先哲們思想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分析背景影響時更是聯系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相關內容,力圖分析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的內在聯系,知識點融會貫通。
整個教學設計和課件脈絡清晰,有利于表達。
二、綱舉目張,層層遞進,教材內容完美整合
人大附中特級教師李曉風曾經說過:一堂歷史課,必須有清晰完整的知識結構和邏輯結構。 [1]上完這一節(jié)課后,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條印象深刻的、脈絡清晰的綱。做到綱舉目張,有助于學生建構框架結構,培養(yǎng)分析能力。
此課,教學主線梳理有序,主題明確,理清了知識體系和學理結構。其教學主框架是:一、領略希臘先哲的風采;二、探究希臘先哲的思想;三、感悟希臘先哲的精神。三個層次,知識點羅列——概念探究——精神升華,鮮明簡練,一目了然。
“領略希臘先哲的風采”部分,是打通脈絡的過程。教師要求學生迅速閱讀課本,把課文中所介紹的希臘先哲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貢獻等相關信息提取出來。然后通過屏幕展示五位希臘先哲的人物小檔案,進行歸納小結。這個過程相當必要,調動學生通讀課文,完成基礎知識的自主學習,從宏觀上了解教材,從知識脈絡中明白古希臘文化的變遷。
“探究希臘先哲的思想”部分,是變換視角的階段。教師娓娓道來,從泰勒斯哲學命題的提出,強調價值認同;立足學生思維,分析智者學派的觀點;引入普羅泰格拉和蘇格拉底的差異;分析美德概念、求知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從蘇格拉底為追求真理而死,引出其學生柏拉圖,進而延伸至亞里士多德,通過問題轉換設計實現教學內容的自然過渡。問題分解,以思促學,以點帶面,層層深入,并在探究思想理解觀點的過程中,分析了人文主義思想光輝為什么最早在古希臘出現?復習了相關知識,并直達了問題根源。
“感悟希臘先哲的精神”部分,是拓寬視野的終曲。古希臘思想文化經歷了一個從關注神——自然——社會——人的過程,最終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古希臘先哲們的思想細流發(fā)展到文藝復興時的初具規(guī)模,再到啟蒙運動的波瀾壯闊,人類社會正是在這樣的發(fā)展中步履蹣跚地邁入了近現代。布局巧設,將章節(jié)內容置于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總體格局下思考,串點成線,言猶盡而意無窮。
課的最后,要求選取一個角度,以“微博體”方式編寫一條有關古代希臘人文思想起源的微歷史。此課后拓展,頗有史學通俗化的意味,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凸顯了核心素養(yǎng)的潤澤度,很有意義。
這樣,基于“因緣會通”而選擇、整合了教材內容,建立了相對立體的知識體系,不僅揭示了歷史主題,而且體現了自身素養(yǎng)與多元視角,是新課程教學所必須堅持的方法。臺灣知名歷史學家許倬云曾經這樣描述過:“歷史的陳述,是從許多許多線索中尋找‘因’與‘緣’,‘因’是直接的演變,‘緣’是不斷牽涉的因素,無數的‘因’與‘緣’構成無數可能之中的‘果’,歷史學家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截斷眾流,起一瓢而已”。 [2]
三、反芻細節(jié),多維設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因為是賽課,不同于問題叢生的常態(tài)課,也不同于精致完美的觀摩課,總有一些不甚滿意的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引發(fā)賽后較長時間的思考。
反思一:內容結構上是否可以再處理?
導入環(huán)節(jié),如果以東方的人文主義(儒家行善)和西方的人文主義(尊重人格)對比導入,是否更具深度、條理性和邏輯性呢?正課環(huán)節(jié),應該有兩部分:一、高度發(fā)達且泛濫的直接民主的產物:智者學派:探索人和社會,樹立人的尊嚴和權威——西方人文主義的最初體現。人是萬物的尺度,但忽視道德、法律和秩序。二、對泛濫的直接民主反思的產物:1、蘇格拉底:反思智者學派,呼喚人的社會性,強調道德、教育和人的自我約束,強調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堅持真理,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2、柏拉圖:老師之死,使其直接反思雅典民主政治,關注社會,設計理想的社會模式;形成理念論,為理性主義發(fā)展奠基——西方唯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3、亞里士多德:博學;批判柏拉圖唯心論,強調理性,“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創(chuàng)建邏輯學等諸多學科。
個人覺得,如果以這個思路為準,來一個同課異構,以更宏觀的背景來考察,似乎更有歷史的厚度和理論的深度,可能會有更完美的課件出現;或者,以這個課件為藍本,來一個李惠軍老師所倡導的同構異表,其課堂效果,授課教師的“學養(yǎng)”與“教養(yǎng)”的展示,是不是更有意義?
反思二:課堂討論如何設計更有效?
此課設置普羅泰格拉和蘇格拉底的擁護者辯論中,采用了保守的提問方式,既沒有引導學生舉實例說明,也沒有形成真正激烈的交鋒,效果不夠濃烈;有關蘇格拉底的內容,備課環(huán)節(jié)借鑒的幾個事例,都缺乏新意;因為倉促,情境預設與解決方案不夠,上課時課堂語言略匱乏,語誤也有一些;時間節(jié)奏上把握不夠好,結尾比較急,留白不夠,算不上唯美升華,留下一點點遺憾。
反思三:優(yōu)質與有效,到底有多遠?
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我們如何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在教材設計上精處理?如何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情境設計上重規(guī)劃?如何以駕馭課堂為目標,在知識素養(yǎng)和行為規(guī)范上多錘煉?如何以正確的評價取向為引導,在學生個性發(fā)展上下功夫?
有關課程設計,是否該首先理清知識體系和學理結構,然后添加各類素材,將主干知識完整清晰呈現;做到有形式的趣味、結構的清晰和學理的深度,真正讓知識和能力并舉。
有關歷史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學識廣博、思維開闊、語言規(guī)范、反應敏捷、應答如流、盡力思考、親和有度富有激情是否都是要素?
有關教學方法,是史料探究好?還是活動探究好?或是知識整合升華好?還是史學至上更佳?但無論哪種,都需系統建模,突出“課魂”,方能體現“教學立意”,彰顯其有效性。
有關應考的依據呢?有老師說,無非是課標、教材、大綱和考試說明,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幾方面去實踐歷史核心素養(yǎng)!呵,難道說有效教學,就是以智慧應對高考?從純應試教學轉向素質教學,給學生以應試的能力?
其實,我想說,教無定法,愛上歷史,感悟人生,比考試更重要!
【注釋】
[1]? 李曉風:《李曉風歷史教學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年,第76頁。
[2]許倬云:《歷史大脈絡》,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簡體字版序,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