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
摘要:本文對每一個人物做出了分析與研究,也將其精神內(nèi)涵與畫家聯(lián)系在一起,引出隱士文化和古代文化志士的精神哲學。第一部分淺談《富春山居圖》,緊接著第二部分講述畫中人物形象、位置,然后比較元四家作品中的人物區(qū)別,再從人物聯(lián)系黃公望的品性和歷代文人的精神情操。最后得出畫中人物大概是畫家自我畫像的一種可能。
關(guān)鍵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漁樵士人;隱士文化
一、淺談《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為其全真道師弟無用師所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畫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富于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以長卷的形式表現(xiàn)富春江和兩岸風光的景象,畫面節(jié)奏平緩、和諧、流暢,墨色淺淡、雅致,造型簡約、精煉,在寫生的基礎(chǔ)上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自然本來的特色與美的形象,山、樹、石的用筆上效法自然。
二、《富春山居圖》中人物形象
《富春山居圖》中共有八人,但是非常遺憾我觀摩畫作良久仍然只找到其中七個人物,私下猜測,是否在開卷不遠處有一小船隱匿在山石背后的地方,藏了一士人,或者,第八個人就是觀者自己,大概是才疏學淺、緣分還尚未到,所以我暫時看不出第八個人。
(一)畫中人物位置
從畫面右邊往左看去,第一個人物出現(xiàn)在第二座大山的前面,他手握拄杖正在橋上行走,周圍氣氛和諧靜美,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優(yōu)哉游哉的心境??赡芩谕种猩⒉剑歉咄h。第二個人物出現(xiàn)在第二座山峰的左邊,一位肩上扛著木柴的樵夫,正在往畫面右邊行走,兩人相對著大山,一位是要進去,一位是在出去,步履都很從容,這組成了畫面中的第一組人物。
畫面第二組人物出現(xiàn)在第二座山后面的一片江中,一位樵夫正在向前傾斜著身體,手握魚竿垂釣,觀其動態(tài)似乎是魚兒正在咬鉤的關(guān)鍵時刻。與之相對應的是畫面左邊,坐在不遠處茅草搭建的亭子里,一位正在看水邊野鴨嬉戲的士人,兩人相隔不遠。再往左邊可以看到有一位垂釣者,背向著亭子里的人,由于他們?nèi)讼嗑鄄贿h,遂將他們歸納為第二組。
視線慢慢在一片平緩的水山中移動,我們看到第三位在船上的人物出現(xiàn),與之前兩位不同的是,他并沒有垂釣,而是在劃槳,面朝著右邊來時的方向。三條行駛在江面的小船,都沒有留下任何波紋,真是穿過水無痕,想來黃公望在此也是有深意的。我們只是走過這些山與水,無論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事情,也不過是走過而已。
第七個人物出現(xiàn)在第三座高山的前面,一位手持拄杖的人正在面朝來時的方向行走。畫中橋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畫家大概想要表現(xiàn)的是我們只是像橋一樣,把自然的風景聯(lián)系在一起而已,我們從橋頭走來,也從橋尾回去。兩位過橋人放置在畫面的開始和結(jié)尾,大概也是生命的輪回吧。我們出生并不是生命的開始,而我們死去也并不是生命的結(jié)束。
(二)畫中人物布局
《富春山居圖》中動與靜的狀態(tài)自然、和諧。向上延伸的高山和想左右拉長的緩坡,雖然在自然中是靜止的,但是在畫面里它們呼應著,像是一種對話。江面留白的的水看起來也是靜止的,但一只小巧簡練的漁船劃過便又使畫面富有了生機。蒼郁的樹下走過的樵夫,橋上的行人,無不具有點睛之筆的作用,如果沒有人的存在,一切美都是空洞的。
三、畫中人物的象征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想來,畫中人物是引領(lǐng)我們進入第三重境界的領(lǐng)路人吧。
(一)從畫中人物看黃公望
黃公望的一生極其坎坷、命運多舛,但就是在這樣一種人生狀態(tài)里,黃公望依然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正是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讓黃公望成為歷史為圣人,然而其實對他自己而言,這一切其實都已經(jīng)不重要,他只是完成了自己罷了。
(二)從畫中人物看歷史文人志士
通過山水畫中那些“小人物”,我們可以觀測畫家內(nèi)心理想的狀態(tài)。中國古代山水畫家憑借繪畫,表達自己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漁樵隱逸的點景人物形象就是很好的方式。現(xiàn)實中可能真的沒有的“桃花源”,但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把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圣地表現(xiàn)出來,再繪以人物,彷佛身臨其境。
四、結(jié)語
富春江上的漁樵不僅是黃公望的化身,更是時代河流中士人的摸樣。江水流長,生命不息。這里承載過太多的文人志士。如果說《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的自畫像,那么不妨把它也可以稱作歷史文人志士的剪影。在隱匿游玩之時閑來畫幾筆,體現(xiàn)了黃公望不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情操。每每看到畫中人物,總讓觀者想到黃公望以及更多同樣內(nèi)涵的文人志士,大概那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一種向往。
參考文獻:
[1]陸云達編著.中國美術(shù)簡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02,第230頁.
[2]惲壽平著.南田畫跋[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1,第70頁.
[3]李月林.古代美術(shù)-山水合璧:兩岸共探黃公望藝術(shù)[J].美術(shù),2011.07.022,第110頁.
[4][宋]蘇軾.蘇軾集[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6,第249頁.
[5]孟子.孟子[M].顏興林譯注,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06,238頁.
[6](唐)孟浩然,佟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增訂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第272頁.
[7](唐)李白.《李太白集》,插圖本[M].鳳凰出版社,2013.04,第177頁.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