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戊戌上巳節(jié)·三月初三
地點—北京老古竹齋
主題—清水一渠
音樂—南音雅藝
花藝—徐雪梅金卉
攝影—薛書娟 張建萍 張雅心 肖冰 張竹 張叢
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
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弘一法師《清涼》
戊戌年的暮春三月初三,同樣的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是老古竹齋第二年舉辦上巳節(jié)茶會,茶會取名“清水一渠”,源于弘一法師《清涼》一詞里的“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籌備
這次茶會的準備,老古老師沒有像以往那樣讓學生們直接選擇自己茶會要泡的茶,而是要求大家先用一定的方法調(diào)理安頓自己的身心開始。每次泡茶前,不用頭腦和邏輯選茶,而是隨機選茶之后認真觀茶微細的形態(tài),甚至看到了茶的內(nèi)在“表情”,放掉對結果的預期后再開始泡茶。這樣的每日練習,為茶會選擇的茶自然而然就會逐漸清晰浮現(xiàn)出來。
茶會事茶人大多是跟隨老古老師學茶四、五年的同學,最長的有七、八年的時間。大家泡茶的技術都已經(jīng)很穩(wěn)定,而這次茶會,要學習的是打破思維定勢,專注于當下,一杯好的茶湯,是放下所求而來的。
茶會分為兩天四場,共二十個茶席。每一茶席有自己的意蘊,看似獨立又彼此呼應。茶席之間高低、錯落的空間關系,茶席周邊環(huán)境的營造,這些有連接又有分寸,在這種美的視覺背后,順暢的銜接,又構成了另一重意義上的大茶席。
“大的有能量的茶席是心的投射,它看起來簡約明澈,卻又深不可測”,古老師如是說,茶會上的每一個茶席,都是事茶人及所泡茶的心相的一個呈現(xiàn)。
紙茶席
本次茶會所有茶席均全部采用了自然染色的傳統(tǒng)手工紙。選用紙茶席,一方面是因為茶和紙一直以來都有一種美的連接。
南宋陸游的詩中“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眱H從文字上就感受到了他的那種詩意美。矮紙是特別短的小紙,就是我在一張鋪開的小紙上從容寫著草書,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點茶。悠然自得,時光暗渡,這里有個很重要的“閑”字,陸游在這里是閑作草,字字有章法。借由紙席,茶會上呈現(xiàn)出一種安然與閑適。
紙茶席還有另外一層深意,紙是非常脆弱的,雖然在使用前,大家按傳統(tǒng)工藝對它進行了裝裱,也做了防水處理,但它仍然需要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來用,這其實體現(xiàn)了一種生命態(tài)度,美的東西是不恒常的,這也是對茶的態(tài)度的隱喻,每一片葉子在我了門喝完后就消失了,再次泡時已經(jīng)是另一片茶葉。
事茶
茶會的迎賓環(huán)節(jié),泡的是石竹葉茶,經(jīng)過炒制去除了它的寒性。高溫沖泡,口感清涼,沒有特別明顯的香氣,但回甘又很好,用作迎賓茶,不會搶了茶的香氣,反倒更加襯托出之后茶的滋味。綠色的竹葉配著黑色的建盞,格外的清潤,讓外面進來的客人一下子心就安靜下來。
茶會在南音的古韻中開始了,是四大名譜之一的《梅花操》。此時,竹爐中的炭燒的正旺,燒水壺很快發(fā)出“松風”的鳴響。事茶人提壺、注水、出湯。目光收斂、寧靜,動作行云流水、柔緩有致。當每個事茶人專注安定的泡著自己的那泡茶時,會場形成了一個整體,恍惚間所有在這里面的人,不分賓主都被溫厚的氣氛包裹著,慢慢安定下來。
多年的習茶經(jīng)歷,讓這些事茶人的生活態(tài)度、舉止變得更加的從容,這種態(tài)度在茶會上就成為自然而然的流露。滲透在生命里的內(nèi)外如一,才特別讓人體會到那樣不虛的歡愉。
茶點
茶會的茶點安排在兩道茶之間,茶點是抹茶紅豆慕斯,是茶會的事茶人林虹親手所制。因為綠色是這次茶會的主題,她就想到了用抹茶,而每年這個季節(jié)的抹茶也是最應季最好吃的。紅豆與抹茶是最佳搭配,于是林紅又加入了紅豆使其口感層次更加豐富??紤]到第二道點心是熱食,于是這道茶點就用慕斯的做法做成了冷食。
為了做出符合茶會的茶點,林虹在很早前就開始做準備,做了很多的嘗試。去植物園找靈感,回來做了像玉蘭花的大福。查找資料,看到古人在上巳節(jié)這天吃花撰,就做了桃花酥,之后又做了富有春天感覺的三種口味的豆沙。雖然客人們沒有吃到所嘗試做的各種茶點,但所有的用心與體貼,都化在最后呈現(xiàn)的那個小小茶點盤中了。
茶會的最后一泡茶,是茶泡飯,把煮好的茶湯注入到飯團上,飯團按照一定比例拼配大米糯米荷蓮子蒸熟,在裹上烤熟的松子碎和海鹽,使茶湯一下子變得豐富柔滑起來。提前泡上一晚上的米、提前在鐵鍋里烤過的松子、捶碎的海鹽,雖然飯團看起來簡單,但是客人吃的其實都是背后的心意。
南音
茶會最后一天的晚上,在竹齋小院的水畔邊,當南音傳承人蔡雅藝老師的那首《有緣千里》唱響時,好象一切都靜止了。心思漸漸平靜下來,猶如暮色降臨在寂靜的山林中,人與物、人與景,都融到了夜色中,悄無聲跡。
雅藝老師說:“那晚,每每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寂靜下,南音翩翩。有時故意把樂音隱在自然萬物中,如影隨形。當下忽然開了竅了:原來,所謂的專精,即是一種護法,可作為屏障,讓心神與軀體對弈。”
最后一曲,雅藝老師唱了弘一法師的《清涼》,“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正是茶會的初心,希望借有一杯茶的力量,能夠引發(fā)大家對生命、對當下更深刻的思考。
肯定是上天作美,當雅藝老師在第二段“清涼風”唱起時,忽來了一陣清風。就這樣,清涼月,清涼風,清涼水,都齊了。如此,真是圓滿。
延伸閱讀
上巳節(jié),又稱祓楔。始于戰(zhàn)國,每年三月三人們都到水邊洗濯祓除,洗去塵埃,以為大潔。與其有關最著名的典故便是東晉永和九年的暮春三月初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伙同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陰蘭亭舉行的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楔”之禮,曲水流筋,飲酒賦詩,匯集成冊《蘭亭集》,王羲之為之作序,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蘭亭序》?!短m亭序》之所以被后世如此喜愛,不僅僅是他在書法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書體。更重要的是他對良辰美景的流連與哀悼,對生命流逝的愁緒,面對天地自然,面對更加深邃的時間,它對生命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