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華
【案例背景】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風光的無限熱愛。這首詩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短短28字,就展現了一幅氣勢宏偉的寫意山水圖。本詩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三年級的學生對李白并不陌生,肯定也會背誦他寫的許多古詩,但是學生只是會讀會背,并沒有真正了解古詩中蘊含的深意。因為唐朝畢竟是遙遠的過去,學生對于古代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欠缺,造成了學習古詩的障礙。所以,在古詩教學中,首先就要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詩歌特點、創(chuàng)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有利于對古詩的進一步分析。課標對于第二學段古詩文教學的目標是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李白的詩歌風格熱情奔放,本詩以大膽夸張的想象和豪放的語言構成一幅雄偉的廬山瀑布圖,字里行間都飄蕩著浪漫主義色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由于本詩中充滿大膽奇特的想象,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詩句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詩句中所表達的意思,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
然而教育事實是學生年級高了,思維卻變得精確而單一,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朝著一個方向走。不是學生長大了沒有了想象力,而是長期的應試訓練和課堂問答式交流迫使他們習慣于揣測正確答案,少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散性思維。長此以往,我們的語文學習很難再去談文學創(chuàng)造性了,“人云亦云”便是最好的選擇。都說創(chuàng)造力是一個民族智慧的核心,面對現今的教育制度、語言教材和課堂教學,標準化比獨創(chuàng)性更加討喜。假如在中規(guī)中矩的基礎上,加上一點點巧,便會博得掌聲,誰還會愿意去絞盡腦汁地另辟蹊徑。當我們看到學生的習作缺少差異性和獨創(chuàng)性時,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在追求精確的當下,你心里是否還裝著孩子的未來。
【課堂概述】
在我看來,想象力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最大的價值應該是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包括口語的交流和書面的寫作,前者可以繼而產生動態(tài)思維的碰撞形成的廣度,后者則更專注于思維的深度。文學作品留的想象空間跟作品的長度并沒有多大關系。有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大都是充滿了神奇的想象與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唐詩中李白那豪情萬丈、奔放不羈的浪漫主義的形象,留給我們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等千古佳句,正是這些作品當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才使它流傳千古而不衰。低段教學正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好時期,縱觀低段教材,那些描寫過于細膩具體和淺顯寫實的文章往往缺少想象的空間,比如低段的老課文《我選我》《難忘的一天》等。而文學性較強、童話色彩較濃的,移步換景描寫或者連環(huán)畫式呈現的文章往往更適合低段學生去展開想象,比如《田家四季歌》《春雨的色彩》。從兒童閱讀的角度去看,我想不管是繪本、橋梁故事書,還是中長篇小說,都比課文來得充實和豐盈。因為存在不同的場景、情感、行為等諸多因素,讓學生融在一個更為寬廣的文學空間,自然就會延伸出更多的知識觸角。
在諸多文學作品類型中,古詩是比較獨特的一個例子,古詩里有凝固的畫面,有流動的美妙,寥寥數語,卻蘊藏著廣袤的世界、豐富的聯想和深遠的意境,極富文化內涵。下面,我以執(zhí)教《望廬山瀑布》為例,談一談自己對這一課的思考和收獲。
這首詩對不少孩子來說并不陌生,大致也就停留在讀過背過的層面,對于詩人、詩意和詩境是知之甚少的。以下是我的主要教學目標和大致教學框架。
教學目標有四:(1)隨古詩識字寫字,能正確認讀“盡、欲、瀑、遙、層”,學寫“掛、照、煙”并積累相關詞語。(2)在老師適當的指導和范讀中,熟讀全詩,并能夠習得停連的誦讀技巧。(3)在反復誦讀中,大致了解詩意,準確理解“遙、飛、掛、三千尺、落九天”的意思。(4)充分想象,感受意象,初步了解意境,并能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大致教學框架:(1)以“瀑布”導入,看瀑、識瀑、寫瀑、賞瀑,并積累“飛流直下”有關的詞語。(2)以“瀑”揭題,了解李白,初讀全詩,相機指導朗讀。(3)熟讀全詩,借助課內練習了解關鍵字詞意思,進而理解全詩。(4)自讀自悟,展現意象,交流說話,勾勒全景。(5)再次聚焦“瀑布”,對比“銀河”,理解“疑是”,感受詩人對“瀑布”的喜愛和贊美,并指導書寫。(6)結合“課內練習”,了解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及作者夸張的表達方法,并拓展朗讀《夜宿山寺》。
【反思綜述】
課前,我沒有充分的準備,瀑布成了課件里唯一一抹亮色。對《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除了既有的一點自我理解,沒有深度的解讀。一開始,想帶給學生的很多,比如作者、字詞的意思和瀑布的意境,當然還有關鍵字詞的理解,但在上課的途中,我刪繁就簡,不停地向學生的學情基點靠攏,努力為他們尋找一條最適合的路。
參考文獻:
[1]楊素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探析:以《望廬山瀑布》的教學為例[J].江西教育,2015(33).
[2]徐海燕.關于《望廬山瀑布》教學的一點思考[J].學子(理論版),2016(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