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斌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需要提倡"體驗性學習",需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從而提高學習本領,達到學習的目的。本文主要淺述如何把創(chuàng)造與體驗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升數學課堂效率。
關鍵詞: 創(chuàng)造;體驗;效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6-0169-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經歷、參與、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刻畫學生的數學活動水平。可見數學活動與學生的體驗過程已息息相關、不容孤立。而我們知道體驗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他需要學習者設身處地地區(qū)感受客觀事物,這樣才能達到一種自我感悟自我認識、自我升華的內化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和體驗中學習數學",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等數學新理念。
1.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策略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去探索,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探索,掌握探索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如在教"長方形的周長"時,可以把學生帶到籃球場上,先讓學生自由繞籃球場走走,弄清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再讓學生分組用卷尺測量并計算籃球場的周長,然后讓學生匯報測算的方法,歸納為三種:(1)長+寬+長+寬;(2)長×2+寬x2;(3)(長+寬)×2;最后再讓學生說說那種計算方法最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再如,在教學"8加幾"時,投影了這樣一副畫面:一群小學生去逛公園買門票的場景,其中男同學8人,女同學7人。先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引出需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7,然后鼓勵學生去發(fā)現、探索計算方法,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結果,學生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計算方法,體現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1)8、9、10…………15(2)把7分成2和5,8和2湊成10,10+5=15;(3)把8分成5和3,7和3湊成10,10+5=15,這樣,學生面對的問題,教師不再是告訴他們怎樣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的知識,掌握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數學探究的能力。如果說"在創(chuàng)造中學習"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的過程,那么,"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則是一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滿足了兒童的這種需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了賴以根植的土壤。
2.在學習中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體驗學習。強調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實踐,從而發(fā)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體驗"之法就是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在學習中體驗",就是讓學生在接觸現實的過程中,將初步形成的感性認識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得以驗證,以形成理性認識,再進步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從而形成實踐能力的過程。如果說"在體驗中學習"學到的是知識,那么"在學習中體驗"就是形成了技能。例如,在教學"正方形的認識"時,可有意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操作情境: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布袋,口袋里放些物品,讓學生從中摸出一個正方形來。在學生紛紛舉著自己摸出的正方形物品后,"看你們摸得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們教教我好嗎?"學生說:"正方形有一個平平的面。"我伸手摸出了一個硬幣,學生們又說"正方形的邊是直的,不是彎的。"我伸手摸出一塊三角板,學生們又急著補充道:"正方形有4條邊。"我又摸出一張長方形紙板,問:"這是正方形嗎?"學生回答道:不是,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我又摸出一張菱形紙片,學生傻眼了。我則進一步問:"還有哪里不像?"學生說:"它的角。"還有的學生補充道:"正方形的每個角角都是一樣的。"這回我才摸出了一個正方形。我真誠地對學生說:"謝謝你們幫助我找到了正方形。"在這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逐步深入的體驗,使學生認識并抓住正方形的關鍵特征。再如:教學"米、厘米的認識"時,先讓學生用手勢、張開雙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和1米的長度,進而讓學生用手指、雙臂作量器度量周圍實物。最后讓學生練習目測,從而體驗1厘米、1米的實際意義。隨著不斷地體驗,學生的估測水平不斷提高,誤差越來越小,有的同學在估測別人體重時竟不超過2千克。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的,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小學生營造充分平等、和諧的體驗 氛圍是體驗學習的重要前提;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空間是體驗學習的關鍵所在。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過程中體驗數學樂趣,體驗"生活"、體驗過程、體驗創(chuàng)新、體驗成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情感,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與"體驗"的學習中學習數學,是一條讓學生發(fā)現理解、掌握數學知識,進而形成數學技能是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