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站為改建站,總建筑面積為202810m2,是國家“八縱八橫”鐵路客運專線上的一個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真正實現(xiàn)了鐵路、公交、地鐵、出租車、長途汽車等“零換乘”的設計理念。寧波站的建成開啟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新起點”。
工程樁基最大樁徑2.5m、樁長84m。主體結構采用“預應力框架結構+大跨度鋼梁鋼屋蓋”組合結構體系,雨棚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橫向張弦梁+索撐”結構體系。軌道層、高架層均采用“勁性鋼管混凝土柱+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框架”體系,預應力框架梁最大跨度為48m,截面為1.5×3.6m和1.2×4.2m;屋蓋中央拱形鋼梁跨度達66m,南、北正立面設有“水滴”狀懸挑大桁架,懸挑達22m。
寧波站是國際上第一座既有線橫穿施工現(xiàn)場又實現(xiàn)了一體化施工的火車站。其造型復雜,施工及技術難度大,面臨一系列難題:既有線橫穿施工現(xiàn)場、基坑需一體化施工、“水滴”及“船型”張弦梁結構復雜、雨棚跨線施工難等。設計和施工單位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一系列創(chuàng)新,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huán)保效益。
工程于2010年10月6日開工建設,2015年9月18日竣工,總投資32.16億元。
1.寧波站造型新穎,設計獨具一格,追求靈感,緊貼地域人文。整個建筑由一滴晶瑩剔透的“水滴”幻化而來?!八巍毙统罂缍却髴姨艨臻g桁架結構以及“船型”預應力張弦梁結構均體現(xiàn)了建筑、結構以及力學的完美融合,在國內獨一無二。
2.首次在站房領域提出并采用跨越深基坑的“現(xiàn)澆梁板+鋼格構柱”組合式鐵路臨時棧橋結構體系,為既有線運營及基坑整體開挖提供了技術支持,為大中型站房改擴建提供了經驗借鑒。
北立面全景
側立面全景
全景軸側
候車大廳正視圖
“水滴”泛光照明近景
3.國際首次研發(fā)應用了上跨軟土深基坑高速鐵路臨時棧橋技術,攻克了既有線上跨深基坑一體化開挖、高鐵列車不降速安全通過等世界難題。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達國際領先水平。
4.創(chuàng)新采用了高架站房與地鐵共建一體化結構沉降耦合控制技術和“環(huán)形鋼牛腿+混凝土環(huán)梁+預應力”的復雜節(jié)點形式。
5.針對受既有線影響下的沿海軟土地區(qū)多緊鄰超深基坑需同步開挖的重大難題,創(chuàng)新提出并采用了軟土地質下多緊鄰深基坑綜合支護技術,有效地將“時空效應”原理融合到多緊鄰軟土深基坑土方開挖中。
6.針對受既有線影響以及需跨線半幅施工的特點,創(chuàng)新研發(fā)了二級接替迭代張拉、單端雙向張拉撐桿偏位控制技術,解決了“船型”雨棚施工中結構不均勻變形、應力多次重分布等難題,此外,拉索節(jié)點的優(yōu)化大大簡化了張拉工藝。該技術的成功運用提升了我國在鐵路施工領域的領先地位。
7.在超大跨度大懸挑“水滴”鋼結構及幕墻施工過程中,考慮了溫度效應以及“風-車-梁”耦合振動對安裝和卸載作業(yè)精度控制的影響,并自主研發(fā)了三維多角度“五級調節(jié)構造體系”,形成了一整套雙層雙曲面異形鋼結構及幕墻的安全高效施工技術。
8.創(chuàng)新并巧妙地將四段尋址燈具技術、空間染色、內透光等技術結合在一起,解決了曲面幕墻亮度、色彩自動切換及各角度鏡面眩光的難題。
1.工程獲2015年度教育部優(yōu)秀建筑工程設計獎;2017年度上海市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獎;2015年度兩岸四地建筑設計運輸及基礎建設組卓越獎;2013年度中國鋼結構金獎;北京市結構、建筑長城杯金質獎;全國用戶滿意建筑工程。
2.榮獲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上海路局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中施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
3.擁有國家級工法1項,省部級工法9項,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