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燈再亮,光照也有邊緣,甚至還有照不到的地方;但有些時候,燈光不是用來照亮的,而是用來引路的。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這是一則比喻型材料,以復句形式呈現(xiàn)。前半句講述的是燈的基本屬性,即能發(fā)“光”,但有照不到的地方。由此可見,我們筆下的“燈”對于人有益處但不是全能的,有其局限。后半句是一個轉折,很顯然,命題者的意圖是強調后者,即燈的“引路”作用,著重于精神層面。
“燈”這個喻體可指希望、溫暖、光明、愛、智慧、信仰、信念、幫助等,或是有這些特點的人或事物,其均可看作人生的指路明燈,引領我們成長。
在寫作過程中,記敘文和散文可以走“由實入虛”、“由物到人”、“由事及理”的路徑,如平凡的人雖然能力有限,但以一種希望、信仰、思想、愛心、信念為支撐,智慧地引領,燭照他人,從而為他人指明前進的方向。議論文可以明確燈在實際生活中所指的事物,突出這個事物的兩個特點——可助人但有局限,但其有引路的作用。
當然,無論用哪種文體來寫作,都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燈”本來的特征是“照明”和“溫暖”,所以代指的本體要與這兩者相關。二是“燈”在文題中的主要作用是“引路”,其次是照明,在行文時要把握好主次。
【例文】
心向光明,不懼黑暗
□陳姝旭
繁華的街道上,路燈很多,幾乎沒有黑暗的地方,可是僻靜之處經常燈火闌珊。人生路上,不免會走到光照不到的地方。不過只要心向光明,朝著燈火前進,身處黑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曼德拉曾說,如果自覺無力發(fā)光,那就蜷伏于墻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我想,指路明燈的意義就在于此吧,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不迷失,不彷徨,堅定地走向亮處。
希望如燈,鼓舞人目標在前。在中國最黑暗的時代,梁啟超看到少年中國的希望,并積極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去,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為之前仆后繼。魯迅先生面對在鐵屋子里熟睡的國人,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鼓舞在寂寞里奔跑的猛士,魯迅精神成為彼時國人反對封建禮教的指路明燈。
信念如燈,引導人永不言棄。最近被頻繁報道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便是在黑暗中堅守信念、走向光明的人。眾所周知,核潛艇是國之重器,建造之處更是機密,所以研制人員必須“與世隔絕”,且不論技術突破有多難,生活條件如何艱苦,光是不與家人見面就已經置人于“黑暗”之中。但憑著“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的堅定信念,黃老三十年與家人不通音訊,向著海底進發(fā),向著科技之光前行,最終走向輝煌,也得到了老母親的諒解。
榜樣如燈,激發(fā)人頑強拼搏。今年舉辦的第23屆冬奧會女子花樣滑冰冠軍扎吉托娃是位俄羅斯小將,在訓練中曾經折斷了胳膊和腿,險些終結了運動生涯。但她常常拿日本名將羽生結弦來激勵自己。就這樣,這個還未成年的小姑娘,頑強地走下病床,重新學習走路,重新尋找在冰上起舞的感覺。羽生結弦就是她心中的明燈,引領她,激勵她。
我們生于塵世,不可能一直活在高處、亮處,就算生活在底層也要努力向著光明,不懼黑暗。君不見高校門衛(wèi)身懷絕技,考研成功;君不見平凡工人默默錘煉,終成大國工匠;君不見草根歌手潛心鉆研,紅遍全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泥土里,在黑暗中,帶著希望,堅守信念,確立榜樣,就是在向著光明前進。心向光明,不懼黑暗,終會破土而出。
評點:文章的亮色有三:一是剖析富于思辨。我們要有胸懷來接受,這樣才能“不懼黑暗”,“直面慘淡的人生”;我們要有勇氣來改變,這樣才能“心向光明”,并最終“破土而出”。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展開思辨,化混沌為明晰。二是論證條分縷析。文章設立了三個分論點,逐條論述了“希望”“信念”“榜樣”在“心向光明”漫漫征程中的“鼓舞”“引導”“激發(fā)”作用。條分縷析,將事理講清說透。三是用例“點面結合”?!包c”上的梁啟超、魯迅、黃旭華、扎吉托娃四例,厚重大氣;“面”上的高校門衛(wèi)、平凡工人、草根歌手等“逆襲”例子,典型有力。點面結合,充分彰顯出觀點的普適性。
(編輯:于智博)